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萨拉热窝。从奥斯曼时代的东方风情,到奥匈时代的荣华风韵;从南斯拉夫时代的奥运之城,到内战硝烟中的人间地狱。在这里,有太多讲不完的故事。然而地理上的遥远与文化上的疏离又阻隔了我们对她的全面认知。初识萨拉热窝,无论是在历史书、在旧新闻还是在老电影中,有一个意象似乎永远避不开、逃不掉,充斥着我们对这座城市的片段印象,这就是——战争。
提出萨拉热窝的战争记忆这个选题后,由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当作线索,它的乐观与昂扬抵消了战争的残酷,让我们能够带着更加轻松的心态游览萨拉热窝。
如果在游览萨拉热窝前重温一遍这部经典,你会发现,40年前的那些场景仿佛被锁进了时间胶囊,历尽沧桑却朱颜未改。猛然撞进这被历史尘封的老时光中,相信见惯了中国式日新月异的你,也会有所动容。
萨拉热窝大清真寺
老钟表匠谢德在情势危急、来不及通知瓦尔特的情况下,毅然单刀赴会前往“假瓦尔特”设下的陷阱,以自我的牺牲保全了瓦尔特和抵抗组织火种。他们约会的地点就是大清真寺。随后出现的枪战,也几乎全在清真寺内外进行——如果重温一遍《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再去游览大清真寺,你会发现,自己似乎回到了电影的剧情中。因为,这一切的场景都仿佛昨日重现般出现在眼前,与四十年前相比,这里好像没有过什么变化。从新中国的日新月异中抽离出来,来到这里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时间博物馆,陈列在此的,不仅是老街道老建筑,更是一段完整的旧日时光。
萨拉热窝钟楼
老钟表匠谢德牺牲后,闻讯赶到的瓦尔特及战友们与敌人在大清真寺附近发生了激烈的枪战。邻近的大钟楼是可以俯瞰整片区域的制高点,德军原本在此布设了机枪以击杀瓦尔特,但机智的瓦尔特悄悄摸进钟楼,端掉了敌人的火力点,居高临下地扫射数倍于己方的敌军,掩护战友撤退。敌人气急败坏地冲进钟楼追杀瓦尔特,瓦尔特在扫射完地面上残余的几个敌人后,抛出一条绳子,从容地从高高的钟楼上滑下,淡定离去......
如果你对这段剧情还有印象的话,在游览过大清真寺以后不妨顺便来看看这座相邻的塔楼,或许会有久别重逢的感觉呢!
铜匠街
瓦尔特等人从大清真寺撤走后,敌人穷追不舍,追到一条满是手工艺小铺的狭窄街道里,却跟丢了。此时,满街的老匠人不约而同地开始敲敲打打地进行他们手中的活计,用满耳的“叮叮当当”声掩盖了瓦尔特们撤退时的动静,让党卫军军官比绍夫气急败坏,却又无可奈何......
这条小街现在还在,而且与几十年前几乎没有变化——除了工匠们的面容。这条名为Kazandziluk的街道位于塞比利喷泉(Sebilj)旁边,是萨拉热窝最繁荣的手工业街区。这里的产品以铜制咖啡饮器为主,标准的一套咖啡具包括一个咖啡壶、若干咖啡杯、一个托盘和一个糖料盒,铜器上的各式花纹都是由工匠用小锤一点一点敲打出来的。
精致的工艺和器具反映的是波斯尼亚悠久的咖啡历史。咖啡最早被土耳其人享用,并在战争中带到欧洲,深受土耳其文化影响的波斯尼亚自然也是欧洲最早被咖啡文化征服的地方。南斯拉夫文学大家安德里奇在他的史诗名作《德里纳河上的桥》中也曾详细讲述过波斯尼亚人对咖啡的嗜好。
黄堡
——“一座很美丽的城市,比绍夫。”
——“是啊,可是并不平静,该是让它平静的时候了。”
电影中,冯·迪特里施上校的登场戏,便是与比绍夫的这样一段对话。随着对话的进行,镜头从他们站的位置向远处推移,山谷中的萨拉热窝城尽收眼底。
到了影片的结尾,上校先生的收官戏依旧是在这个位置。
“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随着这句经典到烂熟的台词脱口而出,镜头再次转向回归了平静的萨拉热窝,与片头遥相呼应。
曾经的青春热血、慷慨激昂是不是又开始蒸腾起了你的心?别急,让我为你稍微介绍一下这个让人激情燃烧的场景:
旧时萨拉热窝的城防系统中有五座城堡,建于年的黄堡是其中一个,因其所用石材呈现黄色,故名。奥匈帝国控制萨拉热窝后,由城墙和城堡构成的城防系统失效,但其原址居高临下,成了登高远望、俯瞰萨拉热窝美丽风景的绝佳胜地,其中黄堡的高度适中、视野最好,最受古今游览者欢迎。穆斯林斋月时,黄堡上的火炮会在每天日落时分准时放响,提醒人们:斋戒结束,可以饮食了。
弗拉基米尔·瓦尔特
"瓦尔特“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抗争精神,也是一位活生生的人。
塞尔维亚人弗拉基米尔·佩里奇-瓦尔特年夏天开始担任萨拉热窝地下抵抗组织领导人;年4月5日夜间,在萨拉热窝解放前的最后一战中,瓦尔特为保卫发电厂而不幸牺牲;年7月24日,当时的南斯拉夫政府追认其为国家英雄,从此成了萨拉热窝的象征。年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即是以他的真实履历为蓝本、加以艺术修饰而成。瓦尔特的纪念碑位于萨拉热窝市中心的斯堪德里亚桥附近,继续守护着他曾经为之战斗过的发电厂。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拍摄这部电影的穆斯林裔功勋导演哈伊鲁丁·克尔瓦瓦茨在年残酷的萨拉热窝围城战中不愿离开家乡,竟被饿死于家中。这个悲剧或许是对”南斯拉夫“这个民族共同体的决裂与残杀最好的隐喻。
拉丁桥
“这座城市在历史上曾经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现在它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也将是很重要的。”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片头,德国军官的这番演讲很符合政治正确的历史观,但仔细想来,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其中似乎隐含着一丝“神剧”的味道(对于被处处反攻得喘不上气的纳粹德国来说,二战的结束便意味着自身的灭亡。在当时当地的环境中,背诵着敌人未来的历史课本去预言己方的失败,也是醉了个七荤八素,让我的思绪不禁穿越回21世纪的横店,那位慷慨陈辞着“八年抗战已经进行了七年,再坚持一年就胜利了”的八路军预言帝指导员的身影历历在目)。啼笑皆非的逻辑纠结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影片的经典程度,见仁见智,不妨不去理会它,只管随着将军的思绪从二战的泥潭中穿越回年的萨拉热窝。
帝国时代的萨拉热窝,风华绝代,纸醉金迷,谁也没有想到,一出横空出世的惨案将权贵们从醉生梦死的温柔乡直接拉进了血与火的深渊。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夫妇在视察萨拉热窝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当街枪杀,揭开了一战的残酷序幕。这场历史上最著名的刺杀就发生在拉丁桥北岸的街角,现在有醒目的标记提醒着游客这段不容忘却的纪念。在这里,百年前的时光仿佛触手可及,弯下腰、蹲下身,你就可以与历史进行一番无声的交流。
土耳其老城区
萨拉热窝老城区(巴什察尔希亚)位于米利亚茨卡河北岸,建于16世纪,是效仿阿拉伯的市场建造的商业地区,欧洲与奥斯曼帝国的商旅和货物在此集散,以金属工艺品和陶瓷器、宝石的买卖最为著名。年,波斯尼亚的地方长官鲁斯特姆·帕夏(Rustempasha)在此修建了带有穹顶状屋顶的布鲁萨巴扎,主要货品是从土耳其布尔萨带来的丝织品。建于年、造型独特的塞比利喷泉(Sebilj)位于老城区中央,是萨拉热窝的一个代表性地标。
这里,有“小耶路撒冷”之称。这里,三教合兴、九流云集。这里,地处欧洲,弥漫着的却是浓得挥不去的中东风情,置身其中,恍若梦回伊斯坦布尔。年前,东方的土耳其人裹挟着伊斯兰文明闯入上帝庇佑下的欧罗巴,两个世界的锋芒在波斯尼亚激烈碰撞,生成了一颗颗交融与共存的人类文明星火,其中最耀眼的那颗,便是萨拉热窝。
一切故事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这里,战争的阴云散去,新的生活从原点开始。不忘伤痛,只是为了接受教训,避免新的伤痛再次来袭。
让历史的疮疤为我们所有人敲响一记重重的警钟
警醒世人:和平珍贵,务必吝惜
皇冠永利皇冠永利专注企业奖励旅游
一个有情怀有温度极致的旅行社
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
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
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
你在会议中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
总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
总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
总有一些在写字楼里却永远遇不见的人。
你身边的旅游定制专家。
皇冠永利你身边的旅游定制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dl/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