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们之前学习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当时是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力迅猛发展,从而出现了垄断组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对于这些帝国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奉行殖民扩张的政策,争相对世界进行瓜分。但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他们的实力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老师:那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材料一:老师:从这幅图片中我们看到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最大的国家是英国,而德国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却非常小,我们接下来再来看一下一幅图表。材料:
老师:请同学们思考,与19世纪中期相比,年英、法、德、美在工业产量(经济实力)和殖民地面积上有何变化?学生回答老师: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不同国家的工业发展速度发生了变化,德国美国成为后起之秀,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分别为第2和第1,但是他们的殖民地面积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殖民地面积与他们的工业实力并不相符合,出现了一种“倒挂”现象。实力强大的德国想要更多的殖民地面积,因此他将谁作为敌人?同学:英国。老师:没错,英国虽然占有最多的殖民地面积,但是他的工业产量排名实力却在下降。因此后起的德国认为英国是在“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与英国争夺世界的领导权。老师:而法国和德国因为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问题积怨已久,并且还有对北非的殖民地争端。老师:因为国家利益的不均衡而产生的矛盾,推动了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形成。这两个军事同盟形成后,开始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
老师:当时的欧洲矛盾重重,那个火药桶已经在那里蠢蠢欲动,它终于被一个小小的火星点燃了。那么一大战爆发在哪里呢?是什么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线呢?(过渡)老师:大战的导火索就是发生在巴尔干半岛的萨拉热窝事件。老师:年6月,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到新被奥国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在两次巴尔干战争以后,塞尔维亚反对奥匈帝国的呼声日益高涨,奥匈帝国认为塞尔维亚是它进行民族压迫的主要障碍和威胁,因此他们决定这次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人为假想敌人,来打击和威胁塞尔维亚人。奥匈帝国的这种挑衅和威胁激起了塞尔维亚人的极大愤慨。民族主义军人团体黑手党决定刺杀斐迪南,以打击奥匈帝国的侵略气焰,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普林西波等几个青年接受了这个任务。6月28日,斐迪南偕同妻子检阅了军事演习。当参加完萨拉热窝市政厅举行完的欢迎仪式后,乘敞蓬车行至一个街口时,普林西普连发两枪,夫妻俩双双毙命,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老师: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与影响,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并说说你如何看待这一事件。学生回答老师: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直接原因)。德奥把这个事件看成是发动战争的极好借口,趁机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小总结(三)第一次世界大战老师: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年7月28日爆发,但是当时的欧洲人面对战争毫不紧张恐慌老师:“去巴黎吃早饭!一刺刀挑死一个法国人”这就是在运送德军去首都的火车上乱涂的字。这是年8月,天气睛好,部队的士气也很好。政府说过,战争会迅速结束。所有人都认为这场战争能够很快结束,但事实却完全相反,现在就让我们具体学习一战的过程。(过渡)老师: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形式图,我们一起从图片上来认识一下交战双方的地理位置。老师(指图,让同学说出一个个国名: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塞尔维亚、俄国;同盟国的德国、奥匈)双方的这种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来分析一下。学生:同盟国被协约国包围老师:德国和奥匈帝国正好处在中欧,被协约国包围了,那么是几面被包围了?学生:西、东、南三面包围老师:那么形成了几条战线呢?学生:三条战线,西线、东线、南线老师: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东线厮杀,奥军与俄军在南线争斗。三条战线中最重要的是西线,西线是决定性战场。有三大战役都发生在西线。学生: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老师:德国因兵力物资都比不上协约国,所以准备打“闪击战”,也就是施里芬计划。它计划先把兵力集中到西线,4至6个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集中兵力到东线,在三个星期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因此,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给士兵们送行时说:叶落之前你们就会返回故乡。也就是说到了秋天,战争就会结束的。但他是过高的估计了德国。战役开始后,两军在马恩河流域长达公里的战线上投入了一百五十二万兵力,经过四天四夜的激战,9月5日至9月10日,德军伤亡20万人,被迫后退。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了。同时,东线的战斗也对德军不利,俄军边动员边投入战争,(示意图显示)这就迫使德国不得不从西线抽调兵力来东线作战。而东线德军也未能达到迫使俄国投降的目的,东线的威胁也未能解除,德国的计划再次落空。对于年的战斗,我们用四句顺口溜来小结,(电脑显示,学生朗读:巴黎北部马恩河,首次会战兵力多;德军攻西又防东,速战计划落了空。)老师:马恩河战役的失败标志着“速决战”的破产。老师:(回到示意图,显示年)年,战局的重心转移到东线,经过一年的厮杀,东线也进入了相持阶段。到了年,战局的重心又转移到西线。双方都认为这一年是最关键的一年,都想在这一年里彻底打败对方。因此这一年里又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战役,这就是凡尔登战役和索母河战役(示意图显示年的战役)先看凡尔登战役(显示西线形势图)德国想集中兵力于西线,先打败法国,结束西线战争,于是向凡尔登发起进攻。这就是凡尔登战役。为什么选择进攻凡尔登呢?学生:凡尔登是法国著名要塞,是通往巴黎的门户和法军阵地的中枢。如果凡尔登失守,法国将受到沉重打击。老师:当凡尔登战役打的正激烈时,英法联军为了减轻凡尔登的压力,年7月1日,向德军索母河阵地发起大举进攻。(显示西线形势图)这就是索母河战役。进攻开始后,英军集中兵力在40公里宽的战线上血战了17天,但最英勇的部队也只前进了4公里,而且伤亡惨重。材料一:在以后三年的战争中,尽管双方动用了大量的武器,再三发动攻势,但在这条战线上任何一方的移动都未超过10英里。造成这一流血的僵持局面的原因是防御性武器从战争一开始就优于进攻性武器。传统的进攻方式是大批步兵在炮火的掩护下发起冲锋。但是,这在深壕沟、铁丝网、桥部的地雷和机枪掩体想结合的防御设施面前却完全无敌,西线的战斗这时变成了阵地战和消耗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除了后勤补给的难题外,战场通讯的困难也无法解决。当时的无线电装备笨重,进攻队伍不易携带,战地电话线又容易被炮弹炸断。……-------《被遗忘的浩劫》老师:请同学们思考一战为什么变成旷日持久阵地战?这种形势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答案: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A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等方面都远胜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但其兵员分散,装备差,有利于长期作战B同盟国则军队虽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但其人口资源都无法同协约国相比,利于速战速决。持久原因:(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现代化防御设施的出现,使防御一方的实力大大增强。(3)传统的进攻方式很难在现代化防御设施面前奏效(4)军队机动性不强,后勤保障能力不高老师: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在十月革命后退出了战争。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老师:阅读教材和材料,请同学们思考认识材料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四种势力参战性质的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他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美国是见义勇为者,应该表扬;塞尔维亚参与战争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是正义的,但从整体上来说。学生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四)一战后的秩序老师:在打败了同盟国之后,大家是不是就能够开始讨论之前的殖民地及各种利益问题。(过渡)老师:在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在年和年—年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接下来就我们让具体学习这一体系的具体内容。老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一战的性质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战争双方都有错误,但是最终是由谁承担战争罪责呢?是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德国及其盟国这些战败国需要向战胜国割地赔款。德国丢掉了八分之一的领土和十分之一的人口,莱茵河以东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并且让德国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老师: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而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而美国威尔逊一直坚持二十四点原则。材料:威尔逊极力倡导国联方案,旨在确立美国领导下的战后世界秩序,威尔逊为此东奔西走竭尽全力劝说美国人民,以至于演讲途中中风病倒,但由于国内孤立主义思潮等种种原因,最终未被美国国会通过。老师:国际联盟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国联是第一个主权国家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同学们仔细阅读这幅漫画,请思考国联存在着什么问题?同学回答老师:威尔逊设计了国际联盟,但是美国并没有加入国联,国联实际上成为了英国法国的傀儡。老师:国联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但是国联的所作所为真的贯彻了它的宗旨吗?学生回答老师:没错,因为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为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的发生。老师: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老师:战争虽然结束,但是它带来的影响却不会被磨灭。(过渡)老师: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开始改变。(对列强)材料:“全欧洲的灯火都要灭了。我们这一辈子是看不到它再亮起来了。”——英国外交大臣老师:而这次战争也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对殖民地半殖民地)老师:这场空前的灾难也改变了人们对战争的看法,人们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八、板书设计九、课后思考查找资料,了解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的动机及其影响。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dl/6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