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片来自于美国国家地理(NationalGeographic),作者不详
7月23日,百年来蝉音不变~
年7月23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
事件起源就在一个月之前: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
这么多年的历史书??都告诉我们: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而从点燃到引爆炸药桶,这根导火索上的火花整整奔跑了一个月。
历史书上无数次会面的插图,这幅图最早刊登于年7月12日意大利????的《周日信使报》(LaDemenicadelCorriere)
插图作者:意大利????画家阿奇·贝尔特拉姆(AchilleBeltrame)
年6月,斐迪南大公到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他的妻子,苏菲,由于担心他的安全,便决定陪他一同前往。
而斐迪南大公之所以要前往波斯尼亚检阅部队,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他的妻子:按照大公当时的地位,“苏菲永远不能同享他的地位,永远不能分享他的光彩,永远不能在任何公共场合坐在他的身边”.........
除非,斐迪南大公展示出自己的军事能力,那么他的妻子也将获得与自己同等地位的认可。
所以,英国????历史学家艾伦·约翰·珀西瓦尔·泰勒(AlanJohnPercivaleTaylor)也曾指出,“大公是为了爱情而赴死的”.........
弗朗茨·斐迪南大公(FranzFerdinandvon?sterreich-Este)
PhotographbyFerdinandSchmutzer
霍恩贝格女公爵苏菲(Sophie,DuchessofHohenberg)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照片作者不详
年6月28日上午十点,斐迪南大公夫妇抵达萨拉热窝火车站,随后乘车向市政厅进发。
其实当时他们经过的路段上已经有杀手潜藏于欢迎的人群之中,只不过,他们经过的前两名杀手由于自己胆怯而没有动手。
刺客中的第三位则向大公夫妇的座车投掷了一颗手榴弹,但是被大公下意识的用手臂挡开,手榴弹掉落在了车后,只造成了几个护卫和群众的轻伤。
随后,大公一行顺利到达萨拉热窝市政厅。
从市政厅离开时的斐迪南大公夫妇,此时距离刺杀只有几分钟了
PhotographbyKarlTr?stl(此照片似乎作者存疑)
离开市政厅,斐迪医院??探望受轻伤的副官,但是车队竟然没有接到通知,所以还是按照原本的计划行驶。
改变人类历史的最后一个瞬间,就这样不经意的错过了。
后面发生的事情就是历史书里讲的了:当车队行至拉丁桥北端的时候,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ГаврилоПринцип)从人群中冲出,向大公夫妇各射出一发子弹,导致两人死亡
加夫里洛·普林西普(ГаврилоПринцип)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照片作者不详
事件发生之后,欧洲各国立刻出面进行调停,尽全力避免战争发生。
然而,年前的今天,年7月23日,奥匈帝国还是向塞尔维亚发出了包含十条要求的最后通牒,这十条要求是:
一、查封任何引起对奥地利皇室憎恨和藐视的刊物;
二、马上取缔民族自卫组织,并取缔其他作反奥匈之宣传的组织;
三、即时从教育团体及教学方法中,删除任何会或可能会煽动反奥匈之宣传的教学内容;
四、革除军部或行政部中被指进行反奥匈之宣传的官员,而此等官员的名单由奥匈政府提供;
五、接受与奥匈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在塞尔维亚镇压企图颠覆奥匈帝国领土完整的活动;
六、在奥匈政府指定的有关部门之协助与指示下,采取法律行动,惩罚策划或执行6月28日之刺杀事件,而现在于塞尔维亚领土的人士;
七、即时逮捕奥匈初步调查所显示的两名被点名人士;
八、保持合作,以有效措施遏制其境内的军火走私;
九、向奥匈解释对其怀有敌意、在塞尔维亚境内或境外的塞尔维亚高级官员之言论;以及
十、马上采取以上措施,并告知奥匈帝国。
这份最后通牒被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EdwardGery)评价为“有史以来一个国家对他国发出之最可怕的文件。”
一般来说,这些条款都很难实现。
但是塞尔维亚为避免战争,竟然接受了其中的八条,只有第五、六两项以“违反塞尔维亚宪法并侵犯塞尔维亚主权”为由拒绝接受。
燃烧了三周之久的导火索,终于越过了最后一个节点。虽然很可能只是一个程序上的节点,因为按照最后通牒的强硬态度来看,奥匈帝国是已经抱定开战的决心了,通牒只是开战前的最后一个表态。
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人类后面的历史几乎全部受到这次大战的影响。
年前的此时此刻,距离人们身边的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有五天。
斐迪南大公遇刺时穿的衣服
陈列于奥地利????陆军历史博物馆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照片作者不详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Wikipedia)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qz/5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