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签证 >> 正文 >> 正文

刺杀,屠杀,仇杀杀不尽的萨拉热窝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19/1/8

国庆假期乌克兰波黑之行,最期待的就是萨拉热窝。

这当然是因为南斯拉夫的老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小时候,这个电影不知看了多少遍,那个年代也没有几部进口电影可以看。虽然已经完全不记得这个二战电影的故事情节了,但萨拉热窝这个英雄的城市深深印在了脑海里。

长(变)大(老)的好处就是,小时候那些耳熟能详、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你真的可以亲自去看看了!

萨拉热窝终于等来了的它的中国中老年粉丝群!

熟悉的旋律在回荡

曾经是南斯拉夫的重要城市,现在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的首都。

穿过老城,登上山岗,俯瞰萨拉热窝全城。

眼前就是墓地,立着数不清的白色墓碑,相连的是成片的红顶房屋,还有远方耸立的清真寺尖塔。

此情此景,

耳边自然而然响起了那熟悉的旋律——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

你一定把我来埋葬,

请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

再插上一朵美丽的花……”

这是另一部南斯拉夫老电影《桥》的主题曲。几十年后才明白歌词的意思,要埋葬,就要埋葬在这里。正是在这里,见证了一个多世纪的腥风血雨——世界大战,宗教冲突,种族屠杀,专制统治,分裂内战……

小小的萨拉热窝承载的却是如此沉重的历史。

装着火药桶的民族宗教大汇聚

漫步在萨拉热窝老城,感觉这里就是东欧版的丽江,热闹喧哗,人潮如流。

具有奥斯曼帝国风貌的古老街区聚集了各色美食,茶馆,咖啡馆,土特产品等,这里曾经是整个巴尔干地区最热闹的商贸中心。

各路宗教也汇聚于此。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天主教尖顶教堂,还有东正教和犹太教的各色教堂,高度密集,相互比邻。

秋日暖阳下,坐在街边户外喝茶,穿梭的人流就是最好的风景。

可以看到波黑各族人民(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各国游客接踵而至,很多都是来自其他欧洲国家的旅游团,也有日本和韩国的大妈团,及来自中国的自由行游客。

萨拉热窝号称是“文化交汇之地”(MeetingofCultures),东西方不同的种族、宗教和文化在此聚集。文化的交汇带来了商业的兴盛,让萨拉热窝成为东欧繁华的大都会。

然而这种交汇也埋下了冲突的种子,让萨拉热窝在这一个世纪里多次经历战火的洗礼。

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的拉丁桥旁,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二战中,萨拉热窝遭受了纳粹德国的轰炸,瓦尔特率领游击队奋勇保卫萨拉热窝(电影学历史)。

上世纪90年代初,南斯拉夫解体后,随着波黑宣布独立,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大民族间的矛盾激化,导致长达三年的波黑内战。在这场二战后欧洲规模最大的战争中,萨拉热窝经历了现代战争史上时间最长的都市包围战——萨拉热窝围城战!

如今战争的痕迹已慢慢抹去,虽然有些建筑上还残留着弹眼和炮空,萨拉热窝又恢复了往昔的热闹和繁盛。

遭难民截堵

进入萨拉热窝新城,马上冷清下来,大街上都看不到什么人。

来到火车站,感觉到了另一个世界,好多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原来这里成了中东难民聚集地。

正好是中午,难民在战前广场排队领午餐,在周围席地而坐吃起来。还有医护人员给他们看病,处理伤口之类的。

出于好奇,我用手机拍了些照片。这些难民大多面无表情,三三两两,吃饭聊天。

我对着几个吃饭的难民拍了张照片,正要离开,突然有个人开始对我吼。

我加快脚步,反正听不懂他在叫什么。

但这个人追过来,在我后面一直吼。

我只好停下来,回过头,心里在打鼓,担心他会有什么过激的举动。

还好,他只是平静地让我删掉拍他的照片,讲的英文,是个年轻帅哥,只是有些邋遢。

我删了照片,他还说了声“Thankyou!”,我赶紧开溜了。

等回过神来,有点后悔,应该借机跟他多聊聊,听听他的经历,说不定是个有故事的人。

在有故事的萨拉热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Jeff

赞赏

长按







































让青春没有白癜风干扰
北京什么医院是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qz/2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