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塞尔维亚之后,波黑(BosniaHerzegovina波斯尼亚和黑塞戈维纳)成为了第二个对中国实行免签的欧洲国家,并且于年5月29日正式生效。
波黑与塞尔维亚一样,是个幽静、美好、物价低、人民友善的淳朴之地。但这个国家同样也曾因为兴起的民族主义,饱受残虐、曲折与泪水。
年,突然一个炸弹从天而降,22个无辜的萨拉热窝市民当场失去了生命。他们其中有些是大提琴家VedranSmailovi的朋友和邻居。
第二天的下午四点,Smailovi带着大提琴,穿着整齐,来到炸弹落下的现场,默想了一下开始演奏Albinoni的《G小调柔版》,低沉的乐声在之22天的每天下午都会响起,混合在子弹、爆炸声中,回荡在萨拉热窝被战火摧毁的残桓断壁间。
Smailovi是萨拉热窝爱乐乐团的首席大提琴演奏家。他演奏的照片通过媒体传遍世界各地,成为当时世界舆论关于波黑战争的一个重要写照。
英国作曲家DavidWilde为此深受感动,创作了一首《萨拉热窝大提琴家》献给Smailovi,由马友友首演。年在曼切斯特首演,整个演奏厅异常安静,演奏完毕,在沉默的几秒种后,泪流满脸的观众爆发出掌声。
如今,走在首都萨拉热窝与最美小城莫斯塔尔,我们依旧能看到满目疮痍的弹孔楼房、萧条寂静的街道,仿佛游走在实弹现场。
但转过街角,一张张热情的当地人面孔迎面而来,又不知哪里飘来一阵烤肉香,过了桥,是石板路两边排开的商品市场,银器、首饰、乐器店鳞次栉比,精致的工艺品旁躺着路边的野猫,一片生动景象。
漂亮的橱窗展示着手艺人的匠心独具,可是,一低头忽然发现一家小商铺门口竟在售卖战时的头盔与铠甲,还有用子弹串成的工艺品……我们似乎从来没见过这些,心中不禁颤了一下,仿佛战争并未走远,历史的悲剧时刻提醒着这里的人们,和平与笑容如此珍贵。
在波黑,主要由三个民族组成,占绝大多数的塞尔维亚族(塞族),人口第二多的克罗地亚族(克族),以及早年皈依穆斯林的穆族。
这里有着非常奇特的政权组织:
国家由穆克联邦(克族与穆族)和塞族共和国(塞族)两个政治实体组成;
两个政治实体在不损害波黑主权和领土完整情况下有权与邻国建立“特殊关系”,经议会批准可与他国及国际组织签订协议;
穆克联邦控制战前全国领土的51%,塞族共和国控制49%;
在联邦层面,塞族、克族、穆族三大主体民族各选出一名代表,三人轮流担任国家元首,分别提名行政首脑和各部负责人;
中央机构的领导人均须在国际监督小组的主持下通过选举产生;
波黑将组成统一的中央机构,中央机构在外交、外贸、关税、货币和公民权方面负有“政策责任”;
其他……
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现象?
这一切主要是由于三个民族对波黑前途、领土划分等问题,不断产生分歧、斗争,以及越发复杂的历史矛盾,隐藏在民族间无法理清的孰是孰非造成的。
年11月21日,为了调停由于内战不断升级的民族仇恨,塞尔维亚、波黑、克罗地亚三国总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代顿市达成《波黑和平框架协议》,并于12月14日在巴黎正式签字生效。以上的协议内容,即为该框架协议的部分条款。
年11月21日,在美国主持之下,
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米洛舍维奇(左)
克罗地亚共和国总统图季曼(中)
和波黑共和国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右)
签署了代顿和平协议,结束波黑战争
而这份协议主要是针对年-年间的波黑内战而定的。在这场举世震惊的内战中,三大民族共动用近门大炮、辆坦克、辆装甲车以及一些战斗机等。当时波黑多万人口中有27.8万人死亡,多万人沦为难民;
我们无法想象也无法理解,在当今时代(-年),竟还会有民族大屠杀事件的发生!
联合国和由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俄罗斯组成的五国联络小组多次试图调停波黑战争,但均无结果。整个波黑85%以上的经济设施遭到破坏,直接经济损失多亿美元。
关于这场内战,获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二十余项褒奖的电影《无主之地》,将人民对战争的绝望袒露无疑。不仅是对战争的绝望,也讽刺了联合国维和部队、新闻媒体表面高尚,实际目的也只不过是达成己利的现实。
一部战争题材的黑色幽默剧,突破了惯常达到的讽刺和揭露,看完后只剩压抑与绝望。这也是波黑内战给人民心里留下的惨痛阴影。
你一定在历史读本或者新闻里听说过“萨拉热窝事件、波黑内战”、“费迪南大公、铁托、米洛舍维奇、卡拉季奇……”
可以说造成后来波黑内战、至今民族间貌合神离的现状的缘由,往近了讲,是前南斯拉夫领导铁托在世时,未能处理清楚的、潜藏的民族危机(虽然铁托已然非常伟大,将各族统一并维和);
往远了讲,是19世纪巴尔干地区民族主义的兴起;以及一战前,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王国,在抢夺领土而爆发的波斯尼亚危机等一系列错综复杂斗阵的连锁反应。
列宁曾指出:“巴尔干战争是标志着东欧中世纪社会崩溃的一系列世界事件中的一环。
--萨拉热窝--
萨拉热窝是波黑的首都,始建于公元15世纪,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有“欧洲的耶路撒冷”之称。
在当地你会看到清真寺,犹太教堂,天主教堂,是各种文化和宗教的熔炉。这里也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举办冬奥会的所在地。
年的萨拉热窝
如今的萨拉热窝萨拉热窝夜景
萨拉热窝标志性建筑
萨拉热窝市中心
发生在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也成为了一战的导火索。当天为塞尔维亚的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枪杀。导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普林西普是塞尔维亚“黑手社”的波斯尼亚青年学生。
费迪南王储夫妇
普林西普年6月事发地
后来,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如今在萨拉热窝街头,有一块在枪杀发生地竖立的石碑。碑文是:“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
萨拉热窝的老城区“巴什察尔希亚(Bascarsija)”,名字来源于土耳其语,意为“主要市场”,是萨拉热窝的历史文化中心。在15、16世纪,巴什查尔西亚是整个巴尔干半岛最大的商贸中心,曾有上万家店铺。
17世纪,历经地震与火灾,市场元气大伤。19世纪奥匈帝国占领此地后,建了大量欧式建筑,市场再也没有恢复到原先的状态。
年萨拉热窝市场
如今,踏上波黑的土地,走在萨拉热窝老城区,当地人正吃着味道醇正的波斯尼亚餐,有贝伊汤、土豆焖小牛肉、烤羊肉、煎烤混合肉及油煎虹鳟鱼;我们还能发现餐桌上有波斯尼亚火锅,冷盘有熏肉、香肠、奶皮及奶酪等。
围坐桌旁,厨师端出一盘极具波黑特色的风味小吃:“切瓦比”,这是一种牛羊肉丸拌洋葱的夹面囊饼。隔壁几个当地小伙子晒着太阳,吸着水烟聊着天,一派惬意。
--莫斯塔尔--莫斯塔尔是波黑全境内游客最多、也是最美的城池。这得益于一座古桥,莫斯塔尔古桥。这座桥建于16世纪,已有近年的历史,横跨内雷特瓦河。在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认为是伊斯兰建筑在巴尔干地区最典型的作品之一。只要不是太冷的时节到这里,都会看到年轻人“跳桥投河”,这不是比赛和游戏,而是当地人的谋生手段,付20欧元左右,这些等在桥上的小伙子,就会为你纵身跳入河水中,而桥与河水的距离足有约20米!!(奥运会跳台最高10米)……经济的衰落,让年轻人拿生命赚钱。甚至每年7月还有跳水节。这座桥在年的内战中被炸毁,炸毁该桥的人,名叫洛博丹-普拉亚克SlobodanPraljak。他拥有三个学士学位,是克族的工程师、电视导演和商人,后在内战期间担任将军,波黑内战的第一批克族正规军,是由普拉亚克负责编练。
年11月,为了从穆族控制的波黑政府军手中夺取黑塞哥维那首府莫斯塔尔(那里是“波黑克族共和国”名义上的首都),普拉亚克的克族军队炮击了拥有多年历史、被列入世界历史遗产名录的莫斯塔尔桥,将其彻底摧毁。
年及年,前南问题国际法庭对普拉亚克等6人,为年至年波黑战争期间犯下的诸多罪行,先后进行一审、二审,最后当法官宣布判处普拉亚克20年监禁时,当时已经72岁的普拉亚克当庭陈词:“各位法官,斯洛博丹·普拉亚克不是战争罪犯。我鄙视你们的判决,绝不会接受它!”。随后拿出暗藏的氰化钾小瓶,一饮而尽。
创建于年的前南问题国际刑事法庭,经过24年的运转,决定在年12月31日解散。普拉亚克的审判是该法庭最后一次审判。
引发波黑内战的缘由错综复杂,而国际法庭认为:普拉亚克身为主要军事领导人,未能对这一暴行做出有效约束或阻止。另外在克族军队控制区,还发生了数十起针对穆族平民、社区以及国际维和人员的袭击与虐待事件,这些都被归咎于普拉亚克。
普拉亚克始终坚信自己的清白,但事实往往非常残酷。
所谓正义,早已变得晦暗不明。
普拉亚克当庭喝下毒药的一刻
后来,莫斯塔尔古桥经过重修,不少用料是从河里捞出的原始石料。4年竣工,修旧如旧。现在桥上满是游客,还有不少工艺品在人流处摆放售卖。
夜晚,傍着月色与漂亮的灯光,立于桥上,东边有很多回族教堂,西边,则是非常现代化、新颖的建筑、市场,有教堂与国际学校。风声过耳,目光所及之处是那么的宁静。
·END·
弗格森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qz/2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