上回咱们说到,四个国家、三个矛盾是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那么今天咱们接着往下絮叨。
在初高中课本上,会讲到这么一个问题:巴尔干半岛是欧洲的火药桶。言下之意是巴尔干半岛上的政治纠纷复杂。所以我们要先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这么重要?
任何一个兵家必争之地,首先得是交通要道,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十字路口的车流量是最大的,并且是四通八达的,只要控制了一个十字路口,实际上就控制了四个方向的来往车辆。巴尔干半岛的地位就相当于十字路口,位于亚欧非三洲交界之处,在陆地上是亚欧之间重要陆桥,同时又靠近地中海的重要航线,战略地位至关重要,所以引起众多势力的重视。
巴尔干半岛历史上曾经被多个国家所统治,包括罗马,拜占庭帝国,柔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以这座半岛上生活着众多民族,各个民族之间历史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不同,矛盾也随之产生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激化。
上文书咱们说了,英国法国作为欧洲大陆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阔的殖民地,尤其是亚洲地区,所以巴尔干半岛就是交通咽喉,是一定要掌握在手中的。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为了控制在亚平宁半岛东部的亚得里亚海,势必要借助巴尔干半岛作为跳板。而作为远东国家的俄国,因为自然气候原因,自己的疆域上极少有不冻港。为了发展海上事业(包括海军以及海外殖民),十分渴望拿下地中海航线,所以巴尔干半岛也就成了重要通道。
叙述到这里,其实各位也看得出,巴尔干半岛当时的局势就是内忧外患,因此被人称为“欧洲的火药桶”。其实谁都知道,这个火药桶早晚有一天会爆炸,只是不知道,究竟会是什么来引爆它。
这一天还是来了,公元年6月28日,地点: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
6月28日,阳光不错,斐迪南大公领着自己的妻子坐着敞篷汽车来到了萨拉热窝,进城时,一位躲藏在角落中的杀手向汽车丢了一个炸弹(所以说现在的汽车为了安全还是有顶的好),但是这枚炸弹并没有重伤斐迪南大公,只是一点擦伤。当汽车拐过另一个路口时,说那时那时快,一个青年健步而出,举起枪来啪啪两枪,直接击中斐迪南大公的颈部以及其夫人的腹部,顿时现场乱作一团,这就是后来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
说到这,就不得不岔出来,讲讲为什么会有针对斐迪南大公的刺杀行动。
话还得从20世纪之初说起,在刚进入20世纪时,塞尔维亚摆脱了土耳其人的统治,在巴尔干地区逐渐发展起来,南斯拉夫人以塞尔维亚作为民族独立运动的中心,同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南斯拉夫人也要求摆脱奥匈帝国的统治,与塞尔维亚合并。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强者,奥匈帝国决不能容忍这帮“无良之人”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闹事,所以策划着对塞尔维亚的战争,这个想法很简单:不能用语言说服的就打服。而策划这次战争的,就是咱们说的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当时斐迪南大公来到萨拉热窝,是为了视察在此处进行的军事演习,演戏的假想敌就是不远处的塞尔维亚。这一举动直接激怒了塞尔维亚国内的众多拥有极高民族主义精神的“愤青”们,这群青年出了塞尔维亚,集结到了萨拉热窝。有趣的是,赛尔维亚政府是知道这群“愤青”的行为的,但是在很衡量利弊之后决定不让他们出国境线,但是这群青年还是想办法找关系出了赛尔维亚,来到了萨拉热窝。
斐迪南大公夫妇
赛尔维亚政府在收到他们出国的消息之后,立即通知了奥匈帝国政府,不要让斐迪南大公入城,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但是,没有人理他们。其实这个也可以理解,作为一个马上就要敌对的国家,怎么会相信这条消息呢?尤其是奥匈帝国还是国力强盛的一方,自然不会重视弱小的赛尔维亚提供的这条看似是假的“真消息”。
刺杀斐迪南大公的是赛尔维亚的“黑手社”的人,总共有三位,第一位因为警察在自己面前没有办法动手,第二位名叫布里诺维奇,在丢出炸弹后就被警察逮捕了,至于这位最后这位直接刺杀了斐迪南大公的人,名叫普林西普。当时他的面前也有警察,并且这位警察注意到了他的行为,但是普林西普的同伴普萨拉纠缠住了这位警察,普林西普趁机开枪,直中目标。
纽约时报对萨拉热窝事件的报道
那么在这件事之后,又会发生什么?世界大战的枪声,是不是真的从这里开始的呢?咱们下回再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qz/5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