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热窝酒店的早餐比较简单。早饭后我们沿河边去市政厅参观。二战后这里一直被用作波黑国家与大学图书馆,然而年8月,战争摧毁了这座美丽的建筑,约90%的馆藏图书被付之一炬。直到年才由许多国家帮助重新修缮起来。建筑融合了东西方建筑风格,精致奢华。
市政厅
博物馆里有波黑在一战、二战和波黑内战期间的展览,图片反映了百年来波黑始终在连绵不断的战争渡过,战争给这个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人民企盼和平,国家需要发展。我想这是每个波黑人,也是世界上爱好和平人们的共同心声。留存下来的图书资料
由于昨天(周一)是博物馆闭馆日,市政厅出来我们再次来到拉丁桥,参观-年萨拉热窝博物馆。“年至年”是奥匈帝国统治波斯尼亚时期。博物馆所在地就是费迪南大公夫妇遇刺的地方。馆内反复播放着斐迪南大公遇刺的场景,展出有那个年代照片、实物等。有费迪南大公夫妇的蜡像、普林西斯刺杀用的手枪和他的脚印。
射杀费迪南大公的手枪
参观完萨拉热窝博物馆,走过拉丁桥来到米里雅茨河南岸,继续穿梭于老城街巷,河对岸有波黑地区历史悠久的国王清真寺,后面有一个小墓地,埋葬着许多萨拉热窝历史上的名人。沿途经过一个红色外墙的教堂,啤酒博物馆和好多清真寺。国王清真寺
众多的清真寺
教堂
街景随手拍
这位网红老帅哥在萨拉热窝老城开了家咖啡馆,据说老帅哥是意大利人,他的小咖啡馆里每天聚集了许多年轻人。
中午跟着攻略找到一家餐厅,特色是将烤鱼、烤牛肉、烤羊排、烤蔬菜放在一个长型木质托盘上,看着很丰盛,味蕾大开,味道也确实很美,超适合中国人的饮食口味。
吃饱喝足回酒店休息,傍晚时分,来到位于萨拉热窝老城区的黄堡。这里曾是奥斯曼时期的城防区,曾有五座堡垒和三个城门。在原有的五座堡垒中,现在只剩下了白堡和黄堡。我们先来到黄堡,奥斯曼帝国时期这里曾短暂做过刑事处决的场所,奥匈帝国期间被用作武器库。现在这里可以鸟瞰整个萨拉热窝。大山包围着的萨拉热窝如此美丽。房子顺山而建,错落分布在山坡上,红顶绿树,景色优美,这里是看落日的好地方,傍晚6点黄堡上就已经有好多游客坐在上面聊天说笑,等候日落时分的到来。黄堡下,白色的墓地非常扎眼。这是波黑战争后埋葬穆斯林的墓地,在波黑战争中萨拉热窝是战斗非常惨烈的地方,无数青壮年穆斯林的生命于年-年骤然消逝,白色的墓地庄严悲壮,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上世纪90年代。
距太阳落山还有点时间,我们借着短暂的时间继续沿路登上白堡,萨拉热窝的人民曾在这里抵御奥匈帝国的入侵。这里还保留着古老城防群的全貌。我们到达白堡正好是傍晚7:05,眼瞅着门卫锁上铁网大门,到点下班了。我们很无奈没能进去。其实进去主要是想看看古老的城防工事,如果只是看日落还是黄堡比较好,没有任何遮挡。白堡外面拍了几张远景照片
重新返回黄堡,这时太阳已快要落到山坳里了,城墙上围坐了一圈人,只听相机、手机“咔嚓嚓”快门按下的声音,大家纷纷留下这壮丽的景象。天色很快暗了下来,途中有一个颇具现代化的纪念碑,一块块石砖上刻着战争中逝去的生命,石砖垒成一堵石墙,如果不仔细看会以为仅仅是一堵石墙而已。
萨拉热窝的Ferhadija步行街尽头有一座黄白色的建筑,建筑前的地上燃烧着熊熊火焰,它被称为“永恒之火”,纪念二战后被解放的萨拉热窝,最早于年4月6日萨拉热窝解放一周年之际正式点燃。不断燃烧的火焰,象征着萨拉热窝解放者永恒而鲜活的精神。“永恒之火”
萨拉热窝有一条著名的“狙击手大街”。萨拉热窝四面环山,处于洼地,围城战期间每天塞尔维亚军队都在山头把炮火对准这个地方,这条街上的行人成为狙击手们最好的靶子,只要看到有人走动,山上就会飞来子弹,走在路上随时有可能被爆头。由于市民仍要继续生活领取粮食,不能总天天待在家中,所以每次经过这条街都要冒生命危险,要么走快一点,要么等待联合国(UN)的车辆经过,躲在车的后面。两边的居民楼弹孔密布,不知有多少平民在这里无辜丧命。而打仗的双方本来都是街坊邻居,突然就互相厮杀起来,战争就是这样残忍没有人性,带给老百姓的只能是无尽的痛苦和灾难。当年的阻击手大街现在只是一条人来人往、车来车往的道路,人们也不再担惊受怕。墙上的小洞洞都是枪弹留下的痕迹从狙击手大街直奔“隧道博物馆”,路上我们两辆车走散了。找隧道博物馆颇费了些周折,导航又是在最后几百米导错了位置,经沿途多次打听才找到。萨拉热窝围城战役是惨烈的,从年4月一直打到年2月,旷日持久的围城战役,时间跨度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还长三倍,比列宁格勒战役还要长一年之久。在近四年被塞族军队的包围下,缺乏武器弹药的波黑政府军艰难抵抗着。漫长的围城使居民们过着缺少食物、基本生活用品的悲惨生活。为了解决物资匮乏的困境,波斯尼亚军队修建了一条隧道,用于连接萨拉热窝市区和萨拉热窝机场。当时两地之间的联系已被塞族人切断。隧道并不是居民躲避袭击的地道,而是专门用于运送各种物资及提供人道援助的通道,以支援城中守军武器弹药,同时也为城里居民运送食物、饮用水等生活必需品。也有许多人通过隧道逃出萨拉热窝。所以这条隧道被称为“希望隧道”。现在萨拉热窝隧道已经成为旅游景点,入口处和出口处被改建为博物馆。隧道就在这所房子下,房屋外墙布满了弹孔房屋一家人,这家人成就了“希望隧道”
从隧道入口,深入到地下约十多米的深度,低矮而狭窄,两个成年人并排走都有些困难,还必须驼着背低着头才行。隧道的墙壁和顶部都是用粗糙的圆木支撑,地面铺设有轨道,那些运送物资的推车就在上面运行,隧道只开放了20多米长的样子。博物馆地面部分是图片展览,很多都是当时报纸的副本,也有一些当年的军事装备,如冲锋枪、地雷以及弹药箱和铁锹之类的实物,还有两个房间反复播放着战争的真实场景,令人唏嘘!
隧道内
头顶上的炸弹
脚底下的地雷
在如此残酷的环境里人们的生活继续着,依旧对未来抱有希望。参观的游客有塞族、克族、穆族,不知他们在参观时有着什么样复杂的心情。隧道博物馆的图片及实物展
尽管这个城市至今仍在抚平战争带来的创伤,但是并不影响太阳依旧每天升起,人们依旧面带笑意。每一个到访的游客,似乎都愿意在这个城市尽可能地多消费,为波黑的和平发展献一份力。当年的战争隧道,今天充满了和平生活的气息
记得我们在从老城返回酒店路上,遇到一位中年男子带着小女儿,与我们迎面走来。当他听到我们说中国话时,主动停下来与我们打招呼,我们惊讶于他和他的小女儿中文普通话说得相当好。原来他在北京工作8年,他的两个女儿都在北京上过学,两个女儿的普通话说得比他好得多。中年男子很动情地说,中国现在发展得很好,他的国家还比较贫穷落后,希望我们回国能让更多的中国人来到他的国家,帮助他们发展。听到这番话,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自豪,为祖国的和平稳定强大而自豪,真心希望每个国人都珍惜这和平幸福的美好环境。
蓝天白云下,清真寺呼唤礼拜的声音时而响起,与教堂的钟声一唱一和相协调。萨拉热窝就是这样一座魅力城市。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ly/4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