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于塞拉热窝太熟悉了,那是缘于一部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当我们驱车8个小时来到这座建在山间盆地的城市时,我才知道萨拉热窝地理位置的重要。
欧洲南部有三大半岛,自西向东是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由于巴尔干半岛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亚、欧、非三大板块的交界地带,同时,巴尔干半岛又是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地,古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的铁骑都曾经在这里纵横,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在这里汇合。
宗教的、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冲突在这里汇集,使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而萨拉热窝正是由南部希腊、土耳其向北部的必经之地,所以萨拉热窝成为欧洲火药桶上的导火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枪是在这里打响的,如今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的桥头已经成为游客必到景点。
在刺杀奥匈帝国王储的那个桥头,我们的导游古磊给我们讲解当时的情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里被纳碎德国占领。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正是反映二战后期,南斯拉夫抵抗组织阻止纳碎德国从希腊撤退20个装甲师返回德国的故事。
城中的教堂曾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实景拍摄地。
然而,在年至年这里又上演了一部血腥的“萨拉热窝保卫战”。
年3月初,全民公决赞成波黑共和国独立,但该共和国中的塞族人进行了抵制。波黑塞族人在塞尔维亚的支持下以武力方式寻求加入塞尔维亚,随即内战爆发。
年4月6日,欧盟的前身欧共体正式承认南斯拉夫联邦的加盟共和国波黑独立。而就在波黑独立的这一天,坚持留在南联盟的波黑塞尔维亚族,在南斯拉夫米洛舍维奇的帮助下动用坦克和火炮将主要由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居住的萨拉热窝包围,不间断地对其进行轰炸,并布置狙击手从而围困了整个萨拉热窝。萨拉热窝被围困长达3年之久,“围困萨拉热窝”和“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成为波黑战争中最惨烈的一幕。
萨拉热窝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山间盆地城市,塞族士兵将火炮和狙击手都布置在四周的山上,整个城市街道和居民区就暴露在他们面前,这些街道被称为“狙击手大街”。人们都尽量躲在家中,但总需要走出家门去寻找食物和水,于是飞奔在街道上行人就成为狙击手们的活靶子,只要看到有人走动或发现人影,山上就会飞来子弹。
几年前,萨拉热窝市在纪念波黑战争时,街道上铺出的血红色的地毯,以纪念战争中死去的亡者。
战争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11,人在包围战中遭到杀害,其中超过1,人是儿童。56,人受伤,其中将近15,人是儿童。死伤者的85%不是军人而是市民。年的人口普查显示,战前城市和附近地区的人口有,人,年时萨拉热窝的人口减少到只有战争前的64%,有,人。
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游击队的接头暗号——“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来了”成为当时萨拉热窝的真实写照。据说,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导演穆斯林族人哈伊鲁丁·克尔瓦瓦茨在萨拉热窝城中被活活饿死。
二十多年过去了,今天走在萨拉热窝街头,人们依然可以看到楼房墙壁上的累累弹痕。
如今,萨拉热窝已经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首都,清真寺、东正教堂、天主教堂和犹太教堂往往只有一街之隔。
在萨拉热窝老城区的广场上,一群鸽子在游人间飞翔,那些饱经战乱的鸽子似乎已经不再惧怕游人,他们在游人脚下觅食,甚至还会飞到你的肩上、手上、头上……
据导游介绍,波黑目前仍然是欧洲最贫困的国家,但毕竟这里已经没有战争,人们可以尽享和平生活,但是那场战争留给人们心里的创伤还在隐隐作痛,它给人们留下启示依然需要人们认真思索。
和平,和平,最重要的还是和平!——那应该是所有经历战乱的人们达成的共识。珍惜和平,那也是萨拉热窝留给每一位游客最重要的启示。
今天,萨拉热窝已经是一个重要的旅游城市,临街铺面售卖的工艺品具有极为明显的土耳其和阿拉伯工艺品的特征。
昔日战争留下的子弹壳,如今变成了工艺品,这些工艺品似乎在那里告诉人们,不要忘记那场战争。
城市到处都张贴有参加竞选的候选人的照片和广告,导游告诉我们不久波黑又要大选了。然而,我心中在想,无论谁当选,和平是最重要的,没有和平一切都没有了。
当年,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为了争取自由,今天保卫萨拉热窝就是保卫和平。
(本文历史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统计数字来自百度百科)
血色的颠覆——贝尔格莱德认知录
你知道拜占庭帝国吗?
你知道“西亚病夫”在哪里?
东正教发源地,卡帕多奇亚
棉花堡,享受都要付出代价
南山:吴哥启示录
南山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ly/3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