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旅游 >> 正文 >> 正文

人在旅途第5期萨拉热窝之殇主播幽蓝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19/8/1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   你看过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吗?你知道这部鸿篇巨制的导演是谁吗?你知道这位前南斯拉夫“功勋导演”的悲惨命运吗?这部伟大的电影,教育了几代中国人。没想到有一天,我会直面这座电影中的城市,只是世界上再也没有叫“南斯拉夫”的国家了,而那个伟大的导演也渐渐地被人们遗忘……

  萨拉热窝,一座悲伤之城。她是美丽的,绝不逊色于任何一座历史名城。她也是忧伤的,太多令人心碎的故事。她更是悲哀的,自古以来多民族聚居的安乐窝,突然有一天竟发生了惨无人道的“窝里斗”。

  萨拉热窝怎么了?南斯拉夫怎么了?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历来被列国豪强争夺,战事不断。经过了艰苦卓绝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巴尔干总算消停下来,南斯拉夫联邦也独立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然而,年铁托去世,南斯拉夫民族矛盾急剧恶化,分裂在所难免。年,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单方面宣布独立,马其顿紧跟其后。年4月5日,波黑克族和穆族通过公投宣布独立,波黑塞族坚决反对(弃权公投)。次日,欧共体、美国正式承认波黑独立。当日,坚持留在南联盟的波黑塞族动用坦克、火炮,包围了波黑首府萨拉热窝(其居民多为克族和穆族),不间断地对其轰炸,波黑战争爆发。直到年11月,代顿协议签署,围城解困,波黑战争结束。波黑战争是二战之后欧洲爆发的最大规模的局部战争,波黑多万人口,死亡27.8万,有多万人沦为难民。

  年4月6日,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铁托元帅大街上,把红椅子排成一条米长的“血色河流”,这些椅子代表波黑战争期间遇难的萨拉热窝市民。其中,有很多小一号的椅子,代表遇难的儿童。椅子上放满了人们寄托哀思的鲜花,小椅子上则放满了玩具,有男孩喜欢的汽车,也有女孩喜欢的芭比娃娃。这一天,是波黑战争爆发20周年纪念日,更是令世界警醒的日子。

  我是黄昏时到达萨拉热窝老城的。夕阳里,米里雅茨河水红光耀眼,像萨拉热窝的血脉在流淌不息。它是一条不大的河流,将萨拉热窝城一分为二。不远处是那座太有名的桥——拉丁桥,年6月28日,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就在这座桥头射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我驻足观望,拉丁桥身披红光,美轮美奂。

  我把住处安顿好后,只身来到萨拉热窝老城。华灯初上,街道上熙来攘往、游人如织。酒吧、饭店,户外的咖啡馆,到处坐满了人。老城不大,但在一条街上,可以看到天主教堂、东正教堂、犹太教堂和清真寺。萨拉热窝,又被称为欧洲的耶路撒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也是巴尔干地区著名的经济文化中心。

  清晨醒来,周围一片寂静。昨夜楼下的几个酒吧,歌舞喧嚣到深夜,我不得不戴上耳塞才能入睡。此刻起床一看,早已人去楼空,仿若一场幻梦。趁着早晨的光线好,上山——去看萨拉热窝市的全景。

  沿着米里雅茨河边向东,但见天空幽蓝,河水清澈见底。色彩斑斓的有轨电车,沿河边叮叮当当飞驰而过,仿佛穿越百年时光,把人们带回到多年前的萨拉热窝。年,世界上第一个配电中心在萨拉热窝安装成功。第一辆有轨电车,第一盏路灯,让萨拉热窝市民最早享受到电气时代的文明。这份荣耀不属于巴黎、伦敦、柏林……提早很多年,它已经属于萨拉热窝。

  离开河边左拐,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旁边一座老楼几近坍塌。危楼也许因炮火轰熏而黢黑斑驳,墙皮脱落,弹痕累累。我驻足观看,后边小门竟突然被打开了。这样的楼还能住人?我惊诧不已。

  遇一小咖啡馆,两个大哥坐在门口,咖啡的香气氤氲飘散。看见我,他们微笑着发出邀请。我走进去,在最里面的一张桌前坐下。房间不大,临街的窗透进温暖的光。里面坐了两个人,左边一个老人在看报纸,右边的男人看起来却有些异样。他大约五十来岁,目光呆滞,表情凝涩。我点头微笑,他没有任何反应。门口大哥告诉我,战争时期他受了刺激,精神有些失常。

  默默喝着杯中的咖啡,过于安静的气氛让我有些许不自在。又有客人进门坐下,老板来送咖啡,我趁机付了款,道了谢,走出门去。

  沿着大街,上行到一个路口。几个修路工人看到我,竟然会用汉语说“你好”!他们好开朗,对我也很好奇,问这问那。寒暄过后,一个工人送我过了路口,指给我上山的路。

  隔路看见鲜花店,门廊装饰得极雅致。对着门廊,我举起了相机,突有金发美女闯入镜头,她抱着一大簇鲜花,在门廊前整理起来。她身材苗条,五官精致,长发在晨阳里熠熠生辉,鲜花在她手中起舞……那场景太美了,我不停地按下快门,直到她走回店里。

  然而,生活有时却很残酷,让美好和痛苦隔着太近的距离。这边鲜花的芬芳依稀可闻,那边死亡的气息扑面而至。离花店不远,便是好大一个墓园,洁白如雪的大理石墓碑,鳞次栉比,密密麻麻,像一把把种在地里的刀剑,布满了整片山坡。那场景,令人怵目惊心,寒意彻骨。

  墓园被栅栏围起,中间有个小门可以出入。门虚掩着,我犹豫着,要不要进去?迎面过来一个老妇,拿着一束鲜花,脸上的悲戚让花也变得凄楚。她轻轻推开门,朝墓园东南方向走去。在坚硬矗立的石碑间,她的背影虚弱而孤独。拐了几个弯,她消失在墓碑丛中。

  我也进去看墓碑上的字,却只认识数字的生卒年月。挨个看去,墓主多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而死亡却定格在年到年。我猛然一惊,年到年,萨拉热窝正被围城,整个波黑也一片混战!难道他们都是死于波黑战争?

  是的,这个墓园叫科瓦西墓园,埋葬的人基本上死于萨拉热窝围城战,死于波黑战争。

  年到年,波黑塞族武装联合前南斯拉夫人民军,围城萨拉热窝天,持续对城内轰炸,对平民任意射杀,让这座美丽的城市瞬间变成人间炼狱。漫长的天,没有电力,没有燃料,没有食品,没有药物,没有饮用水……为了生存,只能逃离。当萨拉热窝6万多穆族男女老幼,历经千难万险逃到联合国维和部队驻扎营地——斯雷布雷尼察,等待他们的不是拯救,而是种族的清洗。年7月11日到22日,有0多名穆斯林男子或男孩被塞族武装杀死。

  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导演——哈伊鲁丁?克尔瓦瓦茨,此时就身陷囹圄。年,他出生于波黑,也长期居住在波黑。他执导过40部电影,是前南斯拉夫最著名的“功勋导演”。他经历过二战,写二战,拍二战,塑造民族英雄,讴歌英雄主义。然而,萨拉热窝围城战,超出了他可以导演的范围。塞族、穆族、克族原本是一家,而今却反目成仇。有的要“统”,有的要“独”,谁是?谁非?褒谁?贬谁?抑谁?扬谁?他陷入到深深的迷茫痛苦中……此刻,唯一可以选择的也许只有:坚守家园,拒绝逃离。年7月11日,他被活活饿死在自己家中,享年66岁!

  南斯拉夫解体的教训,发人深省。一个多民族国家,如何求同存异,和睦相处?战争,不会让任何一方利益最大化,只会最小。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欧洲各国终于达成共识,拒绝对抗,结成同盟。而原本统一的南斯拉夫,如今却分裂成七个国家。今天的波黑,表面上看似平静,然而不同族群间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的和平能持续多久?没有人能够知道答案。

  阴森森的墓园,令人压抑不堪,此地不可久留,我速速逃离。穿过一个朴素的城门,路突然变陡。前边一个黑衣老人,拎着两个大塑料袋,走得很吃力。路边有一块石头,老人坐下来休憩。我走近他,他低着头,脸上冒着虚汗,苍白而忧郁。我走过去了,想想又折回来。“Areyouok?”我问他,他看看我,没有回答。我示意帮他拎着袋子,他摇摇头拒绝了。

  今天的萨拉热窝,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这个城里有太多丧子的老人,甚至成了孤寡老人。他们毫无希望地活着,老无所依。那位老人,他拒绝了我的帮助。而你、我、他——所有的人,谁又能给他真正的帮助?像他失去的亲人。呜呼!我只想为这些老人哭泣。

  我终于走上了坡顶,居高临下看着这座美丽的城。红房顶错落有致,一片连一片,顺山势铺展开去。许许多多的宣礼塔、教堂塔楼,穿插在楼宇之间。然而最抢眼的,还是那片白花花的墓地。此时此刻,我不禁向苍天发问:“人与神可以和谐相处,人与人为什么就不能?”

  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最后的一幕,德国军官站在一个山坡上说:“看这座城市,这就是瓦尔特!”此刻,我就站在那个山坡上,俯瞰着萨拉热窝全城。民族英雄瓦尔特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曾经抛头颅、洒热血保卫过的萨拉热窝,因为一场内战,昔日郁郁葱葱的山坡,而今却变成了一片坟墓。我想起《红楼梦》里湘云的一句话:“可知咱们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一座城好比一个大家族,外头杀来气势汹汹如德国纳粹,有英雄瓦尔特的誓死保卫,萨拉热窝得到拯救。波黑战争、萨拉热窝围城战,谁来保卫萨拉热窝?内战、分裂,原本就是自杀自灭、多败俱伤,一败涂地啊!

  和平,就像阳光和空气,拥有时,也许感觉不到其珍贵。但失去她,人类就会步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族,团结才能强大,分裂自取灭亡。我来到萨拉热窝,感受她,了解她,并真心喜欢上她。喜欢她的绿树红瓦,她的古城街巷,她的温婉质朴,她的浪漫时尚。她便宜的物价,好吃的冰激凌……

  萨拉热窝,我希望你能抚平伤痛,忘记忧伤,冰释前嫌,拥抱和平……永远永远,直到地老天荒。

·END·

作者简介

  马淑鸿,山东新泰人,毕业于中国国防科技大学气象学院,理学学士,气象高级工程师。在西北军区工作十年,后转业到烟台民航直至退休。热爱文学,热爱旅行,烟台散文学会会员,理事。九十年代开始自助旅行,饱览祖国山水,环游世界风情。边走边写,赞美祖国发展,讴歌世界和平。年开写自己的   幽蓝静香,红蓝之声广播电台签约主播。高校教师,朗诵爱好者,因其对人生及大自然的热爱,恬静唯美的性格,加上特殊的职业性,所以一直对诵读情有独钟!

随手转发也是爱

点赞留言更可爱

红蓝之声简介

  红蓝之声广播电台成立于8年6月16日,隶属于红粉蓝颜文学社(原51.







































咨询白癫疯
咨询白癜风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ly/32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