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旅游 >> 正文 >> 正文

统编九下知识要点复习第三单元第一次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18/12/30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课标要求

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议”、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二、主要知识点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背景

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它们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瓜分世界。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展开激烈的争夺。

2.三国同盟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与德国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英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年,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3.三国协约

20世纪初,英国分别与法国、俄国缔约,建立起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年,奥匈帝国企图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遭到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对。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为了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6月28日,费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2.战争爆发

一个月后,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支持奥匈帝国,俄、英、法等国也很快参战。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果

1.战争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在欧洲战场形成了东线、西线和南线三条战线。后来,战争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等地。

战争进行到年,交战各国都已精疲力竭。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一方的力量。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不久,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2.凡尔登战役

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了一场历时约10个月的阵地战。这场战役异常惨烈,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由于死亡人数太多,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德国企图打破僵持局面,但遭遇失败。

3.结果

年下半年,协约国不断发动反攻,德军败局已定。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2.这场战争历时4年多,先后参战的国家共计30多个,牵涉人口约15亿,超过当时世界总人口数的一半。

3.战争中使用了很多新式武器,如坦克、潜艇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据统计,参战各国死伤人数高达多万。

4.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5.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课标要求

通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理解列宁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历史意义。

二、主要知识点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但同西欧、北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依然很落后。

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反对战争和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3.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反而宣布继续履行沙皇政府的“义务”,将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二)十月革命

1.原因

(1)年7月,临时政府下令前线的俄军大举进攻,结果惨败。

(2)这年秋天,饥荒再度袭来,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

(3)临时政府还迫害布尔什维克党人,布尔什维克党被迫转入地下状态。

(4)列宁分析了革命形势,指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完全成熟”,布尔什维克党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2.时间:年11月6日晚

3.领导人:列宁

4.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5.结果: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这次革命因发生在俄历10月,被称为“十月革命”。

(三)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1)时间:11月7日晚

(2)地点:斯莫尔尼宫

(3)大会内容:

大会宣告全部地方政权一律转归当地的苏维埃。苏维埃政权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建议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各交战国立即和谈,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大会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新政府由布尔什维克党组建,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2.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

政治上: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府机关;

军事上: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

经济上: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外交上: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3.巩固政权的斗争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企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经过3年的艰苦斗争,苏维埃政府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

(四)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课标要求

了解《凡尔赛条约》《九国条约》的基本内容,知道战胜国建立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

二、主要知识点

(一)巴黎和会

1.时间:年1月

2.地点: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

3.操纵和会者: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操纵了和会。

4.主要内容

和会一直持续了5个多月。最后,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

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答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巴黎和会还决定建立国际联盟,但战败国和苏维埃俄国被排斥在外。美国因为夺取世界领导权的野心未能实现,既不批准《凡尔赛条约》,也不加入国际联盟。

5.《凡尔赛条约》主要内容

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菜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菜菌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陆军人数;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6.影响: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年-年

2.地点:华盛顿

3.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然矛盾重重。日本实力增强,几乎独霸中国,英、美对此极度不安,力图遏制日本的扩张,三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

4.目的:为了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5.主导者:美国

6.《九国公约》

《九国公约》是针对中国问题而签署的条约。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但是,公约标榜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只是做表面文章。列强对中国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权、关税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义要求,都予以拒绝。

《九国公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的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7.影响: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课标要求

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二、主要知识点

(一)新经济政策

1.原因:

经历4年世界大战和3年内战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2.时间:年春

3.主要内容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4.影响

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年1月,列宁逝世。

1.提出者:斯大林

2.过程:

从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3.结果: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4.评价: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原因

年底至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2.时间: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3.过程

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同时,政府也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三)苏联模式

1.形成背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施,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形成时间:年

3.形成标志:

为了从法律上肯定这些变化,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

4.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5.评价:

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课标要求

知道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了解印度和土耳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不同特点。

二、主要知识点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从印度征召了多万人,运走了数百万吨粮食和军用物资,还强迫印度负担了几亿英镑的军费,印度人民深受其苦。—年,印度农业歉收、疾病流行,多万印度人民丧生。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

2.领导人:甘地

3.斗争方式: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4.过程:

(1)年,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内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等。

结果:群众斗争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认为这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范围,决定停止运动。

(2)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形式:这次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所以又被称为“文明不服从运动”。

内容: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等要求。

结果:遭到拒绝后,甘地以反对食盐专卖为突破口,带领数十名拥护者步行到海边,自取海水制盐。几个月间,印度城乡掀起反对殖民政府的运动,一些地方发生武装暴动。殖民政府发布镇压令,逮捕甘地。同时被判刑者有数万人。后来,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

5.影响:

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1.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实际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战争期间,埃及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壮大。战争结束后,英国继续维持在埃及的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

2.过程

年,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让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他们组织代表团准备到伦敦同英国政府谈判,这些人后来发展为华夫脱党。华夫脱党的政治主张得到埃及人民的广泛支持。

年,殖民政府逮捕了扎格鲁尔等人,点燃了埃及人民的反英情绪。埃及各大城市出现和平示威浪潮,部分地区爆发武装起义,规模逐渐扩大。迫于压力,殖民政府释放了扎格鲁尔等人,但仍未承认埃及独立。

3.影响

经过埃及人民的反复抗争,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1.背景

年,墨西哥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年,墨西哥政府颁布了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但这部宪法并未得到有效执行,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年,卡德纳斯当选墨西哥总统。

2.目的:为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施行。

3.改革内容

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发展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等等。

4.影响

卡德纳斯改革体现了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动手指







































吡美莫司软膏
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ly/2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