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南斯拉夫电影《桥》电影插曲
年盛夏的某日,我在杜布罗夫尼克的塞德山顶,就着一杯酒和一块奶油焦糖蛋糕,看完了《世纪三部曲》的第一部《巨人的殒落》(点击和我一起做一个《杜布罗夫尼克海边的仲夏夜之梦》)。
放下Kindle,看一眼脚下因《权游》而出名的杜布罗夫尼克老城以及让人沉醉的亚得里亚海,忽然就想去那个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城市——萨拉热窝看一看。
打开谷歌地图,距离此刻的坐标不过4小时的大巴。可惜,终究还是错过了。
年的春节,产后复出的有头脑想去个不用签证的方便地方。一合计,那就塞尔维亚+波黑呗,满足双方诉求。
就这么莫名其妙的,组成前南的六个国家,我居然已经走了五个。在考虑国庆目的地时,还颇为慎重地想了下要不要走个马其顿,集完前南斯拉夫的“邮”。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春节假期一到,二人拔腿就走。在莫斯科机场汇合后,一同飞往塞尔维亚的首都贝尔格莱德。
1.
按照行程规划,虽然贝尔格莱德是此行的第一站,事实上却是过而不入。待在塞尔维亚境内画个圈、萨拉热窝打完卡之后,才又回到这座据说是世界上最狂野派对的举办城市。
我俩都是“贤妻良母”作派,不至于狂野,但还是要入乡随俗的,于是便打开了另一种生活方式。
人生第一次,闭眼前的最后一件事和睁眼后的第一件都是:喝酒。
因为,早晨9点,贝尔格莱德开门的地方只有酒吧,并且我们居然还不是第一拨客人。
也因为,提前安排好的这座城市的必去景点,有且只有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遗址。
这个名称,连同北约,连同前南,都是极富年代感的词。但历史终究是不会被忘记的,也不应该被忘记。
塞尔维亚转了个圈之后,回到贝尔格莱德的第一件事,便是驱车前往此地。
悼念,致敬。
-。
曾经校园中青涩的你我,如今都成了00后口中鄙视的中年人。可也正是这20年,我们被历史的洪流裹挟着前行。有不满,有抱怨,有委屈。但,一定也有自豪。
年少时不以为然,如今却愈发清晰。正是因为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心里才更明白家在何处。
所以显然,我们不是唯一特意前来致敬的国人。小小的纪念碑之下,除了我们带去的国旗,还有鲜花、中华结以及国内带过去的各种小零食。对了,还有一瓶二锅头。
昔日轰炸后的废墟早已被拆除,攻略上写着的大草坪也不知何时被铲除了。而那块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纪念碑上,用中塞两国文字镶着“谨此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塞尔维亚共和国人民最困难的时刻给予的支持和友谊,并谨此缅怀罹难烈士”,字也已经开始脱落。
然而,在纪念碑身后,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大厦正在建设之中。
伤口总有结痂愈合的一天,谁也不能守着伤痛过一世,总得向前看、往前走。
可但是。
Forgiveyourenemies,butneverforgettheirnames.
2
“规定动作”做完,下一个街角,就遇上了特斯拉。
不是那个“电动车”特斯拉,而是被马斯克用来为其公司命名的“特斯拉”本尊。
早在预订机票的时候,我就纳闷,贝尔格莱德这个尼古拉·特斯拉机场怎么就和特斯拉重名了呢?
回来整理照片搜集资料才发现,原来尼古拉·特斯拉是塞尔维亚裔美籍的发明家、物理家、机械工程师和电机工程师。
文科生表示不太理解特斯拉的高深学问,但仅凭他当年力挺交流电、与推崇直流电的爱迪生展开“世纪辩论”这一点,就足以解释这位科学家为什么会被印上了塞尔维亚的百元大钞。
为了花掉这张塞尔维亚百元大钞,也为了消磨时间,我和有头脑换了个姿势,开始泡咖啡馆。
工作日的下午,咖啡馆依然人潮涌动。看着四周环绕着的悠然自得和气定神闲的当地人,实在让人难以想象,20年前,这座城市还四处弥漫着被轰炸后的硝烟。
闲得发慌的两个人,顺手拿起手机,开始现场百度塞尔维亚的历史。
因为身处“火药桶”地区,进入20世纪以来,塞尔维亚就先后经历了两次巴尔干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科索沃战争以及由此引发的北约轰炸。
真是名符其实的被战争诅咒的国家。也难怪LP在介绍这个国家时写道:“塞尔维亚绝不是‘温文尔雅’的,空气里都弥漫着混合了执忱与固执的好斗气息。”
只是,如今置身其中,你能感觉到塞尔维亚显然已经从战争的阴影中恢复了生机。混乱已成过往,取而代之的是活力与包容。
尤其在萨瓦河和多瑙河交汇的首都贝尔格莱德,社会主义街区在新艺术派杰作之间穿行,哈布斯堡王朝的断壁残垣与奥斯曼帝国的遗迹则形成鲜明对比。
同时,这里也是我走过的城市里,除了故土之外,唯一一个大街上立着中文路标的。时过境迁,也许只有它们在默默诉说着当年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同志之情。
3
会说中文的不仅是塞尔维亚人民,还有当年铁托老爷子一并领导过的波黑人民。
年大年夜。
我和有头脑驱车近公里,取道代表塞尔维亚精神的河中小屋,爬雪山、过大桥、穿隧道,来到了萨拉热窝,第一件事就是找餐厅吃年夜饭。
寻着TripAdvisor,来到了离酒店仅3分钟路程的“好胃口餐厅apetitrestaurant”。因为到的早,餐厅只有我们一桌客人,侍应生每次上菜都会和我们闲聊两句,我们也顺便学会了用波黑语说“谢谢”:呵伐啦。
当确认我们是来自中国之后,侍应生每次聊完都要来一句“呵呵哈哈”,我和有头脑不明就里,只能傻笑回应,心里则暗自琢磨,这难道是“呵伐啦”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吗?
吃饱喝足好奇心犯滥,有头脑派我出马搞清楚这个“呵呵哈哈”的真实含义。原来那是人家特意学来的一句中文:吃好喝好!
于是,萨拉热窝的第一晚就在一片“呵呵哈哈”中落下了帷幕。
异国他乡被已亥猪年的第一缕阳光唤醒,拉开窗帘,眼前就是“萨拉热窝之河”,而不到米开外,则是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交汇之地:拉丁桥。
年6月28日,就在这座桥头,奥匈帝国的哈布斯堡王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遇袭,然后一系列巧合共同发酵导致了大公的死亡,也最终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战争与和平,一枪之隔。
历史与现代,一步之遥。
如今,在这片美丽峻峭的土地上,一战的痕迹早已被时光带走,更多得以保留的则是20世纪90年代内战的令人心痛的伤疤和遗迹。但在这里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会让人确认,那盘旋笼罩多年的硝烟早已消散。
热闹的城市心脏“鸽子广场”,古色古香的巴斯卡加铜匠小巷,若隐若现的波斯尼亚红屋顶,静静伫立的市政厅博物馆。
一切浮华表面的背后是萨拉热窝的灵魂。
在它的指引之下,我相信,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萨拉热窝在历史长河之中必将永远保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短短一天的逗留根本不足以感知厚重的历史,但似乎却又实现了穿越。
一天之前,在路过一个类似国内停车场入口处的“保安亭”之后,我和有头脑便顺利从塞尔维亚来到了波黑的土地。
最直观的变化就是,转不完的盘山公路变成了钻不完的隧道,一个接着一个。短的不过5秒,长的则让人望不到尽头。
这些隧道就仿佛一部部时光穿梭机,连接起了萨拉热窝的城外与城内,过去与现在。
距离城市10公里的时候还是一片荒山野岭,可在神奇地穿过一个隧道,拐过一个峭壁后,下一秒,萨拉热窝就这样毫无保留地呈现在眼前。
褪去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的外衣,萨拉热窝原来是座山城。
更多有关塞尔维亚的文章,请直接点击
1.塞尔维亚(一)本来想写个游记,没想到先写了篇科普
2.塞尔维亚(二)谁告诉我塞尔维亚适合自驾的,站出来,我保证打死你!
3.塞尔维亚(三)贝尔格莱德夜生活指南
很高兴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qz/3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