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师。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年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方案》文件精神及要求,我院对5名资深教授进行专访,本次专访对象是孙汝建教授。
三尺讲台情愫,从教四十五载;
教学科研并重,教书育人情怀。
孙汝建,年生,江苏如皋人,文化传媒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授,博士学历学位。上海外国语大学访问学者,日本爱知大学访问学者。先后担任南通师范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南通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南通大学文学院院长,华侨大学华文学院院长(法人),华侨大学文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讲座教授,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校长助理兼文学院院长,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特别助理。
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个人专著18种,合著10多种。为国内四家出版社总主编文秘专业教材六套种。语言学思想被写入《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中国修辞学史》。
孙汝建教授访谈录
Q
据了解,您曾经去日本爱知大学做访问学者,为什么会选择到日本高校访问学习?您对日本的汉语汉文化研究前景有什么看法?
孙汝建:我的第一外语是日语,年就开始自学日语,至今也没有放弃。遇到日本代表团前来访问,有时我还可以临时充当一下翻译。日本与南通隔海相望,我们在海边放气球过去,对面的日本就可以接到。爱知大学与南通大学是友好合作院校。爱知大学有三个校区,总部在名古屋,其中就有一个校区在丰桥,丰桥与南通是友好城市。爱知大学给我提供了一个资助课题“性別元素は中日言語への影響についての比較研究”,与我年出版国内第一本性别语言学著作《性别与语言》有关。我去日本访问,除了做中日语言性别文化比较之外,主要为南通大学与爱知大学、南通与丰桥两市的深度合作做一些推进工作。后来课题成果如《汉语的性别歧视与性别差异》《汉语性别语言学》《汉语性别成分的语序变化规律研究》等著作也陆续出版。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一衣带水”就是一条衣带宽的水,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比如有些日语词汇来源于我国,借用到日语里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后来汉语又把这些赋予新含义的日语词汇再借回汉语。我国的汉字被借到日本变为了“当用汉字”。既然语言和汉字都可以借来借去,学者互访就再正常不过了。目前国际关系中并不缺少竞争甚至对抗,最缺少的是深度合作交流。日本、韩国、越南等都属于汉字文化圈的国家,日本和韩国的汉学研究还是很有影响的,学术界一直有合作交流。“留学生”这个词就发源于日语,隋唐时日本派人来中国学习,那时在日本人眼中我们中国人就是“洋人”,中国货就是“洋货”,短期学习的人先回日本了就叫“还学生”,继续留下来学习的人就叫“留学生”,后来我们汉语就吸收了“留学生”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如果讲中日交流史,那是“一杯清茶道汉唐”,三天三夜讲不完。
Q
您出版了很多个人专著和合著,您研究语言的初衷是什么?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你是否寄予某些期望?
孙汝建:笔耕不缀是我长期养成的好习惯,但我研究语言的初衷,当时来讲是为了赚钱,这听起来好像不如他人那么“高尚”,但这是大实话。我是农村人,父亲是语文教师,母亲是农民,弟兄四个中,我排名老大,全家人合住一间半房,实在太穷太苦,无法“高雅”。七七年恢复高考制度,我放下锄头去高考,考取了当时的扬州师院南通分院中文系,学制四年。后来改名为南通师专,学制变成三年。我大一就大量看书,二年级开始发表文章,当时的杂志很少,我专门挑稿费多的刊物投稿,师专读书三年,我两年中发表了25篇文章,主要是语言文化类,也有文学类。上个月看到一篇报道,讲南通大学一位医科的本科生在校四年发表了14篇文章,看来他在数量上还没有打破我保持的最高纪录,我内心希望他能够超越我,应该后浪推前浪。
我读书期间,农村老家翻建了五间平房,我拿出全部稿费,现在老房子还在,父母去世之前就嘱咐过,农村老家房子归我,我很珍惜这份遗产。随着研究视野的扩大,我开始选择好的刊物投稿,年至今,养成了不写作就难受的“毛病”,我年年有成果从未间断,被同行戏称为“高龄产夫”。我担任领导职务以后,从来不让秘书给我写工作文稿,从讲话稿到调研报告,从请示汇报到总结,都是我自己写。我认为学中文的人不经常练笔,手指就会不灵活,脑子就会生锈,况且我和秘书们的思想也不是两个同心圆,自己是学中文的,还让秘书写稿子好像不太好,所以我一直养成“我为自己当秘书”的习惯。年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从我的工作文稿中选了近百篇“”范文,让我重新修饰,出版了一本高校秘书学专业教材《实战情境中的秘书写作——我为自己当秘书》。
我对自己的成果当然有内心的期待,期待主要是根据读者对象而定,要考虑写的东西是给谁看,也就是为谁而写,读者的定位就是写作的定位。如果是写给百姓看的就定位为平原读者,如果是写给同行看的就定位为高原读者,如果是写给大专家看的就定位为高峰读者。读者层次不同,定位就不同,写法也不同,语言表达方式更不同。假如你去农村讲话,就尽量不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为老大爷、老太太听不懂。如果是写给同行看的,就尽量用术语。去电视台做节目就要尽量用口语表达。虽说“水无常形、文无定法”,但读者对象是有定的。读者或听众才是上帝,他们的认同就是我的写作期待。写作是这样,教学是这样,科研也是这样。只有这样,才能“顶天立地”。
Q
记者: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们对语言的精细运用程度可能不及从前了,对此你有何看法?
孙汝建:在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开始倡导慢生活,快和慢是一张纸的两面。社会和语言一直处于“共变”状态,语言和言语也一直处于不断“建构”中。但不管社会和语言如何变化,语言规范始终是社会成员必须恪守的标准。语言的精细化反映了人类思维的慎密化,但语言的模糊性并不代表思想的糊涂。语言具有多种特性,各有各的用途。以往我们讲文风曾经用六个字来概括“准确、鲜明、生动”,其实语言还有模糊性、冗余性、经济性,语言运用只要规范得体就行,不必强求统一,也无法统一,统一了反而失去了风格,风格像鼻子,每个人的鼻子是不一样的。风格像树叶儿,世界上哪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儿?研究语言是给人用还是给机器用,要求是不一样的。人工智能中的机器翻译就必须追求精密。
我有一次出差去泉州,宾馆大门外安放了一个机器人负责迎客。我讲“您好!”机器人点点头回答:“你好,欢迎光临!”我问:“我都对你用‘您好’,你为什么对我用‘你好‘呢?你不礼貌吧?”机器人:“对不起,你讲的话我听不懂!”我又说了一句文言:“孺子不可教也!”机器人:“对不起,你讲的话我听不懂!”目前机器翻译还处于追求精密的阶段但没有达到精密的程度,机器翻译以后还需要专业人士去加工,更没有到追求风格的阶段。
Q
您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属于语言文化领域,您会坚持这个研究方向吗?语言文化研究对您是否有特殊意义?
孙汝建:语言学有理论与应用之分,有本体与结缘学科之分。我的处女著作是年出版的《简明科技汉语》,张志公先生题写书名,张寿康先生在序言里指出:“如果有一本书讲一讲科技语法,一定会对学习科学技术和从事科技工作的同志有极大的用处。孙汝建同志的《见面科技汉语》只好满足了数理化学习和科技工作者的要求。”
其实我最初主要研究汉语语法,后来语法研究的成果有百余种,其中包括科技语法、比较语法、三个平面语法等,后来的研究领域慢慢拓展开来,涉及到修辞、语用、语言学交叉学科等方面。我对社会心理语言学、社会心理修辞学、汉语性别语言学、汉语语法哲学、接受修辞学、汉语教育学都进行过探索。还涉及到人名与文化、地名规划、城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评估标准、汉语国际教育、华文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涉及到语言与社会、文化、心理多层面,这得益于我早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进修社会心理学课程,也得益于我在澳门科技大学为研究生讲授“中外文化比较”课程,更得益于我在南通大学文学院、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华侨大学文学院、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文学院、郑州大学文学院任教或任职期间,从事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华文教育、海外合作办学、留学生教育的教学和管理实践。
语言文化对我的特殊意义是,既是管理工作需要,又是我的研究领域。
Q
汉语、汉字、汉文化具有特殊的魅力和韵味,需要不断探索学习。您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如何学习汉语、汉字、汉文化课程?
孙汝建:汉语、汉字、汉文化确实具有魅力和韵味,但与其他语言文化相比,保险的说法是各有特色。至于“魅力和韵味”并不是唯一而只是之一。有一次我去一所高校参加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校长介绍他们的教学楼,说是亚洲第一长的教学楼。我问他:“第二长的教学楼是哪个大学?”校长却无言以答。我心想:“这个校长既然不知道谁是第二,怎么会知道他是第一的,很不靠谱。”
各国的语言文化也有类似的情况,好像世界各民族的语言文化从来没有举办过“选美”大赛,有人讲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有人讲日语作为音节语言也很美,我认为大凡处于第一方阵的语言文化都会各显其美,问题是从来没有人给世界上的语言文化排过方阵,语言文化只有强势和弱势之别。对母语有感情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自信的,但如果过于感情用事的夸哪种语言文化最美,既没有科学依据也容易引起矛盾,如果在留学生课堂上讲这个话题,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就会议论纷纷乃至会发生纠纷。百姓中讲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但如果语言学家讲这种话也许就会受到种种责疑。搞语言文化比较的人,一般是注重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其实不同语言文化之间还有共性,因为人类思维具有共同性,正是由于人类思维具有共同性才奠定了翻译的基础,正是由于各种语言文化有差异才有翻译的必要。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着眼于人类共性、尊重差异性,语言文化也是如此。
对“汉教”专业的学生而言,我认为“一元主导,多元交融”是这个专业最基本的培养目标。所谓“一元主导”就是要学好“三汉”:汉语、汉字、汉文化。所谓“多元交融”就是要学好一门外语和世界的主流文化。“汉教”专业的基本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三汉一精”。以此为基础,“汉教”专业的学生还要培养自己的擅长,尽量做到人人有擅长:或擅长历史典籍,或擅长诗词歌赋,或擅长成语典故,或擅长汉唐文化,或擅长琴棋书画唱,或擅长繁体字,或擅长中文写作,或擅长书法艺术,或擅长语言考级,或擅长专业大赛,等等。
只有在“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方面,以及与“汉教”相关的才艺方面擅长多一些,最终把这么多的“或”“变成“和”,那就很了不起,汉教”专业就会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片、照亮文化交流的天空,那“汉教”专业的个性特色就鲜明了。
采访寄语
作为一名教师和学者,孙汝建教授肩负传道授业之责,继续演绎思想者的角色,在教学科研和教书育人一线,因材施教、因人施培,将让遨游的思想传播远方。
扫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jj/5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