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
因为疫情,本地影院近期才重新开张。大半年没有进影院,都有些不习惯了。影院放映的片子,好多都是重映的,也不大有兴趣。有一部《》挺眼生的,查了一下简介,是一战背景的影片,想到陈道明有部电影《我的》,以前看过,现在已毫无印记,但还是有所心动,于是卖了票。
战争片不是我非常钟意的类型,不过这么多年,其实也是饱受洗礼,看了不少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我有一个总体的看法,战争片应该是反战的,这点也应该是战争题材作品输出的正确价值,至少也是之一。而我所看过的作品,很少能从中体会到反战的意思。无论是谷子地,还是独轮车,都很难看到这方面的反思,更无论冷锋了。
有什么?有反战的思想。
一战的时代,是丛林法则的时代。欧洲的贵族们,做着王霸宏图的迷蒙,于是,成千上百万的年轻人被驱使上了战场,成了他们美梦的炮灰。影片中扮演英军指挥官的卷福说“现在撤退,下周又会传达不同的命令,要求在黎明进攻。结束这场战争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战斗到最后一个人”,让人无限唏嘘。影片中被毁弃的法国农民的家园,砍倒的樱桃树花开正妍,空气中弥漫的却不是花香与希望,而是血与死亡的味道。德军据守的小镇上,一幢楼房阴暗的地下室,年轻的女人抱着婴儿苟活,男人们被驱赶到另外的地方,只有她们,老弱病幼,在战争的夹缝里艰难的求生。战壕里引发绊雷的硕大的耗子---战场是年轻人的生死场,却是它们的福地,它们无节制的繁殖,战场上陈尸累累,为它们提供源源不竭的营养---带来疫病,带来创伤。
这些细节随着主人公艰难的旅程一一呈现出来,没有一本正经的说教,其中意义却是自然而明的。
这部电影是好看的。
从情节上来说,这部电影很简单。一战进行到年,德军已经有些支撑不住了,有意将防线后撤。电影说的就是在此背景下,德军以战术撤退做了个诱敌深入的陷阱,只待进攻的英军落入圈套。而进攻的计划早已制定,总部空中侦察发现真实情况后,已经无法用电话通知前线准备进攻的德文郡二营。只有派信使去传达撤销进攻的命令,否则前线名军人将丧生于德军的火炮之下。电影正是从主人公接到任务开始的。
情节虽然简单,但由于在拍摄技术上,采用了一镜到底的形式,营造出一种沉郁的氛围。芸芸众生面对战争残酷时最真实的反应,一战中战壕和无人区惨烈的视觉效果,主人公遇到一个又一个的麻烦和危险,都具有沉浸式的观影风格,其真实感让人惊叹。
电影中,主人公闯入德军占领的一个小镇。这个小镇在德军战略后撤之后,留下了少数军队和狙击手,为英法联军的进攻设置障碍。主人公夜入小镇,遇敌,杀敌,逃避敌军的追捕,这一段十分精彩,可以说让人惊心动魄。
同期上映的还有国产大片《》,这部电影的面世也算是历尽坎坷,上映后风评口碑都很好,被誉为国产战争片的标杆。我看了几篇影评,打消了去看的念头,同时产生了一个问题:减去,还剩什么?也许还会剩下吧。
《》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我把它推荐给轩少,写了几句推荐词,放在下面:
给轩少的电影推荐词:
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第一世界大战由此爆发。法国为协约国之一,同年参战。
一战的战场主要集中在欧洲,法国是重要的战场。经过年8月边境之战,协约国将战线撤至马恩河以南。
一战的时候,由于技术的发展,飞机,大炮,高速机枪纷纷投入战场,杀伤的威力呈几何增长。但交战双方的指挥战略仍然集中在攻城掠地上,因此在战争初期,双方的死伤非常严重。
于是战争转入对峙,双方都在前线修筑战壕。在相持阶段,阵地相对固定,双方战壕的推移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年的法国,一战的西线战场,就是这样的相持状况。
,在法国和德军作战的是英国。
年的法国,在战争之下,战壕纵横,民生凋敝。这些在电影中都有表现。
战壕
一战的前线士兵,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战壕度过。战壕对他们而言,相当于一个社区,有医疗点,有邮局,有后勤保障。但条件却是非常差的。战争期间,尸横遍野,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垃圾也没有有效的管理,因此,战场上的耗子就会泛滥。电影中有说到,有人的耳朵被耗子咬去,也是写实,毫无夸张。各种疾病也非常广泛,死于炮火和死于疾病的人数都非常庞大。
虽然参战的士兵会一到两周轮休一次,但战争的严酷,还是让很多人患上了创伤应激综合症(PTSD),这是十分痛苦的,战后的漫长岁月,也不一定能够抚平伤痛,更不用说死亡枕籍。
战壕无异于地狱,所有叫嚣战争者,都应该受到谴责。
战壕的修筑一般呈弯曲延伸,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避免炮火杀伤。战壕之间也有通道相连。交战双方战壕的风格是不一样的,如果能从空中俯瞰,会发现德军的战壕要深一些,呈锯齿状,英军战壕浅一些,蜿蜒曲折。这在电影中也能管窥一二。
无人区
一战中后期,交战双方两军对垒,以战壕相持,中间地带在战火凌夷之下,成了可怕的无人区。这部电影的时间是年4月,主人公正是要穿过一段无人区去送信。其时多雨,无人区泥沼遍布,尸体杂横,稍不留神就会陷进去再也出不来。
直到现在,法国,当年的战场,仍然存在着危险难测的无人区。
背景
一战到了年的时候,德军已现颓势。德皇威廉二世决定将法国前线的部队后撤到由德国人自己修建的,更为坚固的防线上来优化资源分配和部队整备,同时重启无限制潜艇战的战略,企图用封锁海上补给的方法耗死英国从而取得胜利。这个战略撤退行动从2月开始到4月为止,德军趁着夜色在2个月的时间里将10-14个师的兵力战线后撤了40公里。
撤离期间,为了确保向前推进的英法联军不会占到便宜,德军采取了焦土政策。花时间砍伐了占领地区的所有果树,污染水井,将村庄夷为平地,用树木封锁公路,并把所有的铁路和桥梁炸毁。占领区生活的青壮平民被运送到法国和比利时其它地区工作,妇女、儿童和行动不便的老人则被德军留下,只给了很少的口粮苟活于战场当中。最前线被遗弃的战壕里,德军则安置了大量的绊雷和诱杀装置,后撤的路上,德军也安插了零星的狙击手和防守部队,为突进的英法士兵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电影中,由空中侦察所知,德军某部的后撤实际上是一个陷阱,早就布好了网等着英军送死。英军的进攻计划已经做好,这种情况进攻部队并不知道。之间的电话线被切断,为及时传递信息,停止进攻的计划,避免不必要的大的伤亡,只能派信使。
信使
已经有了电话,但在战争状态下,常常断掉。无线电也有了,但传输距离有限而且加密弱,还不能成为主要的传递信息的工具。因此,信使的存在便成必然。信使通常成组,由会读地图,表达清晰且体质良好的人来担当,当然,基本上都是士兵,军衔不会太高。
信使常常需要穿越火线,因此是个危险的工作。
这部电影说的就是信使。
据说一战时,希特勒也是一名信使,而且因之受伤,被打伤大腿(一说是打伤了一只睾丸)。
战地樱花
在战争前,法国农民的生活其实还是挺好的。他们有田园,有奶牛,有果园。在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无耻混蛋》里,那个藏了犹太人的法国农民的庄园,和这部电影里主人公经过的一处农民的庄园很有相似之处。直到现在,我们老家也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生活。不过,这部电影中,它已经被摧毁,在《无耻混蛋》里,它也将浸淹在血泊中。
摧毁的果园里种的是樱桃树。四月间,樱桃花开正妍,如雪似玉,蓝天白云,草地如茵。
在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樱桃花又出现了。洁白的花瓣飘在缓缓的河面上,主人公在极力躲避危险的追捕,面临这条河,毫不犹豫的跳了下去,他碰到的不仅仅是飘落河面的樱桃花......这在视觉上很有冲击力,如果不是战争......
人道主义
德国一架战机被击毁,落了下来,飞行员受伤。主人公毫不犹豫的救治,但却被飞行员捅了一刀,死了(主人公之一)。很多人为之不值,我也很惋惜。但我认为主人公的行为有一种高贵的精神,特别是在战场上。这种精神很久以前我们也有,比如不擒二毛,不击半渡。不过宋襄公之后,这种精神渐渐消失了。
一镜到底
这部电影在宣传时说是一镜到底,有人说是炫技。其实也不是完全的一镜到底,可以看得出有几个剪接点的。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拍摄方式会让观影者有沉浸式的体验,我们的眼睛随着主人公在走,时间是唯一的线索。身临其境,是这部电影一镜到底的最大意义。
年,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了东线战场。
,在电影的结尾部分,扮演英军指挥官的卷福说“现在撤退,下周又会传达不同的命令,要求在黎明进攻。结束这场战争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并不是上层颟顸也不是他好战,此战千千万万年轻的生命,在往往复复的冲锋中,消耗在欧洲贵族的迷梦里,惨剧多到让人麻木。历史总有吊诡之处,让人无以言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jj/5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