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实地考察是历史学教育不可或缺的训练环节,也是我系始终坚持的教学传统。
年9月,我系李维教授和德国史、“外外”、世界史专业部分同学一起前往青岛,开展了为期3天的世界史考察之旅。青岛是年至年间德国在远东的重要殖民地,被李维老师称为他的世界史考察“大本营”。
本次推送是级本科生叶心远撰写的考察随笔,以及团队总结感想。让我们跟随他们,在青岛的洋楼与海浪间,感受世界史的质地与温度,体味历史之实。
年暑假,李维老师又带领同学们前往河北考察。在中国的大地找寻世界史的印记,同学们的田野之旅再次开启。
一、城市印象
出青岛火车站后的第一次回望,便被车站大楼的西洋风格吸引。沿途穿过青岛核心的老城区,如同在德国小镇的街巷里穿梭。青岛,是一座有历史纵深感的城市。
青岛是座多山的城市,若要饱览城市美景,小鱼山是我们最好的选择。站在小鱼山顶向四周望去,与小鱼山遥遥相对的最高的山,就是信号山。据说信号山是侵青德军作为制高点建立无线电台和信号台、向下传递军事指挥信号的地方。德军还于年11月占领青岛一周年时在山坡上刻石纪念侵占青岛的海军将领迪特里希(JosefDietrich)。
考察的同学们在小鱼山上合影
在游览城市历史建筑时,我们遇到了一则趣事,给严肃的历史考察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德国第三海军营营长的官邸室内不对外开放,但我们想进院里看看,跟看门大爷说我们是来考察的北大历史系师生。大爷不知是出于怀疑还是太寂寞了,开始考我们。“一战什么时候爆发的呀?”“一战导火索是什么呀?”李老师一时兴起,跟大爷开玩笑:“一战,一九三几年吧,日本人在卢沟桥搞了个事情。”大爷一听:“不对不对,一战是年,是因为把一个总统(注:应为皇储)刺杀了。你们出去吧!”逗乐逗完了,李老师开始认真回答他的问题,将一战的爆发从萨拉热窝事件到各国在哪天哪个小时互相宣战,乃至普林西普“民族英雄”与“恐怖分子”的不同历史评价,都清清楚楚地告诉了大爷。此外,还回答了大爷提的其他问题,比如德军哪天强占的胶州湾啊,等等,把大爷说得很高兴,连声道谢,让我们进院了,安静地绕小楼一周参观。这可真是这次旅行最有趣的片段了。临走时,我们跟热情的大爷告别——“赶明儿,请大爷您来北大听课!”
一天忙碌的考察后,吃过晚饭,我们拿着从店里打包的袋装啤酒,到附近海边的五四广场散步。后面一排高楼大厦上演着灯光秀,“五月的风”雕塑矗立在广场中央。五四运动很大程度上因青岛而起,“五月的风”见证着青岛与中国的发展。海浪拍打堤岸,阵阵海风迎面吹来。我们按青岛当地人的喝法,从大袋子里倒啤酒到杯中,享受着青岛啤酒,天南海北地聊着。激荡的历史、发展的当下、憧憬的未来、平凡的人们,在涛声与海风中交织在一起。
青岛夜景
二、初入档案馆
正如李老师所说,历史学是一门实学,一切都要以材料为根据。李老师一贯强调原始材料的重要性,因而做历史科学尤其是政治史研究,档案至关重要。因此,青岛市档案馆就成为了此行最核心的任务。
其实对本科生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具体看到什么,而是对档案的初次接触本身,这也是李老师带我们去档案馆的良苦用心。初次进入档案馆,使用电脑查阅档案,新鲜感和陌生感并存。查阅德语档案,一年的学习水平根本看不懂,只能机械地誊录,回去再慢慢翻译。我们在档案馆只呆了两三个小时,再加上初次操作的生涩与语言的障碍,我个人具体的所获实在有限。但当我从我誊录的档案原文中看出了哪怕一点点信息时,那种从原始材料中“榨出油”的快感,是阅读别人的著作无法取代的。这也是为什么说,历史学是一门实学,不通过自己对原始材料的查阅,真知是无法获得的。
在青岛市档案馆查阅、誊录档案
三、走访历史遗迹
历史学之“实”不仅体现在材料之实,更体现在地点之实。只有阅读原始材料,才能贴近历史事件;只有亲临事发地点,才能感受历史场景。青岛的一座座历史建筑,一个个历史事件发生地,仿佛将我们拉回到历史现场。
青岛这座城市,随处可见德占时期的建筑。我们刚到青岛时,出站没走多远,便是德国胶澳警察署旧址。它建于-年,典型的德式风格——淡黄的墙面、陡峭的红瓦屋顶、高耸的钟楼。除-年日占时期曾为宪兵队驻地外,自建成起直至今日,它一直是历届政府的公安部门。再往前走,是德国水兵俱乐部旧址,距今也有近两个甲子了。据说,它是中国第一个放电影的地方,因此内部被改建为一个小而精致的电影博物馆。
德国警察署旧址
青岛战役是青岛近代史上惊心动魄的一幕,而它的发生现场之一——青岛山炮台遗址经过整修对外开放,是学习、体味历史的必去之处。
年德军侵占青岛后,称此山为俾斯麦山,后在此修筑炮台与地下工事,被德军称为“青岛炮台之最重要者”。年一战爆发后,日本于8月对德、奥宣战,随后与英军联合,发动青岛战役。11月7日早晨,德军各要塞陷落,青岛为日军所占。青岛战役是一战期间远东唯一一次战役,是协约国(英日同盟)对同盟国(德奥同盟)的一次胜利,也是青岛德占时期的结束与日占时期的开始。这次战役也埋下了后来二十一条、山东问题的祸根。
参观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
景区分为两部分,前面是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后面则是青岛山炮台与德军地下工事遗址。一战遗址博物馆内容翔实,陈列品丰富多样——例如德国的明信片、德军军装与日常用品、日本的作战地图等等。当我把脸快要贴到展柜玻璃上去仔细看明信片或军用水杯上的德语时,我感受到了原始材料的丰富与生动。看着当时的漫画等艺术作品中体现的赤裸裸的殖民主义乃至称霸世界的思想,我不由得嗟叹德意志帝国那充满狂热民族主义的扩张与覆灭之路。虽然这些内容在书上都读到过,但面对着这些实物资料所带给我的冲击与震撼,是文字所无法带来的。
德国的称霸世界漫画
看罢博物馆,上山寻找炮台。青岛的初秋,湿热未散,不走几步便汗流浃背。然而当我们终于找到炮台遗址时,兴奋还是溢于言表。可能是因为德军在失败前自行炸毁了炮台,现在的遗留并不是很多,地上只有一个不大的旋转瞭望塔,地下是一个较为完好的德军地下工事。站在瞭望塔所在的山顶,俯视山下,红黄积木一般的西洋风情小楼尽收眼底,山坡、沙滩、海湾一览无余,想必当年德军也是看上了并拥有过同样的视野吧。走入地下工事,寒意扑面袭来。工事内部保存着当年的样貌,仿佛穿越回了历史现场。
炮台山顶合影
地下工事场景复原
青岛最招牌的历史景点是德国总督楼旧址。这栋精致的小楼位于信号山南坡,建于-年,是当年德国胶澳总督的官邸。后来曾作为日本守备军司令官邸和青岛迎宾馆,众多政要曾下榻于此。今天,原貌保存、恢复较为完好的总督楼作为博物馆对公众开放。
总督府建筑设计考究,精致漂亮,同时用料不惜成本,墙壁都取材于大块石头,十分坚固。李维老师指出,当时从山上往下直到海边,都是简陋的民宅,就显得这座建筑如此非凡,仿佛在山上居高临下地统御着下面的一切。因此德国人之所以对这座远在中国的殖民官邸如此认真,就是意在突出他们所自诩的“现代文明”的优越与统治地位。
同学们在总督官邸旧址前合影
德占时期最恢弘的建筑,是建于-年的德国总督府,作为胶澳殖民地最高政府首脑所在地,它是德占时期历史建筑中最恢弘气派的一座。它的外立面极其宽阔,严整对称,权威之感扑面而来。在日占时期、国民党时期和新中国,它都曾作为政府机关的办公地使用。今天,这里是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协。对面,是德国的胶澳帝国法院旧址,朴实厚重,现为市南区检察院——功能的历史延续,在很多历史建筑上得以体现。
同学们在德国总督府旧址前合影
我们寻找德华洋行旧址时,却误打误撞地找到了山东铁路公司旧址。山东铁路公司成立于年,同年开始建设胶济铁路,后于年收并经营不善的山东矿业公司,合称为山东路矿公司。铁路公司旧址深居大院,早已挪作他用,似是民宅,烟火气中透着些残破;山东矿业公司的旧址在大路口,也更加漂亮,可惜没能看到。更加高大美观的德华洋行旧址似乎就在旁边,可也没有找到,当时我误以为铁路公司旧址就是德华洋行旧址。
更“好”的历史建筑没找到,却无意中发现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房子。虽有点“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之感,但更多的历史痕迹其实可能就是这样,不是被供在博物馆里,而是自然地融入了今天的柴米油盐。
青岛之行的最后一站是地标性建筑栈桥。栈桥最早建于年,是清军修建的一座军用码头。后来德军占领青岛后,继续将其作为军用码头。后来栈桥的运输功能逐渐被其他码头取代,但它本身逐渐成为了青岛主权的象征。后来日本占领青岛与中国政府收回青岛,都曾在栈桥举行阅兵,宣示主权。今天,它几乎成为了青岛的地标。漫步栈桥,背后是小洋楼和摩天大厦组成的城市,面前是伸到海中的回澜阁和海天一色的壮阔景象。
同学们和李维老师在栈桥上合影
最后一天早上,我们赴火车站乘车返京。火车窗外,广阔的胶州湾在远处若隐若现。胶东的良港和港湾旁的明珠青岛,遭受了年德寇的强占,听闻了年日军的炮火;展示着浪漫典雅的西洋风情,承载着厚重坎坷的近代历史;激发了载于史册的民族觉醒,见证了走向未来的崛起复兴。这就是青岛,一座汇集了风情与记忆、气韵与深思的城市,从坎坷的昨日走来,向希望的明天走去,从容自在,不卑不亢。
实践总结
学习世界史的同学,特别是在本科阶段,由于语言和材料的限制,很难进入科学研究的环节。往往有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世界史就是综合、介绍他人成果。通过这次实习,学生深刻地认识到“阅读一手材料对于历史学的决定性作用”。
在青岛市档案馆阅读德文档案的过程中,学生们有了切身体会,历史科学是一个实验、实证的过程,档案调研是史学的基本功。尽管时间仓促,同学们仅仅调阅、抄写了为数不多的德文档案,加之德语水平实在有限,抄的时候几乎完全看不懂,只能回去慢慢翻译,即使如此也只能懂个大概。但这一过程本身,即从原始材料中提取信息——还远远谈不到还原史实——给大家的收获就已经足够大了。“这是我第一次自己阅读原始材料并从中提炼出历史信息,尽管效率低、结果少,但毕竟迈出了第一步,知道了档案馆这个以后要常年泡着的地方是怎么回事,那些以后离不开的档案长什么样。”
此次档案调研再次提醒大家,必须学好外语。同学们认识到,相对于做研究的要求,自己的外语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尽管困难重重,大家的科研热情高涨,因为“困难在哪里,目标就在哪里。短短四天,充实生动。之前的我只会阅读、记忆前人的研究成果,这次走出书斋,体验原创研究的第一步,胜闭门造车多矣。”
学习和研究历史不能总是盯着书本,守着字面的东西,还需要多走走,多看看。这次考察,丰富了同学们对德意志帝国殖民史及青岛历史的认识,带给学生的认知,是书本代替不了的:“若不是一个个亲自走到看到触摸到,是无法切身体会到德国人在青岛的建设之完整、齐备,而所谓“模范殖民地”对我而言也只会是一个名称。”
最有趣的事,历史不仅可以阅读,还可以观察,甚至还可以品尝。通过味觉系统,来全方位地感知历史。此次青岛之行,安排同学们参观了青岛啤酒博物馆,即原日耳曼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参观活动的一部分,大家品尝了按照德国传统工艺酿制的啤酒。年,由巴伐利亚的威廉四世提出了“啤酒纯净法”,要求啤酒只能由啤酒花、麦芽、酵母和水酿制而成,禁止添加其他材料,如糖。按照这种工艺制造的啤酒,甘洌、清纯,让大家喝到了纯正的德国味道。通过啤酒,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了德国文化,更深入地走进了青岛的历史。
爱国主义教育绝不是抽象、僵化的说教,这次青岛教学实习,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首先是加强了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反动本质的认识。例如,在参观青岛总督官邸的过程中,大家看到了这样的历史照片——矗立在半山腰上的、高达的、雕梁画栋的总督官邸,与山下低矮破旧的渔村行程了巨大反差。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德意志帝国主义者以“文明、文化”自居,而俯视中国人的心态。这些鲜活的感受和深入的思考,不是通过学习史学理论能够带来的。
这次实地考察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怀,深深地认识到了史学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当我看到胶澳总督府上升起了五星红旗,青岛百年历史仿佛在我眼前流过,我感到自己正站在历史的浪潮里回顾过去。作为历史学系的学生,我更加感受到了史学的重要性。还原史实,铭记过去,这种责任感是我此行最深切的感受。”
教师简介
李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教学研究方向为德国现代史、欧洲一体化史。主要著作有《纳粹德国有关“欧洲经济新秩序”的规划-》、《欧洲合众国—库登霍夫-卡莱基“泛欧”思想研究》,论文有《一战爆发原因再思考:列强争霸与战争责任》、《纳粹意识形态及其思想起源》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ly/9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