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经济 >> 正文 >> 正文

爱情,只是其中一件反叛的事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18/6/13

作者主播:F小姐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收听有声版

去年秋天在北京的时候,我看过一次浸入式戏剧。这种戏剧最大的特点,就是擦除了舞台与观众间的界限。观众可以极度近距离地观看角色,甚至被角色拽进戏里,共演一场即兴的对白。

最开始的二十分钟左右我处于一种极度茫然的游荡状态。被人群推来推去,撞入一些陌生的场景,围观一些陌生的角色念着台词。没有了上下文,角色、场景、台词和一切遭遇在我脑海里堆叠成无意义的碎片,让我的太阳穴微微发痛。

直到某个瞬间,我才突然意识到:整个剧场里有很多个故事正在同时进行!我得紧紧跟着某个角色,才能至少看懂一个故事!于是我立刻选定了一个要贴身跟踪的女主角,果然,跟了一小段,就能比较顺利地入戏了。

之所以突然想起这段经历,是因为我前段时间在读英国小说家肯·福莱特(KenFollett)的作品《巨人的陨落》。小说挺厚的,中文字数将近60万吧。作者用恢弘的篇幅刻画了一战前后的世界,时间轴从年伸展到年,主要角色大概有几十个,分布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国五个国家。

小说英文版封面

所以,当我初初走进这部庞大的作品时,那种因为纷杂而感到的茫然,和我第一次看浸入式戏剧时是一模一样的。于是我也吸取了当时的教训,及时在多线叙事的漩涡里找到了自己的「罗盘」,选中了一个要跟踪的女性角色。

她的名字叫茉黛。

是什么在阻止我们相爱?是时代。

茉黛刚出场的时候23岁,在现在看来当然还是个青春烂漫的年纪,但在二十世纪初的英国,一个23岁还单身的女勋爵基本上等同于一种「麻烦」、一种「问题」。尤其在茉黛的哥哥菲茨眼里,这是个争强好胜、很难对付的妹妹。她抱有让人惊讶的自由派政治观念:支持妇女参政,积极从事争取妇女投票权的活动。

热衷激进政治的女性本来就不多见,而茉黛更是其中的凤毛麟角。因着她的家世、风度、气质和谈吐,她总有办法和权势强大的男人聊到一块儿去,即使是一些和她政见不一致的保守派也觉得她很讨人喜欢。

很显然,茉黛不是个传统温顺的女性形象,就连她的长相也不是柔美的类型。按照小说里的描写,她和她哥哥一样高,有相似的雕塑一般英气的眉眼。而她的着装风格也十分时髦,完全不符合人们内心所以为的「女权主义者都老土死板」的刻板印象。

要知道,和茉黛年龄相仿的英国妇女那时大多都在扮演社会赋予她们的被动角色,每天打扮得光鲜亮丽,举办一个又一个的聚会,处处顺从着自己的丈夫。所以,这样一个与众不同、胆大妄为的茉黛,自然而然就会让人眼前一亮。

年1月的英国伦敦

来源:TheTelegraph

在某个宴会上,茉黛重逢了她哥哥的老同学,德国外交官沃尔特,并且很快就占据了沃尔特的内心。沃尔特发现,是茉黛身上的独立精神吸引了自己。她优雅迷人,但并不屈从于谁。如果能被这样的女人所爱,实在令人兴奋不已。

而沃尔特也迅速地赢得了茉黛的好感。他们在少年时代就认识彼此,有往事牵线,熟络得自然更快些。作为外交官的沃尔特又聪明又英俊,但最打动茉黛的不是这些,而是因为,沃尔特是为数不多的愿意征求女人意见的男人。

茉黛曾问沃尔特是否认为妻子应该什么事情都顺从丈夫,沃尔特回答说:「当然不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提服从不服从。两个成年人彼此相爱,应该能够一起作决定,不用谁去服从谁。」读到这段时,忍不住想感叹这简直是世界上最动听的情话。这样一段平等的关系,不要说一个世纪以前,即使放到现在,也是很多人所不敢奢望的吧。

就这样,一个爱情故事拉开了序幕。那是年1月。

茉黛和沃尔特偷偷约会、牵手、接吻,甚至想方设法地做一些更亲密的事。这段地下恋情进行得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让读者脸红心跳,但你又不能否认他们的确爱得充满激情和创意。以及,我实在太喜欢茉黛不守规矩的鬼精灵样儿了。

然而,到年6月,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发生了,整个欧洲原本就不甚明朗的形势瞬间变得更加波谲云诡。身为外交官,沃尔特清楚地知道欧洲距离一场战争的爆发有多近,但他最害怕的不是祖国利益受到威胁,而是怕这场战争会把茉黛从他身边夺走。

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英国《太阳报》版面

在这之前,沃尔特早已经和家里提出,想要娶茉黛为妻,遭到了父亲奥托轻蔑的反对。当时奥托的理由是,像茉黛这样一个社会异见分子,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个合适的妻子,更不用说一个出身良好家庭的德国外交官了。

而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发生后,奥托更是亲自找到茉黛谈话,希望她好自为之、主动分手。奥托列了三点理由:

其一,倘若娶茉黛为妻,奥托和沃尔特父子间将会产生在政见以外的更深一层隔阂。

其二,英国和德国迟早要开战,沃尔特倘若娶一个英国女子,将会被人认为对皇帝不忠,他那个阶级的人将不再跟他交朋友,他和妻子从此不会被上流社会所接受。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于一个外交官来说,如果娶一个敌国的女人为妻,德国人会质疑他因为关心妻子的家庭和故土而无法彻底效忠自己的祖国。也就是说,只要沃尔特娶了茉黛,他的职业生涯和大好前程将从此葬送。

奥托说得头头是道,茉黛即使再不情愿,也不得不承认奥托的分析是对的。她不希望因为自己的缘故让爱人失去家人、失去国家、失去前程,于是同意分手,甚至为了躲沃尔特而离开了伦敦。

但沃尔特追了过来。

接下来的两个月,沃尔特和茉黛都在尽他们所能打探消息或游说,希望利用他们的人脉把这个世界从战争的边缘拉回来。但是,刻意鼓动战争的人、想从战争中捞一笔油水的人,实在太多了。况且,「要不要开战」根本不是大部分人说了算的,只不过是屈指可数的几个特权阶级拍板罢了。

年8月5日《泰晤士报》封面

年8月初,英国宣布加入战争。这意味着德国驻伦敦大使馆的全体成员将不得不在未来一两天内迅速离开英国。就在这个沉重的时刻,沃尔特平静地对茉黛说:「嫁给我,求你了,就明天。」茉黛脑子里一片混乱,说:「可我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沃尔特回答:「我们确实不知道。但是,不管未来会怎么样,我都要你做我的妻子。」

他们约定:秘密结婚后,沃尔特回德国,茉黛继续留在英国。如果到战争结束,两人都活着,他们就把这幸福的喜讯通告世人,一起开始新的生活。万一他们活不过战争,至少他们还共度过一个新婚之夜。

就这样,沃尔特和茉黛成为了夫妻。

他们俩结婚的那一章看得我泪流不止。尤其两位证婚人的发言实在是感人肺腑,恰如其分地描摹了两个独立而优秀的个体间勇敢且热烈的爱情。

于是我在想,这段让我泪如雨下的爱情,到底是哪一种美。第一反应是,也许因为他们爱得很反叛。不是么?有一整场战争做他们的布景板,整个时代都在试图阻止他们相爱,但他们偏就爱得如同脱缰的野马,对所有的条条框框毫不畏惧地竖中指。

但转念一想,他们不是爱得很反叛,他们只是爱得很纯粹、爱得很诚实。恰如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说的:「爱就是忠诚于相遇。」

细想一下,这个世道其实一直在本能地试图镇压爱情、想让爱情屈从于某种规则。每当一段爱情萌芽,总会有个声音在悄悄提醒:那不是你应该爱的人。这个声音或许来自你的内心,或许来自外界,总而言之就是要开始跟你讲道理。可是,怎么可能有所谓的「应该爱」或「不应该爱」呢?爱根本就是一件超出逻辑的事物,没有办法衡量「合理程度」。它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向这个世界宣告:理性和规则,从来不是这个世界的唯一。

爱情本身,就已经构成一种反叛了。

爱情,只是其中一件反叛的事

爱情当然是这部小说一条重要的线索,但小说更大的篇幅是在描写一战,你可以清晰地看到,战争是怎样在社会的每一条毛细血管里和书中的人物狭路相逢,而这些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又是如何在生活的每一个面向中一脉相承。

爱情,只是其中一件反叛的事。

以我对一战的了解,我认为那是一场对普通民众来说极其荒谬无理并且昂贵和残忍的战争。前段时间看《敦刻尔克》的时候特别虚无,觉得所有战争都一样,丑陋不堪——因为在战争时期,政府其实并不会去关心每一个国民的死活,唯有有良知的同胞会去解救自己的同胞。

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沃尔特和茉黛的良知让他们在自己的阶层里显得越发格格不入。这种格格不入,不就是一种反叛吗?

年,德军士兵装饰圣诞树。同年发生了著名的「圣诞节休战」。来源:WorldWar1Archive.







































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病最好
治疗白癜风最好医院是哪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jj/1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