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发展 >> 正文 >> 正文

据最新版部编教材编写九年级下册历史基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20/2/27

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一)拉丁美洲: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这一地区从16世纪初开始成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

(二)根本原因: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除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以外,其余地区基本上处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下)

(三)推动因素: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四)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

(五)性质:民族解放运动。

(六)范围:起义烽火燃遍了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的广大地区。

(七)南美的“解放者”:圣马丁与玻利瓦尔。玻利瓦尔创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现在的玻利维亚共和国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八)意义:彻底粉碎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奠定今天拉丁美洲的国家格局。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一)根本原因: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进一步加强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1、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导致印度许多手工业者破产;

2、兼并王公领地;

3、取消对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仰。

(二)导火线:“涂油子弹事件”。

(三)时间:年开始。

(四)主力:印度土兵。

(五)领导阶层:印度王公。

(六)特点:全民反英斗争。

(六) 女英雄:章西女王。

(七)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一)演变:基辅罗斯——莫斯科公国——沙皇俄国。

(二)改革背景: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农奴制盛行,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

(三)改革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四)时间与领导人:18世纪初,彼得一世。

(五)主要内容:

1、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2、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

3、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4、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5、提倡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六)形式:自上而下。性质:封建农奴制改革。

(七)作用:

1、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年-年,俄国打败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在这个过程中,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

2、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七)局限性:拒绝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与政治制度,在他的统治下,农奴制却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

(一)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二)外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度下俄国军事和经济的落后,同时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

(三)时间:年。领导人:亚历山大二世。

(四)根本目的:巩固沙皇专制,维护地主、贵族利益。

(五)主要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六)实质:对农奴的疯狂掠夺。

(七)形式:自上而下。性质:资产阶级改革。

(八)进步性: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局限性: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第3课美国内战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一)独立后的美国经济发展与领土扩张。

(二)内战的根本原因: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严重阻碍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表现:北方为发展本国工业,要求提高关税,抵制外国商品的输入;南方为了扩大棉花等原料出口,换取英国廉价的工业品,反对提高关税。同时,对美国西部新增加的土地,北方主张禁止奴隶制度,建立自由州,发展资本主义;南方则力图扩展奴隶制度,建立新的蓄奴州。矛盾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三)林肯对奴隶制的态度:林肯同情黑人奴隶,痛恨奴隶制度,他主张用和平的方法,逐步限制奴隶制,最终达到废除奴隶制的目的。林肯在内战中的首要目标是维护联邦统一。

(四)内战的导火线: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二、主要经过(—年)

(一)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南北战争”。

(二)战争初期,由于南方蓄谋已久,早有军事准备致使北方在军事上屡屡失利。

(三)扭转战局

1、措施:通过了《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从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参加北方军队。

2、作用:这两个法令深得人心,调动了农民尤其是黑人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四)年,联邦军队围攻“南部同盟”的“首都”里士满。不久,南方军队投降。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告终,避免了美国分裂。

三、林肯:年,林肯被拥护奴隶制度的狂热分子刺杀。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杰出贡献,得到了美国人民衷心的爱戴与景仰,成为美国历史上的 总统。

四、性质:南北战争实质上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五、作用: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 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一、原因:

(一)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闭关锁国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美国入侵,日本面临沦为西方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二、前提条件:年,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

三、时间:年。领导人:明治天皇。

四、主要内容:

(一)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二)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三)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口号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四)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五、改革的形式:自上而下。改革性质:资产阶级改革。

六、改革的评价

(一)进步性: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二)局限性: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七、改革的启示:坚持改革开放;善于学习外国的先进文明;重视科技、教育。等等。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技文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背景:

(一)政治前提: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

(二)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市场不断扩大,蒸汽动力不能满足需求。

(三)科学基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运用于工业生产。

二、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源地:德国、美国。主要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核心发明、新动力:电力与内燃机。

三、主要成就:

(一)电的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应用技术领域最显著的成就

1、主要发明:

(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理论基础)。后来,人们根据这一现象发明了早期的电动机和发电机。

(2)19世纪70年代经过不断完善的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

(3)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 、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他在纽约建成了世界上 个火力发电站和输电网。

(4)在各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发电机、电动机、电焊、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等纷纷问世。

2、影响: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二)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应用技术领域另一重大成就

1、内燃机的发明: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煤气内燃机。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成汽油内燃机。几年后,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

2、内燃机的应用——为新式交通工具解决了动力问题

(1)汽车: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次制造出一辆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年,美国企业家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汽车价格大幅下降。

(2)以内燃机为动力的交通运输工具,如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的出现,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第二次工业革命应用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1、19世纪60——80年代,人们已经能够使用新方法生产碱、 、人造染料等产品,而且产品成本更低、性能更好。

2、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过多年的实验,发明了现代炸药。后来他又研制成无烟炸药。诺贝尔的发明在军事、工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3、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

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五、新兴工业部门:电力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制造,等等。

六、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一)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二)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三)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增长:

(1)原因: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表现:人口数量增长;结构发生变化:工商业从业人数增多;妇女走出家庭。

2、大众教育:

(1)原因: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2)时间:19世纪中期以后

(3)代表: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4)过程:①年,法国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②年开始,英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③年,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5)作用: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二、城市化

1、原因:工业革命推动工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2、代表:英国是最早的城市化国家,原因在于最早发生工业革命。

4、作用: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卫生条件开始得到改善。城市供排水设施建设起来,街头照明日益完善,还出现了马拉的轨道公共客车和有轨电车等城市公共交通工具。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三、社会问题

1、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强烈。

2、环境污染严重。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牛顿:

(1)国籍:英国。

(2)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3)所涉领域: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都有杰出贡献。

(4)主要贡献: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他的三大成就。年,牛顿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的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5)牛顿力学为欧洲启蒙思想和 次工业革命奠定了科学基础。

2、达尔文:

(1)国籍:英国。

(2)主要领域:生物学。

(3)贡献:年出版《物种起源》,书中他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认为:物种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生物的发展和进化不是由神的意志或生物本身的欲望决定的,而是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也是进化来的,不是上帝创造的。

(4)意义:《物种起源》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进化论思想传到中国,为中国的维新变法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二、文学巨匠

1、巴尔扎克

(1)国籍:法国。

(2)所处时代:19世纪,法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

(3)特色: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4)代表作:系列小说《 喜剧》。其中,经典之作如《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

2、列夫·托尔斯泰

(1)国籍:俄国。

(2)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3)“俄国革命的镜子”。因为:他的作品一方面深刻揭露了俄国专制主义和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另一方面又否定暴力革命,宣扬道德上的博爱。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俄国农民既想反抗又找不到出路的状态。

三、音乐美术大师

1、贝多芬:

(1)国籍:德国。

(2)领域:作曲。

(3)代表作: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

(4)作品特色与思想内容:反映重大社会题材,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追求自由、平等和博爱。

2、梵高

(1)国籍:荷兰。

(2)领域:绘画。

(3)代表作:《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等。

第三单元 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 次世界大战

一、起因

(一)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它们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瓜分世界。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

2、德国工业后来居上。在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只能向英、法等老牌的殖民国家“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德、英之间矛盾尤为激烈。

(二)加速原因: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

(三)根本目的: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四)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二、双方:三国同盟(德国为核心)与三国协约(英国为核心)(都是侵略性的军事集团)。

三、经过

(一)爆发:年6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德国支持奥匈帝国,俄、英、法等国也很快参战。意大利为自身利益,转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二)战场:战争主要在欧洲,欧洲战场有西线、东线、南线三条战线。后来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等地。坦克、潜艇等新式武器用于战争,加剧了战争的惨烈性。

(三)凡尔登战役:年;法德之间;位于法国的凡尔登;阵地战;异常惨烈,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德军遭遇失败。

(四)年,美国参战,大大增强协约国力量。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一战”。

(五)结束: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四、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五、影响:

(一)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二)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六、启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的背景

(一)俄国落后于同时期的西欧、北美的主要资本主义。

(二) 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三)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临时政府:未满足人民对土地、面包、和平的需求;未推出 次世界大战,并且惨遭失败二月革命后出现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十月革命的领导阶级、领导政党与主要领导人:无产阶级、布尔什维克、列宁。

三、时间:年11月(俄历10月)。地点:首都彼得格勒。

四、革命形式:武装起义。革命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五、结果:革命取得胜利。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府。

六、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一)政治: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政权机关。

(二)经济:大工业、铁路、银行收归国有,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和寺院土地,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三)军事:废除旧常备军,组建红军。

(四)外交: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 次世界大战;颁布《和平法令》。

七、为包围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八、十月革命的意义:

(一)人类历史上 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 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二)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巴黎和会

(一)背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 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使得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二)时间:年1月—6月。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参会国:战胜国代表,但将苏维埃俄国与战败国排除在外。会议操纵者: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

(三)会议的中心议题:讨论对战败国主要是德国的处置问题。

二、《凡尔赛条约》的主要内容

(一)领土: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归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承认奥地利、波兰独立。

(二)经济:德国还向协约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三)军事: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空军,限制德国陆军人数。

(四)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最能说明巴黎和会的性质是瓜分世界领土和称霸世界)。

三、巴黎和会的实质:战胜国列强的分赃会议。

四、巴黎和会决定成立国际联盟。

五、巴黎和会的作用:对德国的和约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的条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二、《九国公约》

(一)背景:为调整英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由美国倡议召开。

(二)时间:年。9国代表,美国主导。协调的主要矛盾:美、日矛盾。

(三)主要内容: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和维护各国在华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拒绝中国提出的取消法外治权、关税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义要求。

(四)实质: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受益国:美国。

(五)作用: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

三、作用: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重新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基础上,确立“一战”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一)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只有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二)实施:年。领导人:列宁。

(三)主要内容: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允许出租土地,农民民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可以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取消自由贸易,全部工业国有化。)

(四)作用: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年苏联成立)

(一)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二)方式: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三)成就: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由落后农业国变为强大工业国。

二、农业集体化

(一)背景:到年苏联发生严重粮食危机。

(二)目的:解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需要。

(三)主要措施:消灭富农;建设集体农庄;组建拖拉机站。

(四)评价:采用行政手段,违背农民自愿原则,农民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四、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一)形成标志: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苏联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二)特征: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三)影响: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也曾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由于不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忽视民主法制建设,随着时间推移,其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一)背景:“一战”期间,英国从印度征召了很多人力、物资,印度人民深受其苦,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

(二)领导人:甘地。

(三)运动过程与斗争方式

1、年,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内容包括: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

2、年开始,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次运动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所以又被称为“文明不服从运动”。主要内容包括: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

(四)影响: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甘地为防止革命爆发,控制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三、埃及华夫脱运动

(一)背景:“一战”时,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实际上是英国的殖民地。战争时期,埃及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壮大。战争结束后,英国继续维持在埃及的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

(二)华夫脱党:年,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政府突出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这些人后来发展成为华夫脱党。华夫脱党的政治主张得到埃及人民的广泛支持。年,英国殖民政府逮捕扎格鲁尔等人,引发部分地区武装起义。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三)影响: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一)背景:年,墨西哥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年政府颁布了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宪法并未得到有效执行,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二)卡德纳斯改革:年,卡德纳斯当选墨西哥总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改革内容:(1)打击寡头实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2)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3)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于发展。(4)发展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2、改革影响:卡德纳斯的改革体现了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罗斯福新政

一、经济大危机(——年)

(一)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不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

(二)直接原因:广大劳动人民的日益贫困,导致购买力不足,供大于求;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三)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四)影响:.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危机,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各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生活状况恶化;企业破产,银行倒闭,生产破坏严重;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各国社会动荡,法西斯主义抬头。

二、罗斯福新政

(一)背景:应付日益严重的经济大危机。

(二)方法和特点: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

(三)直接目的:摆脱经济危机。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四)主要措施

1、整顿金融体系,恢复银行信用。

2、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中心措施)。

3、通过《农业调整法》,调整生产和销售,限制产量,保护农产品价格。

4、兴建大量公共设施,以工代赈。

5、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五)性质:资产阶级改革。

(六)意义:

1、积极:美国经济开始缓慢的复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控制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局限:未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1、背景:“一战”后初期,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几乎瘫痪。

2、建立者:墨索里尼。

3、法西斯政权的特点:对内独裁统治,对外领土扩张。

(二)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1、经济大危机——对外扩张找出路。

2、入侵并吞并埃塞俄比亚。

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背景: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广大中下层民众生活困苦;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煽动民族复仇情绪,从而赢得了广泛支持。(德国纳粹党是以通过表面合法的议会选举方式上台的。)

(二)建立: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标志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也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三)措施: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焚烧进步书籍,加强思想控制;掀起反犹狂潮;扩军备战,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背景:日本觊觎中国由来已久;日本受到经济大危机重创。

(二)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核心。

(三)形成:

1、年“九一八事变”。

2、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

3、日本《国基准则》——在确保东亚大陆地位的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

4、年“七七事变”爆发标志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一)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彻底、不公正。

(三)直接原因:面对经济大危机,德国、意大利、日本等法西斯国家扩军备战。

(四)加速因素:英、法等国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行为,加速二战爆发。

二、交战双方:轴心国集团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三、主要战场:欧洲西线战场、北非战场、欧洲东线战场、亚洲战场、太平洋战场等等。

四、战争进程:

(一)全面爆发: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二)扩大: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巴巴罗萨计划)。随后的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三)进一步扩大: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规模)(真正的世界规模)。

(四)联合:年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五)转折点: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德战场)。

(六)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诺曼底登陆(年6月美英联军)。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七)雅尔塔会议

1、目的:协调盟军行动,取得 胜利;解决战后问题。

2、时间:年2月,苏(斯大林)、美(罗斯福)、英(丘吉尔)。

3、内容:①彻底打败德国,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②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③苏联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八)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加快日本投降的因素:年8月美投放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九)法西斯投降:意大利——年;德国——年5月8日,欧洲战争结束;日本——宣布.8.15日,签署投降书.9.2。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其胜利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使的影响。

六、启示:反对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合作,协调解决人类共同的问题和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6课冷战

一、冷战的含义:指二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二、冷战的背景:

(一)美、苏由“二战”时的盟友变为冷战的对手。

(二)“二战”后,美国成为最强军事、经济势力国家,称霸世界的欲望强烈。并认为自身制度、观念 越。苏联边界向西推移,并在东欧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美国认为苏联是其潜在的防御对象。

(三)“二战”刚结束,人民珍爱和平。

三、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差异。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根本目的:称霸世界。重点:欧洲。

四、冷战的主要表现

(一)政治上: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杜鲁门认为,世界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号召资本主义世界积极抵抗社会主义阵营)

(三)经济上: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三)军事上:年美英法等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年苏联和东欧7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

四、德国分裂是冷战的产物

(一)分区占领:“二战”后,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

(二)柏林危机:美、英、法三国计划合并敌占区,并发行货币,筹建政权——苏联反制, 协议解决。

(三)德国分裂:年,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在苏联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影响:美、苏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五、美、苏冷战的影响:导致世界局势紧张。但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世界也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欧洲的联合

(一)战后恢复与发展

1、原因:凭借原有工业基础;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采用 的科学技术成果;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2、表现:20世纪50年代恢复到战前水平。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二)走向联合

1、目的:振兴西欧经济,以提高国际地位。

2、历程:

(1)50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

(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而基础之上成立了欧洲联盟。

3、作用: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大大加快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也有利于西欧的和平与稳定。

二、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一)美国的发展

1、“二战”后,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 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刺激了经济的繁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3、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日本的崛起

1、原因:

(1)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颁布了“和平宪法”。冷战开始后,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积极扶持日本。

(2) 爆发后,日本获得了大量军需订单。

(3)日本政府利用当时有利的外部环境,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促进

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2、成就: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国际地位也得到提升。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膨胀,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专科好
北京白癜风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fz/4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