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语文学科考试说明一、命题依据与原则
(一)命题依据
以《版语文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统编语文教材为命题依据,立足于全市语文教学实际。
(二)命题原则
1.突出立德树人,重视发挥考试的育人功能。在考试内容中适当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真实全面地反映全市初中毕业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目标方面达到的水平。
3.体现学科特点,重视学科素养和思维方法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九年义务教育学习的积累,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4.正确处理教材教学内容与课外语言材料的关系。选取课内外语言材料为命题材料,以考查学生“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的语文能力发展状况。
5.彰显开放的命题理念,意在促进开放创新的语文教学。首先表现为选材的开放。即取材以课外为主,打破语文教学只学几篇课文,死记硬背现成概念、解释、结论的僵化格局,打通语文学习由课内到课外、由语文到生活、由生活到语文的渠道,立足母语学习的有利环境,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考查学生的语文实践运用能力。其次表现为设题的开放。试卷中无标准答案但答题有标准的题目占相当的比重,鼓励有创意的阅读和表达:在命题中通过铺垫与激发,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展示搭建平台,促发学生在阅读中形成个性化的见解,在写作中产生个性化的表达,让考试变成一个创造的过程。
二、考试内容和要求
(一)书写
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笔画顺序正确;不写错别字,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
(二)积累与运用
1.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古诗词和文言文(背诵篇目中)名句的记诵、理解、应用能力。
(三)阅读
阅读理解注重考查学生筛选、捕捉相关信息的能力,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领悟能力;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作转化、生成;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的独到感受和体验。
现代文阅读注重在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性文章的阅读中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和基本技能的理解运用。阅读材料选取与学生的阅读水平相适应,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体现价值导向、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的课内外篇目。现代文阅读含名著阅读考查,名著阅读考查统编教材中推荐的必读书目12部。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语句的记诵、积累,在运用中考查常用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与课文相类似或相关联且考点在课内出现过的浅易的课内外语段。
能读懂古诗词内容并体会其蕴含的情感,了解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阅读材料选取与课本相类似或相关联且考点在课内出现过的浅易的课内外古诗词。
(四)写作
能规范熟练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根据写作要求,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做到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句通顺,力求生动;能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顺序,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写作命题强化文体意识,主要考查学生写作记叙文、简单议论性文章的能力。写作命题力求富有新意,符合学生的思想水平和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实感受和理解,远离假话、空话、套话;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表达力求有新意。
写作量调整为小作文(小作文的考查范围为统编教材随文写作训练的相关点,10分)和大作文(40分)两篇。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重在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综合运用能力。
(六)具体内容与考试要求细目表
三、考试形式与结构
(一)考试形式、分值、时间
闭卷,笔试。本科试卷总分分,考试用时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题型
语文基础及综合运用(20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2分),现代文阅读(28分),写作(小作文10分、大作文40分)。
02
蒙古语文乙考试说明03
蒙古语文考试说明04
数学学科考试说明一、命题依据与原则
(一)命题依据
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依据,参照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教育部审定~)七~九年级教材和本考试说明中的要求,结合我市初中数学教学实际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
1.依据《课程标准》,体现数学课程的性质。
数学考试要体现数学课程的性质: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突出对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评价,考查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设计试题时,要
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年版)》中的“课程内容”部分,确定年初中历史毕业与升学考试的总体范围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具体考查内容如下:
板块一:中国古代史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知道都江堰工程。
●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知道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知道张骞出使西域。
●知道“丝绸之路”,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了解科举取士制度。
●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知道元朝的统一。
●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板块二:中国近代史
●知道虎门销烟;通过《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知道门户开放政策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
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创建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知道二次革命、护国战争。
●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知道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等,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知道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知道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知道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知道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
●知道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认识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知道鲁迅、茅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艺术家的成就。
板块三:中国现代史
●知道开国大典,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认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性;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了解“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知道中国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
●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对外开放等内容,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的重大影响。
●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了解“两弹一星”、杂交水稻、青蒿素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认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了解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了解建国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
●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到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
●知道“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板块四:世界古代史
●知道《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了解佛教的创立。
●知道希腊城邦和雅典民主,初步了解亚历山大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知道基督教的传播。
●了解西欧庄园生活,知道庄园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
板块五:世界近代史
●知道《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等,初步理解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
●知道“三角贸易”,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通过年革命和其后的“光荣革命”,初步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历史意义。
●通过华盛顿、《独立宣言》和年宪法,理解美国革命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活动,初步理解法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
●了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知道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实,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
●知道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知道《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政策,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知道牛顿、达尔文、贝多芬等人的成就。
板块六:世界现代史
●知道“三国同盟”“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知道战胜国建立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
●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知道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知道经济大危机,了解罗斯福“新政”,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影响。
●了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纳粹德国对外扩张;知道德国、日本、意大利侵略集团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
●知道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北约”“华约”,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知道欧洲联合的趋势和日本经济的发展;知道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知道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知道万隆会议。
●初步理解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作用。
●知道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发展趋势及重要表现;初步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了解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二)要求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年版)》描述了初中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规定了初中生历史素养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试题要根据上述目标和要求去组织素材、搭建框架,切实有效的把历史知识与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起来,初步体现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试题从认知维度上表现为了解、理解、应用三个层级:
1.了解:对历史时间、空间、事物的再认再现能力。此能力通常称为“识记”能力,是一种基础能力。《历史课程标准(年版)》课程基本理念里明确指出:初中历史教学要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历史课程标准(年版)》的课程内容里规定的“了解、简述、知道、说出、讲述、列举”等要求大致属于这一范围。
2.理解:能够获取和解读信息,对所学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历史课程标准(年版)》的内容标准里所规定的“以……说明……、理解”等要求大致属于这一范围。
3.运用:能调动和运用已有的知识,在新的情境下对历史内容进行解释。
初中阶段我们强调“初步”两个字。《历史课程标准(年版)》的内容标准里规定的“认识、探讨”等要求大致属于这一范围。
三、考试形式与结构
(一)考试形式、分值、时间
闭卷,笔试,总分60分;本科目与道德与法治合考,考试用时共计分钟。
(二)试卷的结构与题型
中国古代史约占16%,中国近现代史约占44%,世界古代史约占6%,世界近现代史约占34%。其中单项选择题25道,每题1分,共25分;材料题共三题,其中第一、二道材料题各12分,第三道材料题11分,共35分。
(三)试题的质量指标
确保考试具有合理的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编制的试卷要结构合理、题量适中、题意明确、语言准确、难易适当、目标有效,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历史学业水平,体现科学性和目标性原则。
四、题型示例
11
地理学科考试说明一、命题依据和原则
(一)命题依据
依据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年版),结合全市初中地理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编制。命题要体现地理学科的基本理念和“三维目标”的要求,以实现达标性和选拔性。
(二)命题原则
1.基础性原则
命题要立足“双基”,注重考查主干知识,突出重点。同时面向全体学生,难易适当,不出偏题、怪题。
2.学科性原则
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学习方法的考核,考查初步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整体、综合、空间分析等地理思维方式,体现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
3.生活性原则
命题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解决现实问题,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
4.导向性原则
强调能力立意。引导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推动学校深入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
5.科学性原则
命题科学、严谨、规范,命制的试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另外,命题以背景材料、数据图表等为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思考,获取相关信息,解决具体问题,突出“过程与方法”的培养目标,尽量减少靠死记硬背得分的试题。
二、考试的内容和要求
(一)考试内容
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鄂尔多斯市乡土地理”四部分。
(二)考试要求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具体的“三维目标”要求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2)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4)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
(2)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3)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
(2)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理解国际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4)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防范自然灾害、保护环境与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上述“三维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要求掌握的水平是不尽相同的。现将各学习目标的层次要求归纳如下:
学习目标的说明(下列动词都是指“标准”中的行为动词)
(三)课程内容与考试要求细目表
1.地球与地图
2.世界地理
3.中国地理
三、考试形式与结构
(一)考试时间、分值、形式
考试形式是闭卷笔试,总分50分。本科目与生物合卷,考试时间共计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题型
试题包括单项选择题20个(20分)和综合题(包括简单图表统计与制作、材料分析、读图填图、简答题等)4或5个(30分)。其中七年级内容约占30%,八年级内容约占70%。
四、题型示例
12
汉语学科考试说明一、命题依据和原则
根据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考试评价改革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有关精神和教育部于年颁布的《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下称《课标》)对初中阶段汉语教与学的基本要求,考查学生的汉语基本素养,体现汉语的基础性和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课程的性质,即工具性兼顾人文性的特点。
以教育部颁布的《课标》为命题依据;以初中阶段教材《汉语》七、八、九年级课本内容的基础知识点为命题参考;命题将秉承典型、公平的原则,考查学生的汉语基础知识、阅读理解、汉语运用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汉语基本素养,体现全市汉语学科的教学改革方向,真实反映全市初中毕业生在汉语学科学习目标方面达到的水平,为高中阶段学校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提供可信赖依据。
二、能力要求
根据蒙古语授课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特点,全面考查学生的汉语基本素养为宗旨,注重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确处理教材教学内容与课外语言材料的关系,考查学生“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的汉语实践运用能力。试卷开放题的设置,鼓励有创意的阅读和表达,促发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见解。
三、考试内容
(一)积累运用
1.要求考生有较强的识字能力,考查具体语言环境中要求掌握范围内的字词的语音。
2.具体语境中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
3.了解和运用汉语句式。
4.注重语言的积累,考查学生对浅易古诗文的记诵。其内容均出教材《汉语》七、八、九年级的内容。
5.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二)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部分,主要是考生通过对文本阅读,理解和感受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并对其评价。文本材料选自各种报刊、杂志、书籍,内容紧扣学生生活实际、传递正能量、传承民族文化的与学生的阅读水平相适宜的引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文章。根据《课标》对阅读能力的要求,考查内容有:
1.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
2.获取文本的主要信息和细节。
3.把握和概括文本的主旨。
4.领会关键词句在文本的意义作用。
5.体会作者的态度、情感、语气、倾向等。
6.阅读文本有自己的心得体会,鼓励考生有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
(三)口语交际
“巩固”和“提高”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即围绕话题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意见,又能察言观色,根据对方的反应及时调整内容与方式的应对能力。创设情境展开讨论或对话,要求“认识和掌握的字词能在口语交际中比较正确地运用”。
(四)习作
习作贴近考生生活实际和符合学生思维水平,有利于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满分分,考试时间为分钟。
(二)试卷结构及分值
1.积累运用,15分左右
2.阅读理解,55分左右
3.口语交际,10分左右
4.写作,40分左右
(三)试卷难度
较易、适中、较难试题的比例为7:2:1。
来源:市教研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fz/8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