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总体要求及范围的变化
板块
年
年
考试范围
识字与写字的考查涉及识字、写字和常用字(词)运用三个方面。
识字与写字的考查涉及识字、写字和运用常用字(词)三个方面。
写作主要考查在创造性表述过程中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
写作主要考查在创造性表述过程中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真情实感和明确看法的能力。
考试要求
年删去“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考试内容
识字与写字重点考查常用汉字和词语(见附录一)的读音、字形和意义。
⑤掌握常用汉字和词语的基本意义。
识字与写字重点考查常用汉字(词)(见附录一)的读音、字形和意义。
⑤掌握常用汉字(词)的基本意义。
(4)语段阅读修改
②了解并能运用基本的语法、修辞知识(见附录二)解决语言运用中的问题。
④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4)语段阅读修改
②了解并能运用基本的词法、语法知识解决语言运用中的问题。
④掌握常用的修辞方法。(见附录三)
⑤了解并能运用简明、连贯、得体的知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4.口语交际
在提供的语言交际情景中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④讲述、复述、转述完整准确,要点突出。
⑤应对、即席讲话、主题演讲紧扣话题,观点清楚,意思完整,有一定说服力。
⑥讨论问题有中心,有理有据,有针对性。
⑦正确使用常用的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4.口语交际
根据提供的书面情景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④复述、转述完整准确,要点突出。
⑤紧扣话题,观点清楚,意思完整。
5.综合性学习
⑦完整、准确、清晰、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5.综合性学习
⑦完整、清晰、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二、附录部分变化
(一)附录一中词语变化
“疲弊”(年为“疲敝”)
(二)新增:附录二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1.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2.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
3.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4.复句的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
5.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解读:年新增语法知识要点,将原来的附录三(常见修辞格)并入附录二(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三)附录六(名著阅读重点考查的课外篇目)
1.删去“冰心《繁星·春水》”。
2.新增“罗曼·罗兰《名人传》”。
3.年的“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改为“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三、题型示例变化
(一)积累和运用
1.字音题出现2项二字词语+2项四字词语。
2.字形题两道题型均为2项二字词语+2项四字词语。
3.新增一道新形式的语段题。(题型示例第5题)。第(1)小题辨析加点字的注音和画线字的笔顺。第(2)小题选择恰当的字词填入语段中。
4.新增一道汉字书写题。(题型示例第6题)。
5.考查语言连贯的题型有所变化:删除排列句子的选择题;新增选择填入文段空缺处的语句。
6.名著阅读,删除17年新增的无语段考查形式;新增考查多部作品的名著阅读题。
(二)综合性学习
1.新增一道新形式的综合性学习。以出版校刊为话题中心,设四道小题,分别考查:补写句子、修改栏目名称、对对联、指出应用文书写错误之处。
2.删除年《说明》中新增的九宫格找诗句,新增补写对联并抄写在田字格里。汉字书写题的考查难度加大。
(三)阅读
1.说明文阅读变化大。
总题量仍为两篇,均为说明性材料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第一篇,由来源于不同报刊、网站的三则材料组成,一则材料中有表格。设3道选择题,2道简答题。
第二篇,以一篇文章为主体,附加两则短小的链接材料,链接材料中有表格。设1道选择题,3道简答题。
2.记叙文阅读,新增选择题,对文章内容与写法的分析,四选二。
3.文言文阅读总题量仍为三篇。选文上:两篇课外阅读,一篇课内外对比阅读,删去年的课外对比阅读。
(四)写作
1.命题作文仍在总题量中所占比重最大,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漫画作文比重基本不变。
2.二选一的作文形式有所变化,在同一则材料的基础上,设置两道作文题(续写作文和命题作文),选择其中一个来写。
数学
《陕西省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和相比,主要变化有:
1.解答题题位变化:原第18题统计图表的应用调至第19题(由5分变为7分);原第19题与三角形全等有关的证明调至第18题(由7分变为5分)。
2.题型示例更新53道题,新增32道,其中21道为年陕西中考真题。具体变化如下:
一、考试要求:
年
年
1.评
价
的
基
本
理
念
初中毕业数学学业考试主要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学段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考试的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数学学业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录新生的重要依据.
初中毕业数学学业考试主要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的情况及对数学产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综合评价,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考试的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数学学业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录新生的重要依据.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jj/5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