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军迷个人最早看到的德械MP-40冲锋枪,是在早期南斯拉夫拍摄的《桥》、《苏捷斯卡战役》、《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战争题材的影片中。
片中的德军、游击队员,很少打开MP-40冲锋枪的枪托,实施抵肩射击,基本上都是枪托折叠状态时射击,本人惊讶于女人同样双手持MP-40冲锋枪射击,一副轻松自如的模样,似乎此枪并没有什么大的后坐力,当然,那个时候根本上就没有枪械后坐力的概念。
至于影视作品中,德军使用MP-40冲锋枪时,很少打开枪托抵肩射击,原因应该和冲锋枪发射手枪弹,枪械在射击时,后坐力没有步枪等枪械大有关,也即MP-40冲锋枪射击时,对于枪手来说,后坐力极易掌控。
MP-40冲锋枪,口径9毫米,采用一只32发直弹匣供弹,发射9×19毫米帕拉贝鲁姆手枪弹,仅从枪口初速每秒米,表尺射程米等技术参数来判断,此枪的后坐力不会很大,否则,有枪托但射手却经常双手持枪射击,不采用打开枪托抵肩射击的模式。
另外一个解释就是,采用U型缺口式照门,一把不能单发只能连续射击的冲锋枪,MP-40无需精确瞄准,端在手中朝着目标方向,就可突突突地射击。
再则,在堑壕、城巷、室内等战斗中,采用常规的枪托打开抵肩射击,可能就会暴露自己,因此牺牲射击精度,采取两手持枪射击,就成为了可能,MP-40冲锋枪的自动射击可弥补射击精度的不足。
打过枪的读者都知道,抵肩射击的状态下,大都属于精确瞄准射击;冲锋枪端在手中时,不必瞄得很准,枪口指向目标,就可以射击,属于出枪非常快的动作,冲锋枪本身就是靠火力猛取胜,二战时的冲锋枪,很少能打单发的,基本上都是连发射击的武器。
枪身较长的步枪,一般都是抵肩射击的,不出去抵肩射击,不但枪打不准,强大的后坐力,也不太好控制;冲锋枪就可以拿在手中突突突,包括当时的M-3、司登式等冲锋枪,双手持枪不抵肩射击,都是非常普遍的,因为后坐力小,容易掌控等,都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fz/11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