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开萨拉热窝的一瞬间,我是有些轻微失望的。我总是从初见的一些色彩,从匆匆走过的城市久居者,从沉默不语的建筑与那些游走的车辆中来判断一个城市的某种气息。
当看到街头一辆辆色彩艳丽的公交车带着自有的特质穿梭在弹痕满身的旧建筑群中之时,我却觉得自己幻觉中的萨拉热窝是我自我催眠与心理需要带来的错觉。
与伊斯坦布尔、耶路撒冷、贝尔格莱德一样,萨拉热窝是我想深入其中的古老城市之一。与前几座城市不同,萨拉热窝是我中学历史教科书上印象最深刻的地方。记忆带给我的是年代的某个夏日炎炎中,我坐在高中教室的一角听着著名的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悲伤冒出的冷汗一直留到现在……感谢我的中学历史老师讲课极具创意与刺激性,煽动性的词语时不时冒出来。
《南方人物周刊》出了一期一战反思录,更详尽地阐述了偶然的刺杀事件,带给全人类一场同类之间的大残杀,一亿多人卷入其中……
站在拉丁桥上,一位伊斯兰妇女一动不动静立着,寓意极深。
这座改变人类历史的桥如今还是萨拉热窝市中一座普通的建筑。若不是桥前面的建筑上挂着这场事件的图片介绍,也许现在很多人会疑惑,桥前停放的一辆老式轿车是何原因。而彼年坐在课堂上的我也未想过有一天能穿过这座桥,穿过萨拉热窝的街头。此刻我真有种恍然隔世的穿越感。多年过去了,人类已经不敢轻言战争,虽然历史没有绝对的必然,但还真得警惕再警惕……
我站在这座城市的时候,很多友人提及的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是一种年代生活带来的 反而是年爆发的波黑战争,让萨拉热窝成了现代战争史上被包围最久的城市。
历时四年的围城战争,让这座城市满目疮痍。
战争中大量被驱赶和清洗的伊斯兰信徒——波斯尼亚人,如今又占据了这座城市。
夕阳西下时,清真寺宣礼塔的声音与东正教教堂的钟声此起彼伏。
和平了20多年后,表面上,这座城市新的一代人们,完全摆脱了恐慌、动荡、专制与缺乏安全感。但前南斯拉夫与苏联时代的影响并不是短时期内能消失的。
美国波兰裔作家伊娃·霍夫曼在她的《新东欧之旅》中写道:整个社会是如何一下子推翻所有制度安排的?人们如何适应或许自己曾深恶痛绝,但生活却又深深受其支配的世界观的解体?他们如何重置日常和长期的生活方式?
但我觉得,波黑与萨拉热窝经过那场战争让那些复杂的政治遗产消亡得是不是更彻底?
我的遗憾在于无法与当地人更深度的交流与沟通。但我亲见了他们沐浴着夕阳,用喜悦的笔触写着,那是我的猜测。
我愿她是写给最爱的人。我猜她一定是写给最爱的人:此刻,萨拉热窝的阳光就要西下了,我自以为洞察世事,从过去到现在,我一直都是个寻觅者,但我不在书本与日月星辰中寻求,我开始倾听自己心中血簌簌流过时的声音……
而瓦尔特是无法寻找到了。这是“过去"从人为禁锢挣脱出来后,重述自由的选择……
图·文:呼东方 媒体人,《新西部》杂志记者。
版权声明:本页图文系原创·版权属于作者·本页面自由转发·转载须授权
佳作导读
呼东方:瞻太史祠呼东方:便是神光闪现之地呼东方:江南小镇呼东方:格尔登寺煨桑加ng
投稿、联系作者或编辑:
qq.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白斑圆梦征程北京中科白癜风专治白癜风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qz/4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