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签证 >> 正文 >> 正文

想问问,四川北路你怎么了3作者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20/10/4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价格是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639051.html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想问问,

四川北路你怎么了?

逗号

四川北路,一个熟悉而亲切的名字,一条熟知而有名的马路。

四川北路,从北端鲁迅公园到南端四川北路桥的邮电大楼为主线的虹口,有多少文化名人故居(40个挂牌)、文物保护点(个挂牌,不挂牌几百个)及保护建筑文化资源,如今为何被散落、被没落、被遗忘、被浪费?

四川北路,她贯穿而带动诸多小马路的繁华商业圈、百年老店、著名品牌去哪了,后起新兴的大品牌如巴黎春天为什么一到这条路,就难逃厄运关门打烊?

四川北路,一个文化商业的百年品牌之花,为什么会在改革开放中愈开愈败,发展之路愈走愈窄?

这是,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局外人的迷惑与不解。

这是,一个曾经沐浴四川北路文化享受四川北路繁华的小鬼之发问与哀叹。

这是,一个曾对四川北路对虹口有情结、有期待的上海人的吐槽:你,到底出了什么鬼?

以下从眼前的四川北路、历史的四川北路、八九十年代的四川北路、谁来打造四川北路,四个方面谈谈——

1眼前的四川北路

(点击上面小标题文字可回看)

2历史上的四川北路

(点击上面小标题文字可回看)

-90年代的四川北路

80至90年代,改革开放刚刚兴起,思想的开放,文化的繁荣,经济的井喷,为上海本地人找到了一个生活需求的契合点,也给上海商业街的“老三”——四川北路,带来了商业机遇和无限释放的能量。弱弱问一句,为什么没给淮海路和南京路,而偏偏给四川北路带来这样的辉煌?因为四川北路,它在某种程度上:

代表了当时上海百姓的性格——不张扬;

体现了上海市民的价值观——实惠;

满足了上海人的审美需求——小资情调。

往事是否如烟。

那个阶段,虹口区政府有作为,也把握了局势,适时地陆续投资兴建了第七百货、国际商厦、远东电器、凯福商厦、虹口商城、多伦商厦、东宝百货等一批新型商场,在商业街、百货、超市大卖场三方面均独步北上海。加上四川北路中低端消费的定位,非常契合周围工薪阶层消费,更吸引杨浦、闸北、曲阳、宝山、吴淞地区居民前来购物。加上和当年的老北站离得近,让全国各地的游客下车后都能直奔四川北路。尤其是年-年间,虹口商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区商业销售额分别达到亿元、.2亿元、.5亿元,名列市中心区第二。当年便有了“黄老大、虹老二”的说法。90年代的四川北路迎来了黄金年代。年,《新民晚报》刊登了一则消息:四川北路区仅属商业网点,就有家,年营业额30亿元。营业面积达到5.12万平方米,占全市商业的19%。相当于年底,整个浦东新区的商业建筑面积所占全市商业的比例。

(80-90年代昆山花园路口南望四川北路繁荣景象)

80、90年代的四川北路,是几代人的记忆。尤其50后、60后、70后,是他们的青春记忆。抹不去,割不断,熔铸在生命里的一种美好与营养。

发酵到今天,成了悲哀与无奈。

当年的四川北路,商铺林立、大商场小门铺,电影院(上海大戏院、好莱坞大剧院、奥迪安剧院、广东大剧院等先后大大小小32家影剧院曾在四川北路相继开业,说是“东方好莱坞”也不为过)、俱乐部(邮电俱乐部和工人俱乐部),百年老店、运动品牌店、旧货店、虬江路淘旧货市等,繁华昌盛,热闹非凡。接地气、有人气、有烟火气,绝对是上海小青年最欢喜轧闹猛的地方。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潮人、时髦精扎堆打卡的地方。作为曾经的三大商业街之一,三层楼高的第七百货绝对是四川北路上的潮流C位。你甚至能在这买到外国电影里男主角穿的同款夹克,关键是货色还可以,价钿还不巨。(不过年之后,七百总店开始停业,现已改建为海泰国际大厦。)这就是四川北路区别于南京路、淮海路的地方,也是受上海人青睐的道理。

最能体现那个年代四川北路精神风貌的,是在90年代兴起的一句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广告:“看看逛逛其他路,买卖请到四川路”(我记得这条广告,是诞生在黄跃金当区长的时候)。四川北路以“实惠”为主打的商业街,牢牢抓住了上海人精打细算的性格。当年这条路,基本都是小体量商业,最大的百货店也不超过2万平方米,广告语虽并不确切,倒也反映了四川北路商业街的真实情况。还有一条广告知名度没那么高,却也能看出当初四川北路繁荣于一斑:

“国际国际国际商厦,大够大。

三千多个平米是宽宽敞敞,

放放心心实实在在好像到了家。

四川路开挖,问题也不大。

照样能去国际商厦。

买完了就回家吗?NO!

吃吃玩玩走走看看,

随意的乐趣也是大够大。

真情真景,给你给他。

国际国际国际国际商厦。”

可见当年四川北路,征服了不少上海的红男绿女和阿姨爷叔,有点腔调。

我们下面来捋一捋80-90年代四川北路撩人勾人的地方在哪——

(上)

先讲吃的。我们穿越时光,返回那些年,从四川北路北往南走。

复兴中学斜对面,有家清真店,牛肉面是出了名的,真正的货真价实。店面不大,两开开,二三十几平方大小,还有二楼。坚持到现在好像还在,但不知还是不是原来那个老板那个味,好久没进去吃了。不知道。

在四川北路多伦路口,余庆坊隔壁,有家四新汤团店,那可是“老”字号啦。记得小时候路经此店,必定坐下品尝鲜肉的、芝麻的汤团,又糯又香,真是好吃。现在回忆,汤团不但好吃,做汤团的过程也好看。那时店堂比较大,靠门的一侧有口大锅放满了水,锅边围坐着三、四位女店员,白衣白帽,分别用手指搓来拢去熟练地包着甜馅和咸馅的汤团,忽儿揉成圆圆的,继而捏成尖尖的,包完就丢进锅里。有顾客拿筹子来取汤团,店员会站起很有经验地将煮熟的汤团盛出,再继续包。就这样,边包边煮,总有一大锅的汤团吸引在边上围观等候的顾客。其实,这家店的馄饨做得也好吃,记得撒在上面的鲜辣粉和漂在上面的猪油,有一种特别米道。今朝的“四新”已经没了门面,进入小小的卖糕团的铺子,踏上油腻腻的一段楼梯,才算是到了该店。尽管店员的吴侬语言已经消失,尽管做、煮汤团的步骤已经改变,尽管汤团和馄饨的味道已今非昔比,不过还是有不少上了年纪的顾客来此回味,且大多会边吃边说:还是老早戈嘎店好。(可惜的是,这样的店也已于去年打样。不过,有好消息,据知情人士透露,四新汤团要重新装修改造,恢复老店特色)

在永安电影院对过,是以杭帮菜闻名而古色古香的西湖饭店。原是四川北路上的一道风景,也是沪上美食不可忽视的存在。一道西湖醋鱼不晓得征服了多少老上海的舌头,很多人都是爷爷带着爸爸来吃,爸爸又把这家饭店种草给自己儿子。(不过可惜的是,西湖饭店在年的时候已经停业了。)

向北,经过工人俱乐部门口,翻过横浜桥,没几十米的右边门面,就是皇上皇西点店。那家店的蛋糕当时很有名,能吃到皇上皇一块蛋糕,在我小时候,是一种难以企及的奢侈。哪怕生日,也难有这样的待遇。记得那时买蛋糕和蛋挞都要排长队。能去排队,也是孩子的一种骄傲和资本。后来皇上皇走了,来了元祖糕点。再后来,元祖也走了,去了现在的四川路桥下转弯角,还好,活着。

过武进路,就到了虹口糕团厂了(现搬到了川公路口)。方糕、双酿团、赤豆糕和条头糕,品种繁多,做工地道,咬上一口,糯是糯褡唻。这舌尖记忆,可是伴随我们发育成长的青春美味。如同现在的肯德基、麦当劳之于现在的孩子。假如你今天买根条头糕或一只双酿团给你孙子吃,他会不会瞪大眼睛看着你:啥东西啦?

穿越时光,走回80-90年代的四川北路,是不是怀旧释怀。且慢慢走吧,历史,总有一种厚度会吸引我们,哪怕泛起尘封记忆的灰土,也给今天一个交代。

再往前走,四川北路海宁路口转弯角,80-90年代有家蛮有名饭店叫凯福饭店。当时办酒肆很闹忙。门口头有几扇窗口卖中西点心,冷热饮料,人流经过这里不禁要驻足。这是我人生第一次进大饭店吃饭的地方。记得小辰光我们几个孩子跨进饭店时,都高兴得要命。在饭店吃饭是什么滋味?我们充满了好奇。只见阿爸姆妈看着菜单,低声在耳朵里了商量了又商量,我们发觉情况不妙。果然,父母最后又拉着我们的手,溜了出来。姆妈讲,价钿太巨唻,骇煞忒人。我们几个兄弟姐妹的沮丧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直到年,我姐结婚时,居然选择了这家店办酒肆婚礼,我才在正式踏进凯福饭店做了人,有了零突破。

我第二次走进“凯福饭店”,是在年一天,是陪北京朋友来吃饭。一进门,大堂经理、服务员迎了上来,倒茶、让座、递香水毛巾,热情得不得了。北京朋友问:“凯福饭店的名称是什么意思?”店经理胖胖的脸上堆起了两块丰满的肉包,笑得露出了一排稀疏牙齿:“这有四十多年历史了,最早是俄国人开的西菜馆,解放后改为中国菜,特点是北京风味。”北京的一听来了劲:“那就是京帮喽?”“对,对,我们叫它海派京帮……”如今,人们不会再记得四川北路、海宁路转弯角上曾经有过俄国人开的西菜馆,有过这样一个“海派京帮”的特色饭店。(可惜它早就烟消云散蒸发到人们记忆里去了)

过武昌路的四川北路,有一家广茂香烤鸭店。原名广茂香食品店。民国12年由广东一何姓业主在北四川路号创设,自产自销广式糕点及烤鸭卤味等。一开业,就以品种多、制作精美可口而获得顾客的好评。民国26年停业。抗战胜利后复业,请名师烧、烤、腌腊,设专柜供应。年,迁至四川北路92号,更名广茂香烤鸭店。它以自产自销广式烤鸭、叉烧为主,兼营瓶装酒类。《百业指南》上册图26标示:四川北路-号广茂香商店,号为复兴园菜馆。家父过去想吃烤鸭,必要我去四川路上的广茂香去买,从溧阳路浙兴里到四川北路武昌路,排队买好拿到家,还是香喷喷,打嘴巴也掼弗脱(不过可惜的是,到21世纪就不再闻到它味道了)。

在广茂香斜对面,信谊药厂边上,是有名的一定好食品店。它前身为利男居食品店,自产自销广式茶食糕点。年9月,业主在四川北路号开设一定好食品店,保持了利男居前店后工场的传统,自产自销广式糕点、棕子、月饼。

年这家店生产的鸡子饼、蛋挞、开口笑等食品,被国营公司包销。年公私合营后扩大为二开间,年扩大到四开间,年工场翻建为四层楼,营业面积平方米,同时增设西点裱花蛋糕专间。年该厂鸡子饼、豆沙麻球、沙琪玛、蛋挞等19种食品被评为传统名特产品。年被命名为市名特企业,年被认证为“中华老字号”企业。现已迁至四川北路号(复兴中学对面,门面缩小一半)。没找到“一定好”老照片,只能以一张搬迁后的近照代替,不得已而为之。

四川北路区域内曾经居住着不少广东藉人口和外籍人口,所以一路上的饭店口味繁多。新亚大酒店(包括广茂香)均以粤式口味著名,尤其新亚的菜馒头,在转弯角开了一个窗口外卖,常年排队。可惜现在也不见了。新亚饭店,也一度成为了沪上的结婚圣地,一不小心,本人的婚礼,年便在此举办。

80-90年代的上海人,来四川北路拔草美食,是一大乐趣。加上后来兴起的乍浦路美食街,与四川北路相映成辉,使虹口成了老饕们的美食天堂。乍浦路与四川北路平行,从海宁路、昆山花园路、塘沽路、武昌路、天潼路横穿,走上几百米,都可逛到四川北路和乍浦路,既可逛商店,又可解决吃,形成一个成熟的商业链。

除此正规的特色食品店、糕团店、饭店外,在吃的方面,四川北路上的小马路上,还有许多门面很小的烟纸店、米店、老虎灶、茶叶店、药店等等,也为四川北路的烟火气立了拾遗补缺一功。

比如,塘沽路里面的叶大昌(年,叶大昌曾更名东方红食品店。年,恢复原名),对一些价格低廉的商品按成本出售,让利于小贩和顾客。一时名声鹊起,产品远销国内外。

该店的土产、南北货和糟货、醉货食品,在行业中独树一帜,成为上海南北货名店之一。年,胡桃软片获商业部优质产品奖。三北麻酥糖、宁式四色系列月饼、椒桃片、苔生片等产品远销美国和港、澳地区。

再有,远一点的三角地菜场,赫赫有名。塘沽路吴淞路口的牛羊肉副食品公司(至今还在)的牛羊肉,东西正宗,价钿实惠。以四川北路为主线的大大小小马路,好吃的数不过来。打住吧,反正都是上海人喜欢买吃的地方。

最有意思的是,每到天热辰光,四川北路上有一道风景,就是排队买西瓜肉(瓤),在东宝兴路口和塘沽路口有两家店,长长队伍从早排到黄昏。西瓜肉(瓤)一卡车一卡车车过来卖,有滚圆型的解放瓜,也有腰圆型的平湖瓜。阿姨伢叔、小朋友都拎着钢种镬子、面盆、铅桶等家什,满满当当装满回去吃瓜。那时候,一般家庭买不起整只西瓜,只能排队买西瓜肉(瓤),既过了念头解了馋,也节约了钞票满足了小人。这个细节,很能说明四川北路的“便宜货”的精髓,也能感悟上海人精打细算的性格。

那个阿爸姆妈的年代,四川北路上的吃,嘎丰富,嘎精彩,能不吸引当时的上海吃货?

(下)

四川北路:虹口的文化地缘

人,赖以生存的是“吃”,民以食为天。人,赖以发展的是“文化”,文以载道也。讲完了四川北路上的“吃”,再来聊聊四川北路的文化。以生于斯长于斯逗号之管见,虹口的文化,发端、滋生、培育、成熟而有赖于四川北路,一如上海(海派)的文化,发端、滋生、培育、成熟于有赖于黄浦江和苏州河,所谓地缘文化也。

3.7公里的四川北路,近年发展衍生,起于晚清,发育于民国,鼎盛于80-90年代,衰竭于当今,归于时代变迁,更取决于文化坚守。后者,年后逐渐失守。没落,在所难免。哀叹也好,惋惜也罢,抱守过去的“九斤老太”怎样数落怒怼,祭奠美好青春的50后60后70后如何怀念赞美,也救不了四川北路的颓势,只能坐在家里扶着窗口发出无济于事的一声叹息,几声哀怨。

还是回到我们的正题上来,聊聊四川北路的文化。

80-90年代的四川北路,之所以鼎盛繁荣,之所以刻进50后60后70后的青春记忆,是有其文化底蕴作支撑的。文化,是渗透到灵魂里的东西,往往要带到棺材里去。

一是购物文化。

那个时代的四川北路,构筑了以第七百货为龙头,串联和激活了一路上的国际商厦、远东电器、凯福商厦、虹口商城、多伦商厦、东宝百货等一批新型商场,形成了很成熟的商业圈。从业态上讲,购物者可在商业街各种小店(如有名的大兴纽扣店、布店、旧货店、钟表店、照相馆、运动商品店等)、大型百货商场、淘旧货市场(虬江路)三方面得到满足,实足的购物天堂。

加上,最重要的,四川北路符合上海人“实惠”的中低端消费定位,也迎合了上海人喜欢“便宜”的心理,非常契合周围工薪阶层消费,于是吸附了杨浦、闸北、曲阳、宝山、五角场、吴淞地区居民前来购物。那时,北部市民,往往止步于北上海——四川北路。再加上交通优势,四川北路与当年的老北站离得很近,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下车后,穿过武进路,就能直奔四川北路,过过逛上海著名商业街的瘾,又可顺便在街上买上几样便宜货,回去送人,说,这是上海货!这样的一种心理满足,已经跨越了经济层面,而切切实实来到了文化境地。

二是电影文化。

说到电影,中国电影的发源地在上海,这一点知道的人不少。上海电影的发源地在虹口,这点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虹口就是这样的老卵(却又有个卵用?)。用时下的话讲,叫“然并卵”。翻翻虹口老底子,货色还真不少。且干货有料,弥足珍贵,尤其电影文化。

据史料,自年12月,中国历史上第一家正式电影院——虹口大戏院(刚成立叫虹口活动影戏院。见下图),在乍浦路号(海宁路口)起锚试航,也作为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之发源地。许多西方先进的艺术和技术——包括被欧洲人称为“第七种艺术”的电影,就是在北外滩登陆的。西班牙商人雷玛斯选择虹口为中国第一家电影院的落脚点,只是一座仅有个位子的铁皮简易房,但它却成了中国电影的发祥地。有了第一座,此后虹口的影院如花绽放,开遍了大街小巷……至年,开开关关,虹口一共有32家影剧院。

你能想象么,小小虹口,弹丸之地,居然有32家电影院,仿佛开大饼油条店一样,可见其电影繁荣之象于一斑。

仅四川北路沿线上,就有奥迪安大戏(北四川路号宜乐里,靠近虬江路西南角)、上海大戏院(四川北路号近现在的衡水路,创办了专门演出粤剧的剧场,后又放映电影,后抗日战争中被炸毁)、融光大戏院(后改名为国际电影院,海宁路号近四川北路口)、广东大戏院(四川北路号,始建于年。年更名为虹口中华大戏院、解放后又改为群众影剧院)。

国民大戏院(乍浦路号,后改名胜利电影院。原为我国著名魔术师张慧冲之父张志标在年创办的“好莱坞剧场”,为魔术演出的专用剧场。自年起,一度成为原版片和新闻纪录片的专用影院。)、永安电影院(四川北路号)。

还有红星书场、解放剧场、虹口工人俱乐部剧场、邮电俱乐部剧场、嘉兴电影院等等,阵阵形成了“电影城”。而虹口这些影院和剧场,后有“中国电影教父”和“中国电影半壁江山”之美誉,可见电影文化在虹口,分量之重,沉淀之厚,荣誉之高,无与伦比。

只是,这些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几经沧桑,被潦草。被散落。被封尘。被淡忘。被烫伤。

到了80-90年代,50后60后70后进入火红的青春年代,一角二分一张电影票,就意味着过电影节。那些绑定教育了几代人的电影,比如《南征北战》《早春二月》《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红日》《女理发师》等国产片,以及最初的进口片《宁死不屈》《巴黎圣母院》《望乡》《追捕》《叶塞尼亚》《创伤》《广阔的地平线》《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都是在四川北路这条电影街完成的,能不忆虹口?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们的娱乐、见识、视野,是在这里启蒙和打开的,他们的“三观”,是在这里形成的,能不忆四川北路?

三是名人文化。

什么是名人文化?就是文化标杆,价值引领,英雄崇拜,信仰追求。在80-90年代,这些是不缺的。尤其生长在虹口的孩子、学生,现在想来是幸福的(虽然当年年少懵懂无知)。

比如,据史载,鲁迅曾在上海大戏院(今四川北路号,建于年)年2月6日首映艺联电影《生路》,偕夫人许广平前往观看。此后3年多,鲁迅先后观看苏联电影《傀儡》《夏伯阳》等24部,其中有他生前观看的最后一部电影,也是他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即根据普希金同名小说改编的《杜勃洛夫斯基》。年“八一三”后,日军占领,上海大戏院变成了工厂。新中国成立后,为市烟糖批发部仓库。鲁迅先生还先后六次,赴“国民大戏院”(就是后来的胜利电影院)观看电影。

鲁迅还在复兴中学旁的新华书店跟内山完造一起读书喝茶聊天,这些离我们多近,多亲切。

倘若你有点虹口历史知识,只要随便走几步,转个弯,穿条弄堂,就会不断撞见文化惊喜:这里是周恩来搞地下党工作时曾经住过的地方,那里是郭沫若写《凤凰涅槃》的地方;这里是夏衍创作《包身工》的地方,那里是丁玲住过的地方;这里是瞿秋白旧居,那里是孔祥熙故居;这里是商务印书馆旧址,那里是胡蝶的住处……

在这样一条由深厚历史和文化资源作支撑的商业街——四川北路,没有理由不繁荣,没有道理不喜欢,没有权利不发展。

80-90年代做到了。进入21世界,四川北路宛如一位没落的贵族,渐渐老去。

为什么呢。

(待续)

来源:”上海逗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qz/5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