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当年少,何惧岁月长。时间的钟摆将我带到了少年。
有一对喜欢看电影的父母是一种什么体验?对今天不能输在起跑线的孩子们来说,的确是件幸福的事。可以不用赶补习班,不用培养技能性的才艺,不用做功课到深夜。只要想看哪部电影,父亲的原则是有条件就看,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看。打开记忆的闸门,没想到少年时代竟然看了这么多电影,而且记忆竟还如此清晰。这些影片,包括那些耳熟能详的电影插曲,它们都是六、七十年代人最珍贵的记忆。
适逢七十年代未,方寸之间的银幕已然向渴求精神生活的人们打开了另一个色彩斑斓的时空。尤其是对于苦“文革”已久矣的中国人民来说,观影需求已呈井喷。
年拍摄的革命战争题材情感影片《小花》在中国各大影院上映,它的横空出世正值中国电影复苏之际。战争题材与细腻情感的完美结合,音乐的烘托、画外音的使用、意识流蒙太奇的运用、黑白彩色画面的混合剪辑等多种电影语言的大胆创新,前有因后有果丝丝相扣富有逻辑的电影整体叙事结构,更让人难忘的是陈冲、刘晓庆、唐国强三位主演的颜值担当......,惊喜的全国人民奔走相告,县城各中小学校学生被学校组织到影院包场免费观看。电影《小花》被誉为“报晓中国电影春天的一朵小花”。几十年后,电影插曲《绒花》再度被导演冯小刚借用到电影《芳华》中作主题曲,依然掀起翻唱热潮。那时候没有如今的网络平台推波助澜,否则陈冲他们定当是当年演艺界的顶流。
在这样的电影春天,八十年代中国诞生了相当一批优秀的电影。譬如以反思文革为题材的伤痕电影,《牧马人》《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苦恼人的笑》《小街》《芙蓉镇》《戴手铐的旅客》《人到中年》等,竟都尘封在记忆中的电影档案里。其中《牧马人》由学校包场。我们那代人所享受的学校动辄组织包场免费观看电影的福利,是现在孩子们无法企及的奢望。
那时候不用担心看不懂电影背后所要表达的主题,因为有乐于讲评的父亲,我和母亲是他忠实的听众。家里还有当时最为畅销的《大众电影》也可以释疑,每期封面必是当时最有名气的演员。有刘晓庆、陈冲、斯琴高娃、龚雪、沈丹萍、黄梅莹、唐国强、王心刚、孙道临、朱时茂等等不一而足。母亲喜欢的影星是孙道临,我喜欢的是《大桥下面》的主演龚雪,而父亲喜欢的是民国时期的赵丹和饰演《渔光曲》的王人美。赏心悦目的人和他们所塑造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形象,凡人又怎能不喜欢呢?
八十年代文艺领域百花齐放,一批有思想有魄力有才气的导演,不断拓宽电影题材,打破固有思维,创新艺术表现形式,一时之间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电影传奇,谱写了中国八十年代独有的电影辉煌。而电影的魅力则由此吸引并深入影响着一代代中国民众。
说到八十年代的辉煌,《少林寺》首当其冲。一经上映引起全国轰动,《少林寺》开启了中国内地武侠功夫片的热潮。
我可以说我二哥当时魔怔了么?他买了《少林寺》当天第一场电影票,进去后一整天不出来,一直到最后一场放映结束,才饿着肚子双腿打飘扶着墙跟摸进了家门。精神食粮的作用可见一斑,自此发誓要学武术。后来武术尽管没学成,人家确实考的是体院,不知道怎么就沒报进武术专业,学的是田径专业。不过,他在体院业余修习武术,舞弄起套路来一招一式飒爽英姿,加之年轻时俊朗的脸庞,颇有几分李连杰的神韵。
当年比我二哥更为魔怔的多的去了,据说影片上映后,全国不少年轻人赶赴少林寺要拜师学艺,李连杰更是火到了香港海外成为继李小龙成龙后第三代功夫巨星。当年一毛钱电影票价的时代,《少林寺》创造了亿元票房奇迹,差不多观影人次达到10亿,这个纪录至今全世界没有一部电影可与之相提并论!
论到八十年代火爆的影片,不得不提到张艺谋导演的《红高梁》。年拍摄的《红高粱》当年在影坛引起了巨大轰动,三毛钱的票价被炒到五元甚至最高到了十元。那时候的年轻人哪个不会来上一句妹妹你大胆往前走,简直就out了。张艺谋的大胆突破使该影片获奖无数,特别是在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夺得金熊奖,那是中国电影人第一次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上斩获最高奖。从此,张艺谋以这部传奇电影为基石奠定了其在影坛无可撼动的国师地位,年轻演员巩俐也在跃上“巩皇”国际巨星的康庄大道上一骑绝尘。
八十年代中国电影市场欣欣向荣,基本上每部电影都有其火爆的话题度,一经上映即家喻户晓。中国当代第一部开吻戏先河的电影《庐山恋》也是如神般的存在,上映一周创亿元票房神话。年上映的《知音》也堪称八十年代的经典,其火爆程度仅次于《少林寺》,饰演蔡锷的王心刚和扮演小凤仙的张瑜红透大江南北。当时一票难求,我们买到的是大年三十晚上的影票,可当晚全城停电,我们全家在影院苦等一个多小时也毫无怨言,过了个难忘的除夕之夜。如果有榜单的话,李谷一唱的影片主题曲《高山流水》定当迅速占据当年各大音乐榜单之首
印象深刻的还有反映普通人命运和情感的经典影片《大桥下面》《邻居》《喜盈门》《瞧这一家子》《月亮湾的笑声》《夕照街》《锅碗瓢盆交响曲》《女大学生宿舍》等,政治性题材影片《第二次握手》《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西安事变》,战争题材影片《今夜星光灿烂》《高山下的花环》,功夫片题材如《自古英雄出少年》《木棉袈裟》《神秘大佛》等等。也有形式新奇的戏曲电影如黄梅戏《天仙配》《女附马》《龙女》、越剧《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五女拜寿》《莫愁女》等、京剧《红娘》《徐九经升官记》《杨三姐告状》《白蛇传》《李慧娘》《真假美猴王》......,戏曲电影红遍全国一时风头无二,可这种盛况如今难以再现,遗憾地成为了历史。还有一些名著被搬上银幕如《骆驼祥子》《茶馆》《雷雨》《阿Q正传》《包氏父子》《边城》《寒夜》《伤逝》《青春万岁》《城南旧事》。嗯,这都是我能记起且看过的哦,还真不少。不过,却只是八十年影片的小部分。
电影市场一片繁荣,在中国内地导演高产高出的同时,国家还不断引进海外欧美影片,其中以上海译制片厂最为引人注目。想必同龄人不会忘记乔榛、丁建华、童自荣、刘广宁几位配音演员。译制片看多了,甚至只要是他们配音的角色一听即能分辨。当时童自荣和刘广宁被誉为银幕后的王子和公主。齐榛是配音界的泰斗,丁建华则是配音界女王。《魂断蓝桥》《埃及艳后》就是乔榛和丁建华的配音。
在引进欧美影片中,尤以父亲最为仰慕追捧的卓别林系列喜剧默片深入人心,他的《舞台生涯》《摩登时代》《城市之光》《淘金记》《大独裁者》等为我们家庭带来了太多的笑声和欢乐。主演《海蒂》《一月船长》《小上校》的秀兰?邓波儿也是我所喜欢的小童星。英国大侦探波洛是英国享有“侦探女王”之称的女作家克里斯蒂笔下的人物,父亲既是福尔摩斯亦是波洛的拥趸者,于是侦探影片《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也给少时的我心理留下了一些惊恐的阴影。
记忆的闸门一经打开,那些少时看过的电影纷纷闯入脑海。以一战为背景的英国犯罪悬疑影片《三十九级台阶》、捷克喜剧影片《好兵帅克》。以二战为背景题材的法国喜剧影片《虎口脱险》、英国经典战争影片《雪地英雄》《野鹅敢死队》、瑞士的间谍战争片《海狼》,南斯拉夫著名影片《桥》。还有《基督山伯爵》《王子复仇记》《悲惨世界》《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蝴蝶梦》《古堡幽灵》,反映人与自然界动物之间关系的斯里兰卡影片《横冲直撞》,南斯拉夫民族战争题材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开启了我对欧美暴力血腥动作影片认识的美国惊悚电影《第一滴血》,又一部一代人集体记忆的日本影片《追捕》和三口百惠三浦友和主演的《绝唱》等等,以及我喜欢看的几部印度影片。这些电影留下的记忆,有的是一幅印象深刻的画面,有的是引人入胜的剧情,有的是当日当时与影片有关联的人和事以及生活中的场景,也有的是某个演员甚至是剧中人说的某句对白,碎片式的记忆竟也能拼接得越来越丰满。
当年引进的香港影片《屈原》《画皮》《三笑》《王老虎抢亲》《三凤求凰》《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等,也留下了与内地影片不一样的观影感受。不知道是该感谢父母亲让我少年时代无忧无虑自由放飞呢,还是该惭愧自已没有刻苦勤勉浪费了太多学习的大好时光。
少时很喜欢的一部电影是中国六十年代拍摄,改编于左联战士柔石的文学作品《二月》。关于文革前拍摄的电影,在父亲的带领下,相继观看的有白杨主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王丹凤主演的《女理发师》,陈强主演的《魔术师的奇遇》,谢芳主演的《舞台姐妹》,孙道临上官云珠谢芳主演的《早春二月》,以及戏曲电影《十五贯》《乔老爷上轿》《花为媒》,音乐电影《五朵金花》《刘三姐》,民族题材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以及滑稽剧《七十二家房客》等等。而其中谢铁骊导演的《早春二月》深深吸引了我。
记忆中的《早春二月》,清丽俊秀古朴典雅有着散文般的气质,同时又有着谜一样的不懂和不解,所以惦记。那时候哪懂得江南小镇那宛如水墨画般的雅致,亭台楼阁的雕梁画栋,明清院落的古色古香,小桥轻卧、杨柳依依的温婉?更不懂得什么是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精神,人物内心世界强烈的感情冲突一切又源于何因。待到年长之后,借来柔石的《二月》再慢慢读来终于读懂了少时不懂。文学作品和电影两者各有况味相得益彰。作品《二月》清冷压抑似乎更为徬徨苦闷,经电影艺术家夏衍亲自改编的电影,不仅很好地体现表达甚至升华了原作品的主题。充满艺术气息的电影总是让人心灵受到涤荡。陶岚说质朴里面藏着奸刁,平安下面伏着纷扰如此令人震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这又是多少高清迈俗林下清风的知识分子所不知晓的凡间世事。肖澜秋说我不是一只大雁,我只是一只孤雁,孤雁常常离群。这句台词也深深打动着当年的我,拚命想代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情怀。面对文嫂的不幸,肖澜秋可以牺牲自已的爱情,福生的辍学让他痛苦无力,再有一个文嫂可该如何?芳华不与俗尘同,芙蓉镇终究不是肖涧秋避世的桃花源,他的鸿鹄理想和革命志向当更为高远。大革命失败后苦闷徬徨的知识分子在经受现实的挫败打击后,为最终解救劳苦大众再次投入时代的洪流,肖澜秋就是这样的知识分子代表形象。
家乡的电影院作为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文化场地,当年是县城最繁华的商业集聚地。周末电影票常常一票难求,搞到热门电影票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而我们有幸能看到很多电影,还得感谢父亲的一位好朋友,父母喊他朱师傅,我叫他朱叔叔。印象中的朱叔叔矮胖敦厚,屁股后面总是挂着一支手电筒。不说大家也知道,电筒是他用来为电影开映后迟来的观众照明引座用的。我们家的电影票都是拜托他帮忙买的。
县城的初中生只上两节晚自习,到了高中才上三节。那时,同学们晚自习回家后应该接着做作业,勤奋的同学可能做完作业后还会复习或预习吧。而我大多时候一个人急匆匆地冲出校门,越过剧院路,跨过居仁街,一头扎进位于正街上的县城电影院。父母通常买的是晚上第二场电影票,目的也是方便我去看后大半场,丢掉的前半场父亲会耐心讲解。甚至有一次放映以一次大战为背景的犯罪悬疑片《三十九级台阶》,父亲怕我有所遗漏看不懂,竟叫我第二节自习不用上了,请假在电影放映前赶到影院。而我也真的假装肚子痛瞒过了老师。同样的事情记得的还有在紧张的高三,晚自习不上去看《第一滴血》,这样的迷之操作不知道还有谁家父母。说句题外话,吃一暂长一智,以自已为案例,我对女儿橙汁鱼的教育方式以管束为主,让她的学习情况完全在我的掌控之下。真是对孩子深感歉疚。
经常晚自习下了后去追赶的大半场电影中,印象最深的当属印度电影了。一进影院一派欢脱景象扑面而来,剧中男女载歌载舞场景壮观浩大,绚烂夺目的华丽服饰令人自不暇接,瞬间精神为之振奋。刚才还在教室里沉闷做功课,一下子切换进如此妙歌曼舞的欢快时空怎么不陶醉?印度影片中的歌舞正是情感渲泄和剧情铺垫再美妙不过的一种表达方式,这是印度民族独有的文化,我从来不认为有什么突兀之处。
那时候看过的印度影片,如《大篷车》《永恒的爱情》《海誓山盟》《人世间》《哑女》《奴里》《两亩地》《印度先生》《双面俏娇娃》等,除了丰满的剧情和热情奔放的歌舞,其他也没有什么更深的感念。倒是印度歌曲在当时很是流行,“阿嘉哩,阿嘉哩哦美逮嘎吔~~~,哦,奴里,奴里”,“乌臼啦,乌臼啦,尼贝塞哪~~”,播放机里《奴里》中的男女主对唱声在大街小巷此消彼长绕梁不绝。想起这首歌,脑海里的旋律也随之跳跃,当年甜歌皇后李玲玉正是唱着《奴里》载歌载舞向亿万观众走耒。想起这首歌,同样也会想起美丽开朗的大嫂,她有着很高的语言天赋和音乐领悟力,这首《奴里》她用印度语全文唱下来又甜又酥不比李玲玉逊色。小时候看的是热闹,没想到近年来突然发现印度电影发展如此神速。自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获得八项奥斯卡奖项以来,印度先后出品《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我的名字叫可汗》《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厕所英雄》等等,每部影片所表达的主题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竟都直抵人心力透“影”背。取得如此瞩目的成绩,不得不令人刮目。
(后续)
听雨僧庐下吧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qz/5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