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地理 >> 正文 >> 正文

组图白求恩遗嘱ldquo把摄影机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21/5/19

沙飞(左二)及其家人

沙飞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战地记者,他以相机为武器,记录下了敌后抗战的画面。沙飞是国内首先提出“摄影武器论”的战地记者,并恰当地运用到敌后摄影实践中。

      对艺术抱有浓厚兴趣的左翼青年    

“我要像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这就是沙飞名字的由来。沙飞原名司徒传,年生于广州,广东开平人。14岁从无线电学校毕业毅然从军,成为北伐军电台报务员,度过了五年的军旅生涯。年,成为汕头电台的特级报务员,每月享有大洋的优惠月薪,并在这里结识了与之志趣相投的王辉,两人于年步入婚姻的殿堂。

年,沙飞加入摄影团体黑白影社,摄影自此成了他毕生的事业。年,沙飞在一本外国画报上看到了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的几幅历史照片,他激动地对妻子说,“摄影是可以记录历史的!我要当摄影记者。”年6月,沙飞在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南澳岛拍下了一组照片,揭露日本浪人在南澳岛上的诡秘行踪,并附上照片说明:“这个平静的小岛正受到严重的威胁。”“唯有给予敌人当头一棒,以警醒其侵略亚洲大陆的迷梦!”这组照片被后来的研究人员认定为“中国最早的国防体裁照片”。两年之后,日军攻占南澳岛。同年8月,沙飞辞掉舒适稳定的工作,不顾父母妻子的反对,坚持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去学习。

      受鲁迅影响的文学青年

年第二届全国木刻展览在上海举行,展览期间沙飞每天拿着相机跑会场,在木刻展的最后一天,沙飞偶然发现鲁迅正与青年木刻家亲切交谈,沙飞举起相机将这一历史时刻永远记录下来。后经人介绍,鲁迅关心地问沙飞:“你最近拍了些好照片吗?”并说:“基础打好才能产生好作品啊!”当时鲁迅已是肝癌晚期,这组照片也成为他最后的留影。

鲁迅与青年木刻家在一起沙飞/摄

鲁迅在中华全国木刻第二回流动展览会。左起:鲁迅、林夫、曹白、白危、陈烟桥(.10.8上海八仙桥青年会)沙飞/摄

《鲁迅与青年木刻家在一起》的作品也成了现存鲁迅留影中最为传神、最为经典的作品。后来沙飞在谈到这组照片时曾说,“假如我不是如此认真地拍摄,一定终生遗憾,也有负于历史。”

11天后鲁迅与世长辞。沙飞满怀悲愤,再一次举起相机拍下了鲁迅的遗容和上海民众万人空巷沉痛悼念的悲壮场面,记录了民众对鲁迅先生的衷心敬仰和永恒的纪念。后来他以沙飞的笔名发表了这组照片,沙飞这个名字伴随着鲁迅先生的离世而诞生。正如后来沙飞所说:“这位巨人的伟大精神和音容笑貌,却永远活在我的心中。”年12月,沙飞在广州举办了第一次个人摄影展。第二年6月在桂林举办了第二次个人摄影展。这两次摄影展,在当时的舆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高度重视。

      以相机为武器投身抗日战场

年“七七”事变爆发。8月,沙飞在《广西日报》上发表《摄影与救亡》的文章,他在文中说到“‘唤醒民众’是救亡运动的急务”,并清醒地认识到:“直到现在,文盲依然占全国人口数百分之八十以上。因此单用方块字去宣传国难是绝不易收到良好的效果的。摄影就是今日宣传国难的一种最有力的武器。”“摄影在救亡运动上既是这么重要,摄影作者就应该自觉起来,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重大的任务……以达到唤醒同胞共赴国难的目的。这就是我们摄影界当前所应负的使命。”此后十余年的摄影生涯中,“摄影武器论”始终是他一生秉持的理念。

妇女练投弹沙飞/摄

晋察冀边区供给部女工为前线战士赶做军鞋沙飞/摄

八路军挺进军的游击队,偷渡拒马河,袭击紫荆关的日军据点。沙飞/摄

冀中平原游击战。年春季反“清剿”,冀中八路军在七分区佛店战斗中预先埋伏,日军遭突然袭击弃尸逃窜。沙飞/摄

年9月,沙飞毅然奔赴华北抗日前线,抱定摄影比文字更能“唤醒民众”的信念,成为第一个采访师的记者。10月,沙飞在山西五台参加了八路军,当时的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特批沙飞为晋察冀军区第一位专职新闻摄影记者。他将镜头聚焦于抗战的各个层面,真实、生动、质朴地再现了历史的点点滴滴,古长城、青纱帐、白求恩、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陈庄歼灭战、大龙华歼灭战、狼牙山五壮士、外宾访问边区、八路军向塞外挺进等实战场景,八路军的日常生活、政治动员以及妇女儿童的努力,无一不成为他镜头所捕捉的对象。

《白求恩》组照是沙飞这一时期的经典作品。两人在工作中成为挚友。年,白求恩来到晋察冀边区,沙飞赶来拍摄。沙飞用英文与白求恩大夫交谈,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摄影,闲暇时相互切磋摄影技艺。与白求恩在一起的日子,沙飞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位国际友人许多难得一见的瞬间。目前我国现有的白求恩大夫在抗战中的照片,全部出自沙飞之手。年11月12日,白求恩大夫殉职前,在遗嘱中提到:“照相机给沙飞”。

白求恩赠与沙飞的相机

来华支援抗战的白求恩大夫沙飞/摄

白求恩与民兵沙飞/摄

.9,山西五台松岩口,胡仁奎、聂荣臻、邓拓、白求恩、宋劭文、潘自力、娄凝先合影(左至右)。沙飞/摄

年初,沙飞提议创办摄影画报,以便更加充分发挥摄影的战斗作用,这一建议得到了聂荣臻司令员的支持。年7月1日党的生日到来之际,五色套版精印的《晋察冀画报》诞生了,杂志以边区战斗和建设的成就为内容,图文并茂,刊发了帧照片、小说和漫画,其中83幅为沙飞的作品,且附有英文,杂志成功发行了册。杂志被通过各种渠道送往延安、各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单位、国统区,甚至送到了国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在日军残忍的扫荡之下,《画报》印刷所四次搬迁。沙飞常说,“人在底片在,人与底片共存亡”。截至年,6年时间里《晋察冀画报》共出版了13期。

为更好地培养摄影战士,在沙飞的主持下,军区还成立了摄影训练队,自年到年共举办8期,为中国新闻摄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年3月4日,沙飞的生命戛然而止,但沙飞短暂而传奇的一生,在中国摄影史上竖起了一座丰碑,作为中国新闻摄影事业的开拓者和先驱者,他的名字也成了中国新闻摄影的代名词。

本期编辑:吴姝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dl/7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