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贝卡·韦斯特在她的历史游记《黑羊与灰鹰》(BlackLambGreyFalcon)中写到:“暴力就是我对巴尔干所知的一切!我对南部斯拉夫人所知的一切!”
这位英国女作家在20世纪30年代首次游历巴尔干半岛,如果她有幸能活到世纪末,也许在这句后面,韦斯特还得多加上几个感叹号!
萨拉热窝
Sarajevo
即便多数人对波黑这个国家不熟甚至不知,但提起萨拉热窝,每个人都能激动跟你闲扯几句。历史迷对一场场战役如数家珍,文艺青年侃侃而谈南斯拉夫文学音乐,电竞宅男在萨拉热窝街道背景的游戏里激战正酣,连村口大爷想起年轻时看过的黑白老电影也会热泪盈眶。
于我,这却是个满载热血青春的圣地。少时梦想成为一名战地记者,我曾在脑海中无数次云游南斯拉夫,冒着枪林弹雨穿行城市,冲在战火前线奋笔疾书。
痴迷向往的巴尔干半岛,自古就是东西文化交汇的十字路口、地缘政治的焦点。早在罗马帝国时期,东西罗马的分界线正好穿过此片半岛,将其人为地分成了两个部分。罗马皇帝狄奥多西绝没有想到,是他,预告了这片地区悲剧命运的开始。
这里是东正教和天主教接触的地方,也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相遇的前线。而在这片前线,它又冲在了枪口最盛的位置。
它被称为“欧洲耶路撒冷”。
在萨拉热窝,众多不同的宗教共存,东正教徒、天主教徒、穆斯林和犹太人在同一个城市居住,同时他们也一直维持保留了各自独特的认同感和生活习惯。在这里,你可以神奇体验刚参加完清真寺穆斯林的祷告,出门步行几步,又转进东正教堂,听一场天籁般圣歌吟诵。
终于踏上了圣城的土地。萨拉热窝,从来和暴力有缘,与和平无关!
拉丁桥Latinska?uprija
萨拉热窝接近波黑三角形国土的几何中心处,整座城市四周为群山环绕,中心城区不大,步行一般即可游历完全。
米里雅茨河自城市东侧悄悄流经市中心。横跨这条萨拉热窝的母亲河之上,一座修建于年不起眼的石桥却见证了人类史最不容翻开的一页。
石桥边有一双水泥浇铸的脚印,旁边墙壁上嵌入的一块大理石板上用塞语和英语两种文字镌刻着:“年6月28日普林西普在这里刺杀了奥匈帝国费迪南王储及其夫人索菲亚。”
那天,年轻的塞尔维亚人用勃朗宁M型自动手枪在拉丁桥边连开七枪,击毙了对萨拉热窝进行访问的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夫妇,从而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史记“萨拉热窝事件”。
桥的对面就是一战爆发博物馆,里头存放了一些史料,对整个暗杀事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刺客加夫里洛普林西普(GavriloPrincip)向法庭如是交代:“我是一个南斯拉夫人,我相信所有南斯拉夫人的统一。不管是以什么形式,那就是独立于奥地利。用恐怖的方法……除掉那些挡路的和作恶的,还有那些阻碍统一的。”
审判结束时,辩护律师们试图以出身贫穷等因素为凶手开脱。奥地利对审判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qz/4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