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已不再变老,我们却马齿徒长:再不会哀叹时光飞逝,再不会痛恨年华易老。每当日薄西山,每当朝阳升起,我们将想起他们:他们再也无法回到欢庆的战友身边,他们再也无法回到熟悉的家中桌旁,他们不再似我们碌碌操劳,他们沉睡在彼岸,中间隔着英格兰海岸的波涛。——《致倒下的士兵们》()
战争,对于一个士兵意味着什么?
其中就有李安导演的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试图剖析士兵内心的真实感受。影片里,从伊拉克的战场前线退伍的主角,因为一段在战场上拯救了班长的视频而被冠以“英雄”的称号。虽然已经回到了远离硝烟的寂静家园,他湛蓝的双眼中却常常流露出不属于这个年纪的颓唐神情。
而我以为这不应该是一个参加过战争的人应该有的表情。
士兵,似乎天生是坚毅和笃定的代名词,千锤百炼后,他们身上不应该有怯懦和悔恨。
一般人无法走进他们真实的生活,因此也无法看到他们那些故作坚强的表面下掩盖了什么样的的挣扎。
战争究竟给这些亲历者的内心留下了什么?
《他们不再变老》这部电影交出了一份尽可能贴近真实的答案。
背景简介:曾经创作了《指环王》三部曲的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导演彼得·杰克逊,在年制作了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讲述的是-年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真实亲历者的故事。全片用当年战地记者所记录下来的宝贵镜头拼接而成,中途加入了一些漫画,并全程以许多当年一战老兵的自述作为旁白。影片中的大部分史料均为首次公开,制作团队应用最顶尖修复、上色及3D技术,将百年前影像进行全彩修复并重新加入声效,为观众呈现身临其境、极度真实的沉浸式战争体验。
这里,只有真实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年-年间。战争先后在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法、俄等国之间展开。前后共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
杰克逊导演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兴趣由来已久。
杰克逊的祖父曾参战,并在战争中幸存下来。如今,导演把这部电影献给了他的祖父。
全片用当年战地记者所记录下来的宝贵镜头拼接而成,中途加入了一些漫画,并全程以许多当年一战老兵的自述作为旁白。
从懵懂无知的少年,到麻木不仁的老兵,最后成为孤独无法言说的透明人。
他们的一生,竟是这样的一生。
从新兵到困在制服里的人
战争的发生,并不是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有个循序渐进的可预测的过程。
在历史亲历者里的眼里,它总是突如其来的。你无法预测。
有时候远方一个看似与自己国家毫无关联的微小事件,也可能卷起波及整片大陆的战火。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例,它的开始就显得莫名其妙。
对于普通英国民众,他们无法想象,为何一个遥远得仿佛毫不相干的暗杀事件会跨越整片欧陆,一直波及到彼岸的大不列颠。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印象,只剩下这张课本上的插图
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短短一个月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
在真正走上战场前,这些来自英国各地的毛头小伙子们对于战争还一无所知。
甚至,在当时铺天盖地的政治口号宣传下,他们甚至对走上战场怀抱一丝期待。
“我甚至担心,在轮到我上战场前,战争已经结束了。”
为了那心中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结,他们告别家人,远离家乡。
因为参军年龄规定需要不低于19周岁,他们不惜谎报年龄,导致最终有一大批不满16周岁的半大小孩也被招进了新兵队伍。
这些菜鸟新兵们,无论是在营地训练,还是身处泥泞的战壕中,都无一例外地对着镜头露出灿烂中夹杂一丝羞涩的笑容。
每每想到这是一部关于战争的纪录片,再面对这些镜头前,在导演的精心修复下,遍地盛放的向日葵一般,鲜活程度未减的笑容,一种分外凝重的心情便聚拢在心头。
入伍后,他们被迫丢下所有的随身行李,每个人被发放了一个简陋的随身包。
里面有一套军装,一件换洗的上衣,牙刷和剃须刀,一对靴子,以及绑腿的长布带。
物资发放的过程是如此匆忙和潦草,以至于他们只能穿着多数不符合码数的靴子,笨手笨脚地把自己装进皱巴巴军装里,就这样匆匆开始了新兵生涯。
新兵训练只是开始。
穿着磨脚的靴子进行日复一日的漫长拉练,每天都带着又肿又痛的双腿入眠,唯一令人宽慰的是,部队伙食还不错,英式炖菜和布丁也常常能让人怀念家里的妈妈菜。
在这整齐划一的体能训练里,他们日渐茁壮,竟从一个个参差不齐的黄毛小子长成了又高又壮的帅小伙。
完成新兵训练后,他们就会被迅速送往前线。
在出发的路途中,亲眼目睹了从前线被送回来的老兵,他们有的身负重伤,有的虽然侥幸活了下来,却已经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带着麻木的神情。
直到这一刻,这些毛头小伙子才猛然意识到,等待着自己的是什么。
而这已经太迟了。他们已经身不由己了。
真正的战争,跟他们的想象没有丝毫相似之处。
这里一片混乱,极度嘈杂,大炮震耳欲聋,而每一刻都让人紧张得喘不过气来。
但越是在这种极度压抑的环境中,人反而对细微的欢喜极端敏感。
威克斯枪连续发射后的温度,能让冷水沸腾,这让这群苦中作乐的小兵们找到了一丝慰藉。
他们将这些沸水倒出来泡茶。
而每次正式开站前,他们总是要讲几个笑话放松一下。
刚开始,他们甚至会畅想战争结束之后,回家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虽然这群年轻人竭尽全力地维持着自己原有生活方式,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提醒自己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他们在战壕里泡茶、聊天,虽然已经脏的不行,却还是一有机会就洗脸剃须。
但他们还是没能抗住战争真正的面貌所带来的震撼。
没有水喝的时候,他们尝试过喝地上的脏水,并因此染上可怕的痢疾。
在糟糕的天气里,战壕里全是泥水,长时间浸泡在脏水里让他们患上了传说中的“战壕腿”。
毒气来袭的时候,没有防毒面具,只好用湿布捂住口鼻,安慰自己几天后总会好起来的。
最可怕的,还是激战的时候,容不得你思考,只能一味地往前冲,而所有人都深知,下一秒自己就可能会倒下。
只因为这里是战场。这里不允许你思考,不允许你迟疑,不允许你感受作为血肉之躯的正常感受。
所有个人的细微情感都被宏大叙事所吞噬,一切悲喜都化为无意义的灰白。
他们被困在军装里。他们更像是符号,而不像是人。
“我们在为什么而战?对方是谁?他们真的如同我们想象那样面目可憎吗?”
撇去他们所被迫带上的政治面具,他们会不会也只是是普普通通的人。
有的老兵在日后回忆时这样描述他们与德国战俘相处的感受:
“那些德国士兵,通常是个很好的人,我想他真的是个理发师或商店老板什么的,和我们一样,被困在军装里。”
战争给这些老兵留下了什么?
除了无法被看见的伤痛,还有社会的漠视带来的二次伤害。
结束兵役,回到家乡,曾经支撑自己熬过艰难岁月的美好梦想,却已经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这些青年人成为了国家所不需要的,游离的个体。
纪录片里,一位老兵缓慢而沉重地自白:
“我们失业了,我们变成了多余的人”
所有的招聘广告上,都白纸黑字写着:我们不招聘退伍老兵。
而原本最亲密的家人,对于他们在遥远战场上所经历的一切毫无想象,就像这些曾经幼稚无知的少年在上战场之前一样。
他们理所当然地对战争后的和平甘之如饴。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事情,渐渐沦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坐席间,就有这些曾经亲历生死的老兵。
“无知的人总是薄情的。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木心《文学回忆录》
或许,世间本来就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
影片的最后,一个老兵回到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家乡杂货铺。
看到当年的同事在柜台边忙碌,便跟他打了个招呼。
对方露出一脸的惊诧:
“嗨,伙计,好久不见。你最近是改成值夜班了吗?”
最不该被遗忘的人
写到这里,我想起十多年前,凤凰卫视曾经播放过的滇缅边境的抗日战争实录系列节目。
正是通过这个节目,我了解到了不一样的抗日战争故事。
还有一个甚少听闻的名词,“中国远征军”。
抗日战争后期,日军企图全面切断第三方对于中国的援助力量。为了保住滇缅路这条最后国际交通运输线,年十月,英国首先开放封锁已久的滇缅路。中英军事民盟就此形成。
年,中国远征军由中英军事民盟组织成立。
关于这只队伍,除了国民党名将杜聿明、孙立人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还有那背后我们数不清的无名面孔。
“中国远征军”规模庞大,而真实战况之狰狞,远远超出了文字所能概括的极限。
作为一个半个多世纪后的观望者,只能竭尽全力铺开这样一幅血泪交加的卷轴。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出动10多万人,伤亡超过半数。英军投入4万人,撤到印度只有1万多人。日军则伤亡约人。日本既封锁了国际援华运输线,又打开了西攻印度的大门,完成了对中国从东三省到云南海岸线及陆地的战略包围。自从日军占领滇西后,滇缅公路被切断,使大量的援华物资无法运进中国。为保证二战亚洲战场上对日作战的军备物资,中美两国决定联合开辟了举世闻名的“驼峰”航线。这条空中运输线,打破了日军对中国的围困,运来了对日作战急需的战略物资,对中国二战抗日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第二次远征军发动的战役包括缅北战役和滇西战役。缅北战役,主要是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和密支那战役。年10月,为执行盟军魁北克会议决定,驻滇西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决定以腾冲为目标对日军发动进攻。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先后发起缅北滇西作战,歼灭日军3万余人。
年1月27日,两军在畹町与云南西进的远征军会师。
同年3月,中国远征军攻克乔梅与英军胜利会师,完成了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缅北反攻作战结束。
(以上内容参考自网络)
中国远征军以数倍甚至十数倍于日军的伤亡,换来了宝贵的胜利。
滇缅战争的过程之惨烈,可见一斑。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对于野人山战役的叙述。
由于当时日军的战斗力之强大超出了原本的预估,英国友军完全无法招架,再加上友军的突然叛变,远道而来在异国作战的中国远征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野人山成为了他们唯一的退路。
野人山位置在中国和缅甸的交界线上,环境之恶劣,远超想象。
这里被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覆盖,树林之茂密,导致在山林中几乎没有阳光。东南亚的湿热多雨天气,导致里面的瘴气特别严重,再加上毒虫无间断地侵扰,还有各种豺狼虎豹之类的野兽,甚至还有野人的袭击,让这群对当地环境一无所知的部队,几乎寸步难行。
远征军本来是我国当时的精锐部队,但仅仅是野人山之战就历经重重磨难,四万人的部队进山,只剩一万多人出来。
中国远征军,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但是,这样一群曾经为国家安危赴汤蹈火的年轻人,一度被遗忘。
他们这段远征军经历,仿佛被人刻意抹去一般,从未有人给予他们曾经“抗日”的名分。
甚至还有这样一出闹剧。
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纪念日,中国驻缅甸大使馆第一次派人前往同古向中国远征军纪念碑敬献花圈时,被当地教育部门阻止。
直至近年,远征军的故事才被讲述,渐渐地,有人开始打听当年的老兵的下落。
他们有人遗留在缅甸境内,有人回国,大多过着贫苦,无人关切的生活。
老兵们已经习惯于保持了大半生的缄默。
还在世的老兵寥寥无几,并已都年近百岁,垂垂老矣,此时迟来的名分对于他们只是一个应有的交代。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当年散落在缅甸境内的远征军残骸,终于得以回归故土。
在对于《他们已不再变老》的影评里,我看到这样一句话:
“战争,终究一文不值。”
这种自省沉痛而无奈,但却不是我想要的答案。
我想,我们不应该辜负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
人类这个物种,最擅长的或许就是遗忘。而在这漫无天际的遗忘中,还好有这样瞬间,会偶然刺痛我们的记忆。
请竭尽全力,保持这种珍贵的刺痛感。
题外话:关于电影背后的庞大工程
彼得·杰克逊:“我想穿越时间的迷雾,让他们来到当代世界,这样他们会再次成为活生生的人,而不只是类似查理·卓别林那样黑白电影中的古董。我们将运用先进的CGI特效,突破百年历史的限制,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一战战场。”
电影画面的修复:
该片的项目开启时,导演和杰贝兹·奥尔森所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观看将近小时的史料,听完大约小时的音频素材。
除此之外,团队还做了很多方面的修复与创新。并且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大多数问题,就是视频素材因年代久远,并且由于多次拷贝,画质变得十分模糊,因此需要大规模修复。
同时视频的帧率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些素材的帧率都不尽相同,每秒有的是10帧,有的是12帧、14帧。
因此,团队必须在没有任何历史文件参考的情况下,了解这些视频的帧率数,并且进行补帧调整,使其以如今常规的24帧/秒的速度呈现出自然的光滑质感。
电影旁白的来源:
正如杰克逊所说,背景声音以第一人称回忆“讲述着一个共同的故事”,是根据名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的口述历史记录中挑选出来的,当时这些人才60多岁。
(以上内容参考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fz/10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