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历史君给大家整理了高考历史中重要的西方国家必备知识点(上),大家都复习的怎么样呢?今天我们一鼓作气把后面的知识也一块儿复习拿下!有想复习的童鞋戳下面蓝色字体哟!
高考历史之西方重要国家必备知识点汇总(上),速看!
俄国(苏联)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年改革1.原因:封建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狭小,劳动力缺乏);
2.主要内容:
①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
②农奴必须赎买份地。
3.评价:
①性质: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变了社会性质)
②进步性:废除了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
③局限性: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1.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2.政治:沙皇专制
3.对外:
①19世纪末强租旅顺、大连,把长城以北划为势力范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年为争夺东北发生的日俄战争,惨遭失败;年策动外蒙古独立;
②在欧洲与英、法结成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对抗。
③年退出战争。
4.思想:列宁主义的诞生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年十月革命(一)背景
1.沙皇专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
2.一战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二)过程:由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
1.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三)巩固政权的措施
背景:
内:地主、资产阶级发动叛乱;
外:协约国武装干涉
1.政治: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
2.外交: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战争(停战、割地、赔款)
3.军事:组建红军。击败协约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4.经济:
①城市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农村,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②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四)历史意义
1.建立 个社会主义国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
2.鼓舞和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3.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阶段:列宁时期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内忧外患(叛乱、干涉)
2.内容: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
②把大中企业全都收归国有,
③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④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
3.评价:
①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保障了军事胜利。
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年)
1.背景:经济困难、政治危机(战争使经济濒于崩溃、年饥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施加剧经济恶化、农民暴动、水兵暴动)
2.内容:
①农业: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
②工业: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到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3.特点:
①在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
②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4.评价:
①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②适合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年组建苏联
年列宁逝世
第二时期:斯大林时期
(三)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背景:
①外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
②内部:经济文化落后。
2.过程:
(1)经济: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①年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重点发展重工业;
②年起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计划经济。
③年—年实现农业集体化
④成就:基本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 位,世界第二位);实现农业集体化
⑤问题:农业和轻工业落后,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产品单调,质量低劣;消费品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损害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政治:年新宪法的颁布,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年宪法的颁布
①、背景:苏联社会的重大变化: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公有制占 支配地位。
②、目的:把重大变化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
③、内容:A.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B.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所有制;C.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④、意义:A.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B.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3.缺陷和弊端:
①经济上管得过死、过严,缺乏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
②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民主,个人独断专行人民的建设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
4.评价:
①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
②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国民经济和其他事业的发展。
二战前后的苏联(一)二战前
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也使德国发动战争解除了后顾之忧。
(二)二战中,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
①莫斯科保卫战(年10月—年初)的胜利;
②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③斯大林格勒战役(年冬—年2月):二战转折点,苏军开始进行战略反攻。
2.参与重大国际会议
①德黑兰会议;②雅尔塔会议;③波茨坦会议
3.①年4月美苏军队易北河会师、苏军攻占柏林;②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围歼东北的日本军队。
(三)二战后初期
1.国内: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年爆炸 颗原子弹。
问题:体制弊端日益显著;
2.二战后在苏联的帮助下,有12个欧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50年代,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形成社会主义阵营(除南斯拉夫外)。应对美国冷战。
3.以美苏均势为基础形成雅尔塔体系,美苏两分天下,表现为:
①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②对德国和柏林进行分区占领。
③控制社会主义阵营;
④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⑤年在苏联的支持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苏联的改革历程(伴随美苏争霸50年代—年)(一)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苏联提出要与美国平起平坐,争霸开始。苏为守势)
1.切入: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秘密报告”。
2.内容:经济领域
①重点:农业,取得一些成效;
②工业:下放权力、精简机构;
3.失败原因:
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②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
③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
(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苏攻美守)
1.内容:经济领域:
①重点:工业,把发展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2.成效:
①执政前期,工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②执政期间,苏联的军备力量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3.失败原因:
①经济体制没有实质性突破;
②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
③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
(三)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苏联收缩,苏联解体—争霸结束,两极格局结束)
1.时间:经济改革受挫后,从年起进行政治改革
2.内容:
①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
②全盘否定苏联历史。
3.后果: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
年局势动荡:
①实行多党制;②经济滑坡;③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④党内斗争尖锐化和公开化。
回到资本主义道路——苏联解体(一)背景: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
(二)过程
1.政权发生质变——“八一九”事件
①原因:直接原因:年8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导致局势混乱。
②实质:共产党内部争权斗争
③影响: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对比;国家政权发生根本质变;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2.“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明斯克协定签署
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签署
3.苏联解体——《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年12月22日,11国签署。“独联体”扩大到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
(三)影响:
1.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开始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2.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今日俄罗斯成为促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大化改新七世纪中期仿效中国隋唐制度
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明治维新仿效欧美
(一)背景:幕府统治危机: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受到了落后封建制度的阻碍。
2.民族危机:年,美国叩关后,西方列强纷纷侵入日本。
3.部分中下级武士,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武力推翻幕府统治。
(二)明治政府的建立和幕府统治的结束
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倒幕派,建立了倒幕武装。组织了以天皇为首的明治政府(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摧毁幕府统治(封建政权)。
(三)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
1.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
2.经济上,①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②引进西方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3.军事上,实行军事改革。推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积极准备对外侵略扩张。
4.文化上,推行“文明开化”政策。①用西方文化改造日本文化。②发展近代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四)影响
1.积极:①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2.①保留了较强的封建残余势力。②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临国进行侵略扩张。
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日本经济的发展---亚洲经济强国
(一)原因:
1.明治维新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2.—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①从中国勒索2.3亿两白银;②取得在中国掠夺资源、倾销商品和开设工厂的特权。
3.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日本的军国主义政策,积极对外扩张。(一)原因:
1.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扩大国内外市场。
2.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资源不足,农业落后,更需要国外市场;
3.日本无法通过经济手段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竞争,因而更多地采用军事手段夺取殖民地、取得市场和原料产地。
(二)“大陆政策”及其表现
1.制定以征服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2.吞并朝鲜:年
3.挑起中日甲午战争。(—年)
一战前后的日本(一)一战中
1.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在年对德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
2.对中国的侵略,强迫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
(二)一战后
1.一战壮大了日本的实力,使日本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战后的债权国。
2.巴黎和会上日本企图使它在一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在中国山东的权利合法化(结果: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交给日本,引发“五四运动”)。
3.在(华盛顿会议)会外,中日签订有关山东问题的条约,日本归还山东主权。(胶济铁路赎回)①中国的坚持斗争;②英、美的压力。
4.日美在太平洋地区展开激烈争夺,通过华盛顿会议,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抑制了日本势力的膨胀。
①《九国公约》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②《四国条约》,拆散有利于日本在东亚地区扩张的英日同盟。
③《五国海军条约》,日本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总吨位受到限制。
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一)背景
1.经济危机打击严重。
2.阶级矛盾尖锐。
(二)过程
日本法西斯主义的特点是以军部为核心。军部要求在天皇的名义下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实行对外侵略扩张。
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霸占中国东北。
2.年2月26日,“二二六”兵变,大大加强军部势力。
3.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日本军事法西斯专政建立。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4.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二战(一)太平洋战争
1.年12月7日,日军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 规模。
2.年6月中途岛海战,日军由进攻转为防御。
(二)日本投降
1.加速或敦促日本投降的文件:
①年11月,中、美、英《开罗宣言》,声明盟国将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明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必须归还。
②年《雅尔塔会议》苏联在欧战结束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③年夏天,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2.日本投降:年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3.原因:①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②苏联对日宣战,围歼了中国东北的日本军队;③中国的抗日武装向日军全面反攻。
二战后的日本(一)对日本法西斯的处理
1.领土:美军以“盟军”名义单独占领日本。(随着冷战的加剧,特别是中国大陆形势的变化,美国开始扶植日本,年,结束对日占领。)
2.战犯:①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法西斯战犯进行东京审判。
3.政治体制:保留天皇制。
(二)日本经济的发展
1.原因:
①战后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因素;
②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③制定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 的科技;
④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⑤美国的扶植, 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军订货,刺激了经济发展。
2.表现:
①年以后,日本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②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③80年代后,经济稳步增长。(加大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力度)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3.影响:
①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引起亚洲邻国的北京哪个看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jj/1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