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经济 >> 正文 >> 正文

在暴风雨中诞生记北影首部译制片瓦尔特保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20/1/3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暴风雨要来了”,这是文革结束后的年在中国上映的一部引“万人空巷”的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经典台词。其实,对于此片的译制工作者来说,“暴风雨”早已不算什么了。年5月7日,毛泽东主席在柳河干校的报告上批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之外,都应该这样,在职干部也应下放劳动”(俗称:五七指示)。各地纷纷响应号召办起了“五七干校”,年4月30日,江青接见北影大联委群众代表范青山、王连生等人,令北影全厂职工,除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剧组外,全部搬出北影,随后全厂职工七八百号人拖家带口迁往北太平庄的铁道部干校劳动生活。年元月又把这批人迁到了文化部黄村“五七干校”边清队、边劳动。江青目的是要通过样板戏的拍摄,选拔自己喜欢的专业人员组成“电影皇家军团”。其他人员逐出北影,甚至连户口都安置在了黄村,永别电影界。

这一去就是3年半,干校分为4个连队,这些昔日的艺术家们纷纷拿起锄头镰刀、垒起猪圈马厩,看着自己亲手种植的水稻、蔬菜丰收在望,饲养的鸡鸭猪牛膘肥体壮,倒也落得个安心满足。他们也曾幻想过回厂继续从事业务工作,戏称为“滚雪球”,“雪球”沾上谁就可以把谁先“解放”回厂,但“雪球”终究没有来。他们对曾经从事并热恋的艺术创作早已“死了心”,甚至认为这辈子将在大兴的黄村终老。

突然,情况出现了转机,年元旦,周恩来在京接见文艺工作者,当着江青的面批评了文革小组文化组,“群众提意见,说电影太少”,希望尽快恢复故事片的生产。由于当时文艺界人士大多没有获得“解放”,剧本创作十分匮乏,江青随即在建国后十七年优秀电影中,选定了几部观众喜爱的故事片重新拍摄,长影有《青松岭》、《战洪图》、《平原游击队》;上影有《渡江侦察记》;其中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黑白战争片《南征北战》作为政治任务被下达到了北影,特批外汇购买伊士曼胶片拍成彩色故事片。一批正在黄村劳动的艺术家们万万没想到他们还有被“雪球”沾上的机会,演员鲁非、葛存壮、田宝富、侯冠群、李连生、俞平等人被成荫导演选中提前半年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北影。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重拍彩色版《南征北战》因为军事预算要毛主席批准和剧本修改等原因暂时缓拍,正当这一批先期回厂人员兴奋狂欢之时,突如其来的消息犹如坐过山车般一下子把这些人又推向了谷底。真是无巧不成戏,一些供当时领导干部了解国际形势的“内参片(资料片)”任务也陆续下达到北影。在此之前,北影从未搞过译制片工作,但是五十年代从东北电影制片厂(长影前身)调来的马尔路、鲁非、葛存壮、傅杰等在东影工作时期均参加过译制片的重要工作:马尔路在东影时期叫马路,做过苏联影片《易北河两岸》《带枪的人》男主配;鲁非主配过黑白版的苏联名著影片《被开垦的处女地》;葛存壮参加过《光荣之途》《被开垦的处女地》的译制配音工作;傅杰参加过高尔基名著《在人间》和《顿巴斯矿工》的配音。春节前夕北影译制组成立,凌子风、马尔路任译制导演,留守《南征北战》的演员全体参加。导演、录音、配音演员都到位了,把外语电影转化成汉语,翻译是关键,《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给的台本是英语的,在中影公司协调下暂借长影的英语翻译潘耀华出任此片翻译工作,并又找了前北大校长周培源与英语教育家王蒂澄女士的二女儿周如雁(原总政歌舞团报幕员,在八一厂年拍摄的纪录片《将军业余合唱团》中能目睹她的飒爽英姿)和翻译安天青共来担任校译工作。译制组人员看片的时候,普遍感觉到新鲜,与外界隔绝了七、八年,我国的电影创作理念和制作水平和国外电影已经有了一定的差距,全组人员都被影片精彩的剧情和雄壮的音乐所震撼了。这些刚从田地里回来的“体力劳动者”们既兴奋又紧张,特别是凌子风导演,嘱咐翻译潘耀华说:“翻译,你可不能回长春啊,你得留下来盯现场,不然我们一窍不通啊”!

影片本身题材是反纳粹、反法西斯的,里面有很多德国军人,翻译潘耀华为了搞准德军军衔,找到了德语翻译安天青,他有一本德语工具书,里面德军的军事用语一应俱全,在那个时期是舍命保存下来的,一本全是德国军事术语的书在当时意味着什么?事后,翻译想想都害怕!潘耀华还去书店买了两幅世界地图,把影片中“劳费尔行动”的路线都搞得清清楚楚,但在南斯拉夫首都名称上又遇到了麻烦:一幅地图标注的是“萨拉耶窝”,另一幅标注的是“萨拉耶夫”,到底怎样翻译准确合适?潘耀华又找了新华社的朋友,朋友告诉她应该翻译为“萨拉热窝”。凌子风导演知道后还质疑:“什么‘热窝’?不好听”!亏得第二天报纸正好刊登了南斯拉夫的报道,明确是“萨拉热窝”,凌子风导演也只好作罢。剧本翻译的时候正赶上春节,潘耀华从大年初一开始就和两名放映员一起开始工作,白天看片子、给胶片分卷、翻译,从北影又借了一台稀罕物“录音机”晚上回宿舍接着对台词,把口型做到最吻合、最恰当。

话表两边,这批提前半年回厂的人员令大部分仍在干校劳动的人都羡慕坏了,因为明确他们不再回干校了。而且《南征北战》只是缓拍,在拍之前先垫上一部译制片丝毫不影响日后的工作,又能丰富创作经验,美差啊!这部译制片同样是“政治任务”,北影从上到下极其重视,艺术家们怀着满腔的革命热情迅速投入到工作状态,生怕出了纰漏,还不知要受到怎样的处理。无论导演安排什么角色都不挑不拣,他们认为台前的拍电影和幕后的译制片同样是干革命。译制导演在选择演员时也是按照传统的思维去安排的,鲁非低音好、声音厚、在银幕上扮演的都是正面人物,又有译制片工作经验,就让他来配主角瓦尔特;而葛存壮在银幕上塑造的大多是反面形象,就让他来配特务“假瓦尔特”;译制导演之一的马尔路配游击队员钟表匠谢德;年青女演员俞平配谢德的女儿;唯一感到意外的是让“22大影星”之一的于蓝配女叛徒肖特儿,显示了导演对此片的重视程度。于蓝为了配好女叛徒,首先吃透角色心理变化,掌握了叛徒的内心是空虚无力的,就此为她设计了低沉、沙哑的声音。

当时还是胶片电影,工作流程和现在完全不一样,首先要把一本胶片分成若干小卷,一个小卷一场戏;接着演员要集体肯词、排戏,排练好这场戏后才能进棚实录;实录时这场戏的演员都在话筒前,一人说完台词赶紧闪开,让接话的演员说,所以,话筒前是人头攒动、闪展腾挪、一气呵成;录制过程中不能有一句差错和瑕疵,出了错得大家陪着一起从头再来;相比之下,现在的台词录音都是分轨进行,演员都无需照面,错了也可以倒回去补,语句长了还可以打点儿(停顿)再继续,真是天壤之别啊。

影片翻译期间,外交部、北影《海港》《海霞》《侦察兵》剧组成为了首批尝鲜者,每次都是翻译潘耀华现场带感情同步口译完成的。译制完成审片时,电影导演成荫还提意见说:“影片中战争、打斗的声音太大”。译制导演凌子风笑答:“你跟南斯拉夫提意见去吧”!通过审查后,因为属资料片,一直是在内部·1小范围放映,直到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访华时才全国正式上映。经过文革十年文化沙漠的历程,一经公映后立刻在国内掀起观影高潮,连小孩打架都要耍一番“瓦尔特拳”,片中的台词至今仍为广大观众所津津乐道,中国各大乐团的举办的“试听音乐会”上,《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主题音乐一直是必演的保留节目。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成功译制后,北影接连又译制了越南故事片《小火车站》《山村女教师》;又一部南斯拉夫经典片《桥》;罗马尼亚影片《爆炸》《我过去的朋友》等,为日后新中国译制电影事业中增添了新的血液,特别是为年引进分账大片后所诞生的“京译”招牌扎实了根基。

(本文创作感谢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支持)

此片在译制时响应“干革命不为名利”的号召,全体译制工作者没有上字幕,经访问主创者和笔者辨听列出译制职员表如下:

翻译:潘耀华安天青周如雁

译制导演:凌子风马尔路

录音:郑春雨

配音演员:

瓦尔特——鲁非

吉斯——雷鸣

谢德——马尔路

苏里——侯冠群

康德尔(假瓦尔特)——葛存壮

比绍夫——田宝富

肖特儿——于蓝

冯·迪特里施——胡晓光

马力什、谢德的徒弟——李连生(兼)

火车站长——王炳彧

医生——毕鉴昌

阿克瓦利斯、哈根中校、斯特里——关长珠(兼)

阿兹拉——俞平

埃德勒——傅杰

德军将军、沃尔纳特少校——史宽(兼)

假联络员——劳力

巴克、德军官休博特——程学钦

布尔吉——侯冠群

布兰克——韩廷琦

车站值班员奥布伦——车适

钦德勒——凌子风

其他配音演员:朱玉荣王大庆等

北京电影制片厂年译制

声明:本文已刊登在年《中影史料》第2期,著作权属于作者余泳和中影集团共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已于修改







































全国白癜风爱心大使
全国白癜风爱心大使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jj/4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