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签证 >> 正文 >> 正文

补壹刀没文化的最可怕后果引爆世界大战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20/10/24

刀哥有个喜欢思考形而上问题的主管BOSS。某天夜班,他捻着小山羊胡,沉思着踱进办公室,对着满屋子人感慨:

同志们啊!你们说,现在信息这么发达,交通这么便捷,我们的视野和掌握的知识都今非昔比,为什么反倒越来越看不懂这个世界了呢?

这是一个问题!是世界变复杂了么?当然,但这显然不是答案的全部。一位渊博的师友在刀哥后来偶然提起这个问题时,很认真地说:

看不懂,还是因为“没文化”嘛!新时代来了,我们理解和把握它的能力却没跟上,这是一种相对性或时代性的“知识短缺”困境。

刀哥笑了:据说没文化很可怕啊!这位师友一本正经的说:当然可怕!两次世界大战不都因为这打起来的吗?

欧洲的教训

年夏天,羸弱矮小的塞尔维亚农家子弟加夫里若·普林西普,带着对“地主老财”奥匈帝国的仇恨,在萨拉热窝拉丁桥边射出致命子弹,打死了斐迪南大公及其妻子。

打死地主家的少爷,并没挽救年后就一直被奥匈帝国“强占”的塞尔维亚,反而招来更大灾祸。整整一个月后的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萨拉热窝事件引爆一战,但它的作用无论如何不应被夸大,因为战争早在准备之中。普林西普只是一个被等待了多时的借口。

为什么这么说呢?只要看看列强们卷入大战的速度,就能一目了然了:

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对俄宣战;8月12日,英国对奥匈宣战......

这明显是有备而来。百年后,当历史学家们总结一战爆发原因时,两大对立联盟体系的形成被认为是主要因素之一。奥匈、德国、意大利的同盟国,英法俄的协约国,早已剑拔弩张。

但这解释,再加上民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殖民地等利益争夺,都不能算是根子上的原因。

根子上的原因是什么?是无知,对于新时代的无知。一战前夕,欧洲国家基本都还没有摆脱农村“暴发户”的心态,有些刚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当时的德国,就是这些“暴发户”中的典型。

当“暴发户”越来越多,先是最早开启工业革命并发达起来的英国、法国,随后是德国等新兴国家,大家发现市场和殖民地都有点紧缺,彼此矛盾随之加剧。

怎么解决?这时的欧洲人表现出了“没文化”的窘迫,慌忙搬出过去那套经验应对新的世界:结盟,构建均势,准备打仗。

到年,军备竞赛已然疯狂:德国拥有了新式装备武装起来的现役部队76万,英国军队增加到41万,法国增加到77万,沙俄在大战前夕已拥有万的军队。

德国骑兵将领柏第公然叫嚣:“战争是万事之父”。维也纳的一家报纸当时写道:“六年来我们一直等待着严重紧张局势最后爆发......我们的理想只有通过一次战争才能实现:这是一个强盛的奥地利。”

既然非打不可,那就捋胳膊干吧。随后四年,欧洲“暴发户”们为它们的“没文化”付出沉重代价,数千万人在战火中死伤流离。

年8月4日的夜晚,英国伦敦城内灯火辉映,灿若繁星。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勋爵望着窗外感叹:“整个欧洲的灯火正在熄灭。”这成了那段黑暗岁月的一个苍凉脚注。

美国的办法

办法真的穷尽了吗?时任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显然不这样认为。年4月,美国以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为由正式对德宣战,随后决定了一战结局。

大战过后,伍德罗·威尔逊海路转陆路,满怀期望千里迢迢赶到巴黎,想以世界领导者的姿态,给欧洲“暴发户”们上一课。

接下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年凡尔赛会谈期间,威尔逊提出他著名的“十四点宣言”,提议建立国际联盟、实行集体安全、推动民族自决等。

欧洲人啥反应?蒙圈了!欧洲政治家们觉得威尔逊异想天开。凡尔赛会议的结果,虽然美国财大气粗、总统展现先见之明,但欧洲“暴发户”们,尤其英国,还不习惯被一个“新贵”指挥。

就这样,仍按欧洲人旧思维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非但没能解决一战前欧洲的主要矛盾,反而加剧了战败国德国的仇恨。20年后,二次大战爆发,德国仍是“主力”之一。

还好,“新贵”美国这时候比以前更自信了。它在果断介入并决定二战结局后,开启了比威尔逊时更有效、条件也更成熟的规则制定。

联合国、国际贸易体系等一系列美国主导下的机制安排,在二战后很长时期内被证明是成功的。长期困扰欧洲的问题竟然得到解决,这让欧洲列国简直泪目,大喊“I服了U”!

说这么多,刀哥到底想突出什么呢?知识的力量!为什么经历两次大战之殇,有关全球性机制的设置以及相关知识体系,仍然都没发生在欧洲呢?

原因在于,面对生产生活方式和世界图景巨变,那时的欧洲人在知识生产上落后了。它们仍然觉得只有打赢别人,才能保住自己利益,没能想到通过全球性机制化解纠纷。

但美国就想到了!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发迹的美国早早就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早早就给自己大脑加营养了:

以大学学科建设为例,年建立的霍普金斯大学是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物理学科成为霍大首批重点学科之一。尽管如此,整个19世纪到20世纪初,美国大学物理学仍处于世界边缘。

但经过一战后到年代的发展,美国大学物理学科在制度、资金、课程和人员等诸多方面,顺应了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发展,最终赶在年欧洲智力移民到来之前,变成了世界科学的中心。

再看智库发展,美国早在20世纪初就起步了。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年成立的政治研究所,它曾先后建议美国政府参加两次世界大战。

事实上,现在美国最成功的一些智库,比如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布鲁金斯学会等,大体都诞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强大的智力支持,使美国精英阶层越来越具有全球视野,习惯于从全球层面思考美国、欧洲和世界的问题。较之欧洲,他们思考世界的知识范式实现了跃迁。

知识是呼应人类生活需要的产物,这也注定了它会受特定场景制约。新的世界图景或新的时代来临,往往需要超越以往的经验,开始新的知识创造。

就此而言,百年前就已领悟真谛的美国积极主动,逐步成为最强大国。而彼时的欧洲,则变成了惨痛的历史教训。

新困境

从百年前的世界场景拉回到当下,今天的人类又一次站在新的世界和时代图景面前。同百余年前一样,当今世界的重要问题之一,再次表现为一种全球性的“没文化”困境。

当下时代的巨变,相信每一位身在其中的人都会深有体会。短短几十年,世界就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全球化、信息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对人类政治、社会生活具有颠覆性影响的新生事物,一个接着一个破土而出,迅速扩展,时代变化之快,之深,之广,已经超过了我们的认知积累。

这些巨变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但它也潜伏着巨大的风险。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当人类仍用过去的陈旧经验,去应对一个全新的世界时,将会付出惨痛的代价。当前在世界各地的动荡和混乱,其根源莫不于此。

百年前,面对更多新兴工业化国家涌现,处在国际中心的那些欧洲国家普遍以均势思维,构筑对“挑战者”的包围圈。如此陷入恶性循环,导致世界大战发生。

美国人提出一系列新的治世方案,构建了新的国际体系,结果给世界带来了生机与发展。但现在,很多美国人开始固守那套知识范式,变得与当年欧洲人一样了。应对这一轮全球性知识或者说智慧困境,中国应该也可以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是中国崛起的题中之义。

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不可谓不惨痛!所以,为了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了拯救人类,同学们还是好好学习吧!

本文特别致谢程亚文先生提供思想框架!

刀剑笑

转自公号“补壹刀”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qz/54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