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发展 >> 正文 >> 正文

今夏消暑良品,享用完透心凉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21/11/26

SUMMER

#透心凉#就是现在

夏天是快乐的

因为有晴朗耀眼的天气

和各种新鲜诱人的瓜果蔬菜

夏天也是难熬的

因为没有空调电扇就分分钟原地去世

我们为了消暑

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

比如打坐

去相对凉快的地方避暑

食用一些绿豆汤

苦瓜汤之类的清热食材

而这个夏天

我时常感到透心凉

就因为读了这四本书

《焚曲》

豆瓣评分:7.0

个人评分:7.3

透心凉指数:打开了电风扇

除了结尾

前面读起来真·畅快淋漓

这本书是由被史蒂芬·金所崇拜的苔丝·格里森所著。当时购买这本书也是因为腰封上的两句话:美国亚马逊读者看完以后都想烧掉的小说;“悬疑女王”的成就至高力作。当时我的嘴巴不由自由地撇了一撇,“悬疑女王”难道不是阿加莎嘛!这女的算哪根葱?不过,在看完这本书以后,虽然阿加莎在我心中的地位丝毫未有动摇,但是腰封上对于苔丝·格里森的夸赞我还是认同了。

本书采用了双线结构进行书写。一条线是现在的女主人公朱莉亚在古董店购买了一本琴谱后所遭遇的离奇事件,另一条线是二战时期的一对情侣之间所发生的爱恨情仇。两条线一开始并未有所交叉,感觉就像是在叙述两个不同时期的毫不相关的故事。随着朱莉亚一步步地调查深入,两个故事渐渐有了交集,直至最终汇聚到一起。由此也揭开了发生在80多年前的悲剧。

相较于朱莉亚的故事,我更喜欢的是那对情侣——洛伦佐与劳伦——的故事。他们可谓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他们本该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却因为战争而从此天各一方。洛伦佐的故事有点像《钢琴家》。他因为自己的音乐才华获得了暂时的性命无虞。只不过,《钢琴家》的主人公席皮尔曼最终靠着坚强的意志力与他人的帮助重获自由,过上了安定的生活。而洛伦佐没能等来战争的结束,他也没有遇到懂得欣赏他音乐才华的德国军官,他的小提琴只是一种掩盖死亡惨叫的工具,毫无欣赏的价值。他重写了那首他跟劳伦的“爱的协奏曲”,只不过,这曲子从一开始的纯情爱意,演变成了承载黑暗的嘶吼。

当洛伦佐与劳伦的结局展现在我面前,我被震撼,也被刺痛。战争残酷,它带来的不仅是生命的消亡,也有美好的破灭。它让爱情无疾而终,也给未来带来不可磨灭的伤疤。

《消失的十三级台阶》

豆瓣评分:8.7

个人评分:7.9

透心凉指数:吃完了半个冰镇西瓜

虽然有不可忽视的bug

但还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推理小说

我纯粹是被书名和简介所吸引的。“一对老夫妇被杀害,嫌疑人却丧失了在案发前后数小时的记忆,嫌疑人被执行死刑的时间所剩无几,但案件始终疑云重重。唯一的线索就是嫌疑人说自己曾‘走在台阶上’”。

《消失的十三级台阶》让我对日本刑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小说从因为伤害罪被判刑后回归社会的假释人三上纯一与狱官南乡一同为拯救因冤案而被叛死刑的树原亮,接受陌生人委托重新收集证据而开始。树原亮因为这个案子已经在监狱待了7年,期间他不断上诉,却不断被驳回。树原亮消失的记忆也一直没有回来。本以为树原亮就这么稀里糊涂会被判死刑了,没想到后面出现的两位“侦探”,却给他带来了生的希望。

本书的主角之一——三上纯一,身上也充满了谜一样的故事。他入狱三年,是因为无意间杀死了一名无故挑衅他的人。这个被他杀死的人,表面看上去与他无冤无仇,只是因为一句“你瞅啥”导致大打出手。其实,三上纯一与他渊源匪浅。三上纯一在青春期的时候因为与恋爱的女同学瞒着家人学校去外地旅游,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均是后面事件的导火索。所有人都不知道当时那对年轻的情侣经历了什么,只有当事人一直将秘密保守心中。被纯一杀死的人看似只是个无辜的混混,实则是纯一痛恨一生的人。

纯一在与南乡一起调查案件的过程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也引发了他们对于日本刑法制度、人性的深入思考。阅读本书,可能会颠覆你对死刑的一些固有看法。那些看似无辜善良的人实则可能十恶不赦,而被认定犯下了最不可恕犯人可能背负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仇恨。书中,日本的死刑制度执行起来十分困难,需要经历一轮又一轮的审核签字。执行死刑的官员们也时常陷入两难。南乡执行过两次死刑,这些经历让他以后的生活充满了痛苦不安。他时常会想起当时的情景。毕竟是血肉之躯,亲手杀死一个跟自己毫无关系的人,让他陷入了自己也是个“杀人犯”的自责与噩梦中。调查案件的过程中,他也在寻找答案,寻找救赎。

我以前对死刑从来没有过多的思考。只觉得“杀人偿命”,可当我阅读这本书后,却开始从其他角度去看待死刑制度和执行死刑的过程。相信你看了以后也会有新的想法。

《绝叫》

豆瓣评分:8.7

个人评分:8.5

透心凉指数:打开了空调

一直觉得本格推理更精彩

但这本社会派推理竟也不错

我小时候不是很喜欢看社会派推理小说。单纯觉得推理就推理,不要搞些背后的意义、不要最后来段煽情。不然这跟一些动不动就上升旨意,痛哭流涕的春晚小品有什么区别?后来年岁渐长,步入社会,见识了“不善”、了解了人性,我对社会派小说有了改观。原来社会派推理小说很能引起共鸣,也能让人深思。

本书采用的叙述方式也很特别,双声部、双线并行。女警察调查铃木阳子死亡事件、铃木阳子用第二人称描写自己的“一生”。对于女警的调查过程,除了能推动案情进展的部分,其余我没有很大的兴趣。反而是铃木阳子第二人称的叙述部分,我看得很入迷。一开始我以为这是案件结束后,警察们找到的铃木阳子的日记中的内容,直到最后才发现为什么她一直用第二人称,因为此时的铃木阳子不再是铃木阳子。

铃木阳子40年的生活,基本上过得都不太顺心。特别是在她27岁,开始第一段婚姻并来到梦寐以求的东京后,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7岁之前的阳子不快乐,更多的是来自原生家庭的痛。但那时候的阳子,好歹能跟家人在一起、能有一份工作、有几个朋友。可在弟弟自杀、父亲破产失踪、母亲抛下她独自去往舅舅家生活后,阳子无家可归了。后来她与年少时暗恋的学长重逢,两人互诉衷肠,火速结婚。本以为展开了美好甜蜜的新生活,哪曾想等待她的是万丈深渊。

阳子的“死亡”与原生家庭脱不了干系。阳子缺少爱,所以她很快就会爱上一个对她稍微好点的男人。正因此她总是遇到“渣男”。第一段婚姻只维持了两年,丈夫爱上了自己的同事小妹。第二段恋情被帅气的主管pua,再后面,阳子沦落风尘,却爱上了一个“牛郎”。她用卖身的钱养活牛郎,还要忍受他的家暴。

除了原生家庭的影响,日本社会中的弊端和黑暗面也加速了阳子的“死亡”。泡沫经济、消费主义、家暴、校园霸凌、高利贷、各行各业的乱象等等,无一不在催促着阳子奔赴地狱。

不过,书的结局是我意想不到的。因为在“杀人偿命”、“邪不胜正”的思想熏陶下,我总觉得无论你的出发点是什么,你伤害了他人,就无法逃脱法律制裁。但作者却并没有顺着这样的思路写下去。

《巨人的陨落》

豆瓣评分:8.9

个人评分:8.9

透心凉指数:进入了南极

平均三个通宵读完的巨作?

可笑,我只用了两个通宵!

这本书大概是5年前买的,放在书橱的角落积灰。一直没敢拿出来看,是因为它有厚厚三本。每次看这种分为“上中下”的“巨作”,我都要做很长时间的心理建设。最近无意刷到这套书的推荐,我才想起自己买过这套书。就下定决心要在年到来之前把它看完。这套书号的推荐语写得是“全球读者平均三个通宵读完”,我再一次白了白眼。现在的书商胆子也真大,说这么夸张的话不怕被打吗?三个通宵?你咋不说一个通宵呢?可两天后,我“真香”了。

这套书就是有这种魔力。一旦你翻开、一旦你开始看第一个字,你的眼睛和你的心就被牢牢攫住了。作者的写作功力真的可以用炉火纯青来形容。全套书没有一句废话或者无用的情节,每一个字、每一段对话都为后面发展作铺垫。每一个人物也都有血有肉,性格鲜明。

外国小说总的人名一直以来都是我所厌恶的,因为作者写得时候,往往一会用姓氏,一会用名字,一会还要用教名或者绰号,翻译后的长长的名字,既没有实际意义,读起来又十分拗口口,难以让人记住。但《巨人的陨落》在描写人物第一次出场后,你往往在他第二次出场后快速与他的名字对上号。他总是能把人物肖像描写地十分具有个性,让人读完就很难忘记。

这就是作者的实力。

《巨人的陨落》是描写一战的。我对于一战的了解更多地局限在国家之间的战事中,比如它的导火索是斐迪南大公被刺杀,比如萨拉热窝事件,比如一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这些内容是学生年代的考试内容,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意义是什么。它呈现给我的只是冷冰冰的文字叙述。我对它的了解也仅限于课本中的像是流水账般的描写。

可《巨人的陨落》,却从一战开始前几年入手,描写了英法俄美等国家的几个青年,他们有得位高权重,有的人微言轻,有的顽固不化,有的积极进取。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代表了一个国家、一股势力、一种思想。他们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或者以自己为代表的阶级所努力,可又在战争的浪潮中无能为力或者身不由己。他们看似毫无交集,其实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战争将他们搅合在了一起。并且随着战争推进,他们的身份地位也开始逐渐转变。看完这本书,既能认识一战,也能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20世纪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fz/93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