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是过于偏爱萨拉热窝了,在这里的两天居然被我信马由缰地写了一万字。因此,萨拉热窝这个城市,各位看官要看4篇才能继续往下一站走。真是不好意思,发了许多个人的感慨。用大非的话说就是“灌了不少水”。
12.萨拉热窝
萨拉热窝因二战时“瓦尔特”的保卫被生活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人熟悉,现在是波黑首都。这座在萨瓦河支流博斯纳河上游附近,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的古城建于年。它还因为一次刺杀事件,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被铭记于历史。
(博斯纳河畔)
12.0下榻
我们的汽车刚刚驶入萨拉热窝这座城市的时候,我抑制不住内心对它的好奇。它那么现代,一点儿都不像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萨拉热窝。想一想也是,堂堂一国之都,怎么可能还保持着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样貌?电影里都是布的景,更何况这里经历了更多更惨烈的战争?
随着导航的指引,我们开始下坡上山。楼房渐渐地变小,马路渐渐地变窄,就好像从广州的天河区来到了“西关”。我的兴致来了,倾着身子趴到窗子上目不暇接地欣赏着古色古香的房屋。真的,即使此刻,我也不奢望能目睹电影里见过的景物。我只是热切地呼吸着这里阳光下的热情,感受着童年反复看过的电影里的气息。
正是午后灼热的时候,导航把我们带到山坡上一栋三四层高的楼前就显示到达。这栋楼跟我国七十年代的工厂宿舍很像,楼前的马路很窄,沿路的一边密密匝匝地停满了轿车,再往前是一段落差很大的下坡,没有车位,我们不知该如何是好了。这时见到一位三十多岁模样的戴着眼镜西装革履的男子,推着一辆婴儿车路过,婴儿车上不是孩子,是一大捧鲜花。伙伴拿着地址上前向他询问,很遗憾,他似乎并不知道我们要找的地方,然后他进了楼洞。他婴儿车上的鲜花,令我陷入遐思,这个战争频发的地方,怒放的生命如此灿烂。贫穷和落后,哪怕战火,也都不是放任的理由,生命一息尚存,我们都大可狂热地呼吸。
我们都下车来找停车的位置。团长核对信息,把大家分散开了。我和Z的工作是拿着团长给的一个地址按门牌号顺着往回找过去,路过了一座小小的教堂和它旁边的墓地之后,是一个Y字形的路口,路口边有一家小小的披萨店,很香的烤饼的味道传出来。
夏日的午后,这一片住宅区静谧地晒着太阳,时光也在此刻放慢了脚步,嗅着教堂旁墓地里散发出来的一阵阵野花的芬芳。它和烤饼的香气混合着,督促你不断去参透生死之谜。(这一段路,真后悔当时没有拍下照片。)
W也过来跟我们一起,我们避开了来时的路,朝羊角的另一个方向找去,果然在过了路口大约一百米的位置找到了我们要找的门牌号。我们立刻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jj/6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