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地理 >> 正文 >> 正文

红蓝二重奏学者聚焦东欧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21/4/3

20世纪20年代,鲁迅先生率先将“弱小民族文学”引入国内以振奋人心,由此奠定了东欧文学在中国的底色。在经历了百年漫长的动荡岁月之后,东欧文学在中国的面貌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以往一提起东欧文学,人们会下意识地联想起红色经典,比如捷克作家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阿尔巴尼亚的反法西斯电影等。然而,正如《世界文学》和“蓝色东欧”系列译丛主编高兴所指出的:红色并非东欧文学的全部,像多瑙河水一般的蓝色更加广阔博大,蕴藏着更深重的东欧文学灵魂。在中国学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新的色彩正在被发掘、被呈现。近日,笔者有幸采访到高兴先生和资深匈牙利文学翻译家余泽民,和他们一道感受东欧文学的“红”与“蓝”。

对话嘉宾

高兴:诗人、翻译家、《世界文学》主编

余泽民:旅匈翻译家、作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欧洲学院特聘讲座教授红色是东欧文学在中国的底色

赵玮婷:作为东欧文学的研究者和翻译者、《世界文学》和“蓝色东欧”系列丛书的主编,高兴老师对东欧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想必有相当的了解。请您谈谈东欧文学是如何进入中国读者视野的。

高兴:东欧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维新派开始利用一些国家被瓜分灭亡的历史来唤醒国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东欧国家的“亡国史”被译介到中国。最早译介到中国的东欧文学作品是波兰剧作家廖亢夫(—)的话剧《夜未央》,于年由李石曾从法文翻译成中文。年鲁迅发表了《摩罗诗力说》,年《域外小说集》第一册出版。在长文《摩罗诗力说》中,除雪莱、拜伦、普希金、莱蒙托夫等英国和俄国诗人,鲁迅着重介绍了波兰“浪漫主义三杰”密茨凯维奇(—)、斯沃瓦茨基(—)和克拉辛斯基(—)。鲁迅在文中谈及密氏的传世诗剧《先人祭》()、史诗《塔杜施先生》()、诗歌《克里米亚十四行诗》()和《格拉席娜》()等多部作品。除此之外,文中还重点介绍了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这位诗人后来成了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外国诗人。鲁迅和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中收录了几位东欧作家的作品,包括波兰作家显克维奇(—)的《天使》()、《乐人杨珂》()和《灯台卒》()等。鲁迅当时的译介是很有针对性的,主要是为了鼓励中国人争取民族独立,并且在翻译策略上选择了异化译法。大先生特别想用来自异域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给古老的汉语注入新的活力。

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和民主,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文学翻译事业,因而东欧文学的翻译和介绍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又迎来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茅盾、郑振铎、沈泽民、胡愈之、王鲁彦、赵景深,施蛰存、冯雪峰、林语堂、楼适夷、巴金、朱湘、孙用等都译介过东欧文学作品。在这一时期,茅盾全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dl/65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