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下悲壮而凄美的战争
历史有许多种,高中教科书上印的墨字里的,是一种分割拼接后的历史,它给我们看想让我们看的那部分;科教纪录片浑厚的旁白里的,是一种影音视频中的历史,它给我们看留有影像资料和专家评点的那部分;此外,《万历十五年》是一种历史,《明朝那些事儿》又是一种历史,《艽野尘梦》某种程度上也叫历史。正史是历史,野史也是历史。
而我向来是对历史敬而远之的。
因为实在是...学不好,记不住,理不清,听不懂。
就连看纪录片来了解一二战史的这种事儿我都做不来。
不过,最近读了两部书,却是在不知不觉中,从另一个视角了解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至少以后提起来不至于一无所知了。
这两部书呢,是肯·福特“世纪三部曲”的前两部——《巨人的陨落》和《世界的凛冬》。分别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故事的历史大背景,时间跨度横穿整个大战时期,涉及美、英、俄、德四个主要国家,虽然仍然是以个人作为主线,但因为书中的角色身份都比较特别——比如英国公爵、俄国公主、德国大使、美国外交等,所以虽从小处着手,但个人的命运写出来却是和整个时代休戚相关的。写得酣畅淋漓,颇有格局。
今天想先从“战争”这一视角分享一些阅读体会。书中对战争的描写,无论是正描还是侧描,都是作者花了心思、费了不少笔墨的,但因为毕竟是“文学下的战争”,自然带有一些文学化的色彩,肯定是不同于血淋林的现实和严谨的历史的。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儿某种程度上的“刻意失真”,小说才能兼具历史的宏大和小人物的揪心,才能用这种小说的笔法把原本严肃的历史和战争写得灵动,写得让我这种历史白痴都愿意读下去,而且边读边说痛快。
先说《巨人的陨落》吧,主体部分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有一段儿关于宣战的描写,让我印象深刻。
“‘奥地利对塞尔维亚宣战了。’他通报说。
有那么一刻,茉黛觉得好像整个世界都停止了。人们一动不动,谁都没有说话。她盯着罗伯特卷曲胡子下面的嘴巴,希望他收回刚才的话。随后,壁炉上的时钟敲响了,屋子里的男男女女开始发出一片惊愕的嗡嗡声。茉黛满眼是泪。”
在萨拉热窝事件发生伊始,所有人并没有报之以足够的关切,有些人不以为然,有些人撺掇着希望宣战。但当人们真的听到战争爆发的消息时,世界静止了,每个人都希望通报人能把刚才说出来的这句话“咽回去”。
尚未身处战争时,我们可以张牙舞爪,甚至对其有些许邪恶的期待,但一旦战争降临,我们才知道:噩梦开始了。
一场世界范围的大战,给这些平凡人带来了什么呢?
它给俄国的格雷戈里带来的是“绝望中的希望”,参军后,他在每晚临睡前都会对自己说,“又过了一天,我还活着,还能照顾卡捷琳娜和她的孩子”,再多活一天,成了看不到头的战争中难得的渺茫希望,对他来说,行军总比打仗好,虽然脚上磨出了水泡,但至少他还活着。求生欲成了他此刻唯一的夙愿;
它给德国的沃尔特带来的是“渺茫的生存”,书中写到,“沃尔特不仅一次感激地喝光了弹壳里的雨水”,沃尔特曾经是英国驻美大使,谈不上贵族般的待遇,至少也是安稳的,但在战争面前,却也只能在泥土地上卧倒爬行,喝光弹壳里的雨水以求得生存;
它给英国的菲茨带来的是“抑郁和担忧”,菲茨是英国的贵族,拥有豪华绮丽、国王都曾临幸过的温-伯格庄园,在战前,他曾是顽固的“好战派”,但当他待在英军总部时,想到的却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生在这样的战争中。“菲茨记得自己和其他军官信誓旦旦地对战士们许诺一定会回家过圣诞节。现在看来,战争似乎会持续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双方军队日复一日蜷缩在战壕里,吃变质的食物,饱受痢疾、战壕足病和虱子的折磨,胡乱扑杀那些被扔在无人地带的尸体上繁衍出来的老鼠。菲茨曾十分清楚英国为何必须参战,但现在他已记不清原因了”。
因为是在战争中,所以一个十六岁按理说来未到法定参军年龄的小孩子“去吧,去睡一觉,按你的个子,明天你就十八岁了”。
因为是在战争中,所以惠灵顿街上的妻子母亲们在看到送信的邮差时会用虔诚而紧张的目光盯着他,生怕下一个送到自己手里的就是丈夫或儿子的死讯。
因为是在战争中,所以战场上的人们重复着对痛苦的拒绝和对生命的渴求;所以战后区的妇女们重复着对死讯的抵抗和对亲人的祈祷。
横尸遍野是悲壮。战争中也有难得的温情和凄美。
茉黛和沃尔特在战争前夕偷偷跑出去登记结婚,证婚人只有两个信赖的朋友。
英国和德国的队伍在圣诞节竟然全然忘记战争,一起踢了一场“奇怪的球赛”。
再说第二部,《世界的凛冬》,书如其名,绝非只有“冷战”才可称为凛冬,相反,热兵器下的战火更让人感到凛冽刺骨。且聊聊书中关于二战的描写,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个场景。
第一个,也是想起来最让我后怕的,便是在奥拉宁堡里那短短的几天。罗伯特和容格因为是同性恋而被纳粹冲锋队关进监狱,容格被脱光衣服,头上罩着铁桶,四条饿了好久的阿尔萨斯犬冲向他,撕咬他的胳膊、腿和背上的每一块肉。被铁桶罩住的头,什么都看不到,被绳子朝后绑住的双手无力地挣扎着。更可怕的是,他最爱的人和朋友,就被带到旁边,眼睁睁地看着他被狗一块儿一块儿地吃掉,却什么都做不了。
在看《巨人的陨落》时,我最多就是皱皱眉头(偶尔爆个粗)心里很难受,但一读到这段,我当即流下了眼泪。我没有办法,也不敢去想象这样的场景。别说是看着自己爱的人被如此折磨、侮辱了,即便是陌生人,都会于心不忍的。可纳粹就是找得出这样的借口,干得出这样的事情。
第二个场景,是战败后,俄国军队进入德国,德国的女人们本以为战争结束了,新生活开始了,却没有想到,即将面对的是甚至更为痛苦的现实。俄国士兵在入军德国之后,一心所想的就是报仇,他们提出“不杀一个德国人,你这一天就白活了”的口号,持续撒播仇恨的种子。在战争已经宣告结束之后,他们甚至仍轮奸目光所及的所有德国妇女、少女,甚至女孩儿。这些人,在战争之后,所想的只有以牙还牙,以怨报怨,只有凌辱那些无辜的、同样反纳粹的德国女性。
第三个场景,卡拉家保姆的儿子因患某种特殊医院里,后来突然接到医生的通知说,有一种新的疗法,所以要把他的儿子送去别的地方的治疗机构。在卡拉仍心存疑惑的时候,就收到了死亡通知——在声称对他进行某种特殊疗法之后,小孩子很快就死了。而且不仅仅是这一个孩子,德国有许多小孩子(而且大多是身体有残疾的孩子)都收到了同样的死亡通知。
在卡拉调查之后才发现——这些身体有问题的小孩子并不是被送到了某个医疗机构里,而是被送到了一个秘密基地,并且在那里,被一个一个地,送进焚尸炉里。因为纳粹认为,要进行人种优化,所以要把这些生理有问题的基因处理掉。参与这个计划的每一个人,似乎都是异常冷酷的,他们无视人的生存权利,不顾这些还只是小孩子的事实,麻木地结束一个又一个生命。
最后一个场景,是在俄国。一位苏联女物理学家在二战中期发现了美德都正在研制核武器的迹象,便向苏联政府建议也进行相关研究以形成抗衡,这个建议并没有得到重视。结果到了二战后期,美国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后,苏联政府惊醒了,强行把这位女物理学家带走并隔离起来,强迫她专心进行核武器研究,限制人身自由,并且强行要求她必须在多久之内研制出来,否则就要她的命。
我想,在这里,仅仅是罗列这几个典型场景,就足以让人感到一定的震撼了,这就是我们所以为的宏大的、史无前例的二战,这就是战争带给平凡人的东西。
这篇文章的名字起得大了些——文学下悲壮而凄美的战争。但的确,不仅仅是这两部作品里面有令人震撼的战争。还有例如胡赛尼的一系列作品,让我们得以了解阿富汗。
另外一个我想推荐的作家是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她此前的职业是记者,故而她的文学作品更偏纪实性,她有一系列记述战争的文学作品。高三我的同桌当时打算去入伍的时候,我有送他一本《锌皮娃娃兵》。是以纪实手法写阿富汗战争中俄罗斯一方的军人、士兵、护士、普通的父母的。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那些被送去阿富汗参战的俄罗斯娃娃兵们,很多人,无论是怎么去的,回来的时候,都只能被装在小小的锌皮棺材里运回来。这个名字,是足够震撼的。
无论是阿列克谢耶维奇、胡赛尼,还是这里着重提到的肯·福特,他们为什么要借文学来描写战争?因为战争实在是太痛了,他们希望我们可以真正记住这种痛。而我们的习惯是,轻视战争的破坏力,报以“无所谓”的态度。所以在作品里,这些作家都是从小人物着手,以战争为大背景,先让我们把视线和情感都投入小人物的身上,继而将小人物的命运置于战争之中,通过小人物的生死来警告战争的余威。
文学大多数时候是理想化的,是罗曼蒂克的,但敢于借文学之笔描绘悲壮凄美的作者,才是真正有担当的。文学下的战争,不是直接把血肉撕裂开来给我们看,而是一种刺骨的、渗进来的痛楚和折磨,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真正地记住,何为战争。
后记:《巨人的陨落》是我这么多年来读过的书中最感动、最喜欢的一本。(说“本”可能不合适,其实是三本一部)
我在寒假用两天还是三天一口气读完之后,就一直想写一些东西,但是这本书实在是太宏大了,人物关系复杂,故事情节连贯穿插,又涉及五个国家,将近十年的时间跨度,主要人物至少有几十个,而这些人物又几乎不分主次,每个人的故事抽出来都是独立的完整故事。以至于我甚至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生怕视角太狭窄限制了理解。
开学后,大概在两周前,又一口气读完了“世纪三部曲”的第二部,即《世界的凛冬》,坦白讲,我更喜欢第一部中的人物塑造,但第二部却也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第三部我暂时还没有读,也没有打算读,因为有的时候,“重要的不是讲一个好故事,而是如何在适当的时候停下来”。或许因为第一部太惊艳了,提高了我的期望,现在匆匆去读第三部可能反而会失望,所以,暂时先放放。
真的特别推荐有时间、有精力的人去读读《巨人的陨落》,它真的,不仅仅是一部小说。
言归正传,我终于开始着笔写这个系列读后感了,之前大概想了一下,就《巨人的陨落》这部书,我可以从五六个不同的角度来写,而且还有一个比较长期的想法,试着把这一对儿一对儿的人物拆开,把一个一个的国家拆开,试着把它改写成五个独立的故事。
当然,这是一件很难,也很长期的事情,但是我私下里会去做这件事儿的,因为我能感觉到,这件事儿会给我带来极大的乐趣和幸福感。
今天这篇是从“战争”来写这本书的。以后会换不同的角度,把《巨人的陨落》的书评,写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列,也算是在一个隐秘的角落对肯·福特的小小致敬了。
好的书读过去不写点儿东西总觉得不得劲。
(呀,又blabla说了这么多...)
.3.23
长安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qz/1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