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发展 >> 正文 >> 正文

北国风雅铁马金诗完颜亮四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22/2/1

题画屏万里车书盍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这首诗本没有题目,约定成俗,是为《题画屏》。在史籍中有个说明“南征至维扬,望江左”,这是要投鞭南渡了。首句次句信号清晰。就是要“书同文”“车同轨”,万里江山,由我一统天下!秦汉隋唐都是大一统,到了宋朝,天下何曾统一过?纵线来看,五代十国,南北两宋,没有一个版图是完整的。横线来看,北宋与西夏契丹三国鼎立,南宋与西夏女真三国鼎立。宋夏辽金就是山河破碎的时代,祖国统一是所有人的梦想。地何分南北,人何分夷夏,都是中华民族的兄弟姐妹,国家统一人人有责。江南塞北都在书写汉字,一管毛笔画不出两个中国。江南,江南,长江之南,长江淮河只能是内河,不能是界河,巍巍秦岭,只能是内地不能是边疆。三句四句霸气正漏。西湖秀美,吴山软弱,赵宋王朝,纸醉金迷。当时的南宋正在上演西湖歌舞几时休的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工余小憩,一晌贪欢。在山外青山楼外楼的烟柳繁华地,暖风熏得游人陶醉,已经忘却那是杭州还是汴州。间谍来报:临安城里夜夜笙歌。问是什么曲子,报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好,发兵!民间所传的完颜亮读了柳永《望海潮》词句就起了贪心基本是后人附会。完颜亮是一代雄主,绝非感情用事之流。野心膨胀是日积月累,战争形势是多元促成,发兵南宋是国家战略,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岂能受制于丝竹弦管的调拨抚弄?柳词激起战争的说法来自于清代:“海陵阅柳耆卿西湖词,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说这话的人叫张宗橚,他写了一本《词林纪事》,人们在书里看到了上面的话。若问张宗橚是怎么知道这事儿的,他说是从《词统》里看到的。我没有见到《词统》,查了资料,知道了那是明朝末年流寓江南的文人编的古代词集,据说水平不高。明朝后期市井文学发达,各种演义小说层出不穷,曹操孔明可以异化为鬼神,西门金莲终于走到了一起,在强劲的书籍刻印发行阅读评说市场需求之下,文人笔下没什么不可以。如果真是柳三变的吟唱挑起了战争,《望海潮》就是中国古代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临安城的檀板就是萨拉热窝的枪声,柳永就是宋朝的罪人。清代人那么附会问过柳永本人吗?问过完颜亮同志吗?

柳永也许会授权他们瞎编,按照大闹一场任人评说的英雄逻辑,瞎话传的远,流量会源源不断,何乐而不为,照单全收。完颜亮用现代汉语答复:都是瞎扯淡!传言自有药引子,起浪的微风来自哪里呢?

扇动翅膀的蝴蝶就在南宋,原来是岳珂!岳珂在《桯史》里提到了完颜亮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得志,将图南牧,遣我叛臣施宜生来贺天申节,隐画工于中,使图临安之城邑,及吴山西湖之胜以归。既进绘事,大喜,显然有垂涎杭越之想。亟命撤坐间软屏,更设所献,而于吴山绝顶,貌己之状,策马而立,题其上曰云云。”《词统》是明朝的书,作者所依应该是《桯史》。可是《桯史》并没有提到柳永那首词。完颜亮文武双全,在历史上留下的声音颇有文人气息,后人把这样文艺的故事附会于他情有可原。女真来自白山黑水,北方社会草创,经济落后;宋朝坐拥数千年成熟的文明,发达繁荣的大都会是南宋人优越感的载体。把金军南下解读成完颜亮们对钱塘繁华的觊觎贪婪,符合时人岳珂的思维逻辑。明朝人信笔一书,本意不过是夸奖柳永的词写的好,好到引狼入室。宋朝人,明朝人,清朝人,还有现代人,集体创作,帮完颜亮造了个释卷发兵的图像,给中国古代添了一个文学掌故。没有投鞭渡江的注释,这首诗都不完整。大家伙儿接力穿凿附会,非要拿文学对照历史,正好说明了完颜亮诗歌创作的一个特点:他写诗,很写实。可是完颜亮最终没能立马吴山,他折戟沉沙在征帆下。营帐外,喧哗里,火光四起,完颜元宜发动了兵变。完颜亮放下笔杆的瞬间,愤怒的箭杆就穿透了他豪情满怀的胸膛。如此,他的诗,又很浪漫。

?北牖居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fz/9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