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要记录一下这部《地下》,虽然在观影过程中一度睡过去了。睡过去的原因是感觉情节拖沓,对话冗长,刻意的表演过多,但我知道这些都不是毛病,本质上还是由于自己了解的不多,欣赏能力不足以及文化的差异。为什么有些桥段就看出了独具一格的精彩呢?只是因为看懂了理解了。比如印象深刻的影片开头,动物园被轰炸的情节处理,完全可以用惊艳形容,原来战争的残酷还能这样展现,镜头对准动物让你同样看到战场的冰冷无情和鲜血淋漓,既含蓄又直白,那只幸存的黑猩猩,后来的主角之一,最接近人类的一员,还在吃奶,它的出现和存在让你无法不产生进一步的联想,并试图去理解角色的行为和选择,这另类的情节设计为整部影片定下了讽刺和荒诞的主基调。转过来一个镜头又差点把我笑得背过气去,男主小黑在一片废墟上捉住一只黑猫擦了擦他的皮鞋,这一举动将斯拉夫人那种性格的粗犷和混不吝表露无遗,不知这是事先设计好的剧情还是演员的临时发挥,它对突出人物性格和叙事提升极大,只一个镜头就能让我记这电影一辈子。另外小黑独入虎穴救出女主击毙德军头目和地下室婚礼两场戏,有些诡异的场景设计和画面打造的视觉效果在你脑中形成意象久久挥之不去,特别是地下室中那个新娘的半空飞行,灵动飘逸,如梦如幻,会是永远的经典镜头。当然还会记住影片后段另一男主马高与女主娜塔莉围绕十字架转圈燃烧的尸体,以及十字架上倒挂的耶稣神像,整个画面充满隐喻,极具张力,震撼无比。影片毕竟是黑色的,荒诞和诙谐掩盖不住的是无奈和悲伤,是深入骨髓的亡国之痛,影片创作者想让你看到的是一个已经不存在了的国家悲伤的历史。南斯拉夫。这个曾经熟悉而又有些陌生的名字,迄今为止只看过一部叫做《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电影,讲述二战时期它的游击队抵抗德军的故事;再有就是中学历史课本上学过在萨拉热窝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大公遇刺,第一次世界大战借此爆发;最近的记忆是年我们的大使馆在它的首都贝尔格莱德遭轰炸,不过,那时候它已经叫南联盟了。有一个名字与它永远分不开,他叫铁托,小时候听大人说他是修正主义加独裁,当然不懂是怎么回事,如今却可以通过网络去了解,只要你感兴趣,能发现的永远比想要的多。这部电影就激发了我的兴趣,用了几乎一晚上的时间我知道了:铁托几乎就等于南斯拉夫,他领导了这个国家战胜了德国法西斯,电影中那个瓦尔特就是他的别称;建国后他逢源于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成功维护了国家的独立自主;他与埃及和印度的领导人一起倡导了不结盟运动,为发展中国家的联合自强开创了道路;他的经济政策也很成功,社会主义的南斯拉夫是东欧发展最快和最富裕的国家,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36%的南斯拉夫家庭拥有私家车,一半以上拥有电视或冰箱。然而分裂与对立却成为了强人政治的后遗症,铁托身后再也没有一人能够维持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平衡与团结,后续的故事我们大概也知道了,经过十几年的动荡和内战,付出了几十万人民生命的残酷代价之后,南斯拉夫消失了,甚至南联盟也消失了,原来大一统的那块土地变成了大小不一的七个国家。强人自有强人的荣光,我们从电影回顾铁托同志的葬礼上看到了时任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英国的菲利普亲王和首相撒切尔夫人、美国副总统蒙代尔、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还有朝鲜的金日成、伊拉克的萨达姆和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当然还有我们当时的国家领袖华国锋,这些曾经在世界政治舞台叱咤风云的人物属于个国家的个代表团,涵盖了三位国家元首、四位国王、八位国家副主席、二十二位总理、四十七位外交部长。也许只有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才能体会曾经发生过的一切。这部年的《地下》,创作者艾米尔·库斯杜力卡是土生土长的塞尔维亚人,影片是他对他的国曾经发生着的、当时行进着的记录,甚至也是对未来的预言。他是一位好的电影人,他成功地引领你进入到他的世界,愿意去知晓,愿意去了解。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fz/9411.html
上一篇文章: 封镜大师贝拉middot塔尔导演生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