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思琦
年10月16日
《黑天鹅》:如何认识与应对风险
Preface
引言
事情要从上周六(10月12日,调休日),我一觉醒来时已是上午9:09了说起。
周六要调休上班这件事情,你知我知,世人皆知,但我的手机却不知道。手机只知道,周一到周五要按时打鸣,它也的确兢兢业业,从未失约。
但是由于我的疏忽,使得周六调休这件事没能联动到手机的闹钟系统,导致一个小助理(也就是我)在赶到办公室后,将要面对已经在岗工作一小时的老板问询这件事,虽然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但是于我而言,却可以构成一个“黑天鹅事件”。讽刺的是,我在睡过头的前一晚,还在就寝前读了《黑天鹅》这本书。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著
那么,究竟什么是“黑天鹅事件”,它对我们的生活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应对“黑天鹅事件”呢?今天,我就想通过《黑天鹅》这本书,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这些问题。
一、“我们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们一无所知”
在开卷处,作者塔勒布就提到了黑天鹅的故事:在欧洲人来到澳大利亚之前,他们一直以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被认为是一条不证自明的公理——因为确实从未有人见到过其他颜色的天鹅。所以,当第一拨登陆澳大利亚的欧洲人见到眼前的黑天鹅时,他们受到的震惊是可以想象的。
突如其来的“黑天鹅”
同时可以合理推测,要是此前有人宣称,“虽然我不曾亲眼见证,但是我相信必定有其他颜色的天鹅,不管它是黑的白的红的黄的”,此人必将受到无情的嘲笑和不解。
据此,作者塔勒布以“黑天鹅事件”来指代那些意外发生、不可预测,但又对我们(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整个社会)影响巨大的事件。
其实,在自然科学的领域里,黑天鹅事件早就屡见不鲜:大航海时代的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打破了所谓的“地平说”;现代物理的进步,颠覆了人们对时空维度的认识。我们甚至可以说,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就是靠一个又一个“黑天鹅事件”实现的。
自然科学中的“黑天鹅”比比皆是,那么人文社会呢?世人常以为,在一代又一代经济学家、政治分析家的努力工作下,我们已经足够了解风险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没人能预见到,萨拉热窝一个患了肺结核的青年学生,会点燃一场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谁又能想到,年9月11日,纽约市平静繁荣的上空,会有两架民航飞机撞向世贸中心。
真正的风险在实现之前,往往听上去都像是天方夜谭,但一旦发生,却总能打我们一个措手不及。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们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们一无所知。”所谓的黑天鹅事件在不断地冲击人类认知的同时,也在善意地提醒我们:在浩瀚的宇宙之下,我们对世界了解的还太少,无论是在自然科学中,还是我们的人类社会中。
同时要明确的是,黑天鹅事件出现的几率不可以用简单的概率性数字评估。这和摇骰子不同:骰子的面数、每一面的加权值都是已知且固定的;但是黑天鹅事件则充满了变数,它将会在什么时间、地点,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这些因素都是不可预知的。所以前者可以被赋予概率,后者则不可以。
在此,请允许我改编一下苏格拉底的名言:“我们对风险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们一无所知。”
二、如何应对“黑天鹅事件”
(一)警惕自满心态
要防范那些令人不悦的黑天鹅事件,我们首先要保持一颗时刻自我审视的心,警惕自满心态。说是自我审视,其实就是自我怀疑——怀疑自己“想当然”作出的判断,怀疑自己根据经验得出的初步结论,穷尽手段,反复检查,仔细斟酌。
自满心态酿成的错误有哪些呢?遥想年,当时任英国首相亚瑟·内维尔·张伯伦带着《慕尼黑协定》从慕尼黑飞回伦敦时,是何等的春风得意,他自诩为“和平使者”,挥舞着手中的协定书向世人炫耀。结果就是这位自我感觉过于良好“和平使者”的绥靖政策,催化了狼子野心,把欧洲推向了二战的深渊。
手持《慕尼黑协定》的张伯伦
你要是问我,张伯伦作为一国宰辅,为何会如此天真地信任敌人?我会告诉你,张伯伦的错误并不在于过于相信别人,而是错在过于相信自己。英文有句谚语:“Stayhungry,stayfoolish.”中国则有古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意思无非都是要保持求知若渴的上进心,保持不断改进的求生欲。自我感觉过于良好,实在是一件危险的事。
(二)警惕惯性思维
自满心态之外,惯性思维是另一个容易导致忽视风险的因素。我们都知道刻舟求剑是不对的,但在工作生活中却也难免会犯这样的错误,误把过去的经验搬用到现在。
在此,我还是要借用一个二战时期的故事为例:马奇诺防线。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防德军入侵而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了一道“现代长城”——马奇诺防线。这道防线自年开始建造,年才建成。法国人对这道防线引以为傲,自以为固若金汤,可以在此将来袭的德军打得头破血流;却不曾想到,德国的主力部队选择从左翼迂回绕开了这条防线,轻易地就占领了法国北部地区。
法军的马奇诺防线设计精密
惯性思维的形成,使得法国人以为德军会走一战时曾走过的老路;而骄傲自满的心态,让法国人以为有了一道防御工事就可以高枕无眠。这也让我们认识到,惯性思维的养成和骄傲自满的心态,其实恰好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对两者同时都要警惕。
(三)建立风险抵御机制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是再优秀的风险排查机制,也可能存有漏洞;面对黑天鹅事件,世上并没有百分百绝对完美的防御机制。对此,您可能会感到沮丧:难道我如此小心自审和防止惯性思维,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无用了吗?
当然不是。除了防御机制,我们还必须建立风险抵御机制,以面对真实发生的风险。这是一套组合拳,以交通规则为例——
前两点建议(警惕自满心态、警惕惯性思维)就好比交通道路上的红绿灯、斑马线,其目的在于通过规范行人车辆的行为,致力于尽可能地减少意外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而建立风险抵御机制就好比交通意外保险,确保在防御机制失灵、黑天鹅事件发生时,您可以抵御住风险带来的冲击。
三、后记其实关于风险管理,中国古人曾提出过所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仔细想来,这与《黑天鹅》中给出的建议不谋而合:“高筑墙、广积粮”指的是风险抵御机制,而“缓称王”则是指心理建设,要警惕自满心态、惯性思维。
在商事世界中,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本文能给您以些许启发,助您在行商之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作者简介
卢思琦毕业于外交学院国际法系、香港中文大学法律学院,分别取得了法学学士和中国商法硕士学位。年加入白玉团队,工作语言为中文与英文。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ly/9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