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的初期可谓是人类文明的春天。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全世界的生产力达到了新的级别。航运技术的发展和巴拿马运河的开辟,让世界和国际这个概念真正的存在了。进步时代的呼声正在渐渐席卷世界。
然而在谁都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下,和平突然被萨拉热窝的枪声打破。所有人以为会持续半个世纪的和平突然演变成了一场世界大战。从第五任总统门罗开始就承诺不干预欧洲事务的美国似乎看起来和这场欧洲列强的关于殖民地的战争毫无瓜葛。而引领进步时代的威尔逊总统更是以“使美国远离战争”的口号赢得了连任竞选。
然而如此坚定的承诺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在年4月2日美国国会批准了威尔逊总统的参战提议。曾被孤立在世界角落的美国第一次站到了世界的中心舞台。
·离和平的距离是?
◆◆◆◆
在年伍德罗·威尔逊入主白宫时,距离在萨姆特堡打响的内战第一声枪响也过去了52年,战争似乎对于美国来说已经很遥远了。然而在大洋对岸,欧洲人为了各自的利益,冲突此起彼伏。美国人曾笃信自己不会被卷入战争。虽然他们好像忽略了世纪之交时期,美国曾12次派出军队参与国外战事,包括镇压古巴,尼加拉瓜,和巴拿马的反抗。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威尔逊总统曾在国会发表“中立宣言”恳请美国人民不要偏袒战争中的任何一方。但最后美国还是一头扎进了战争的漩涡中。为此我们需要探讨这个度转变所带的动机和目的。
很多情况下,现在的美国群众把当年加入一战的动机总结为德国击沉了“卢西塔尼亚”号英国客轮,导致了船上位美国公民殒命。最终这个事件推动美国加入了协约国的战线中。但其实,这只是一个摆在台面上的解释。美国政府需要一个说服父母和妻子让他们的儿子或丈夫冒着生命危险为自己卖命。
对于威尔逊总统来说,“远离战争”的口号使他成功留在了白宫。能让他背弃自己的竞选承诺,那参战所带给他的一定是一个更具有诱惑力的结果。威尔逊本人相信,如果此时美国不加入战争,将会失去在战后重整国际秩序的机会。让美国成为世界舞台的中心的诱惑力远比庸庸碌碌的和平来得大得多。
在年1月22日,威尔逊总统出人意料地在参议院进行了违背他竞选承诺的演讲。在议会上,他大谈美国参战可以在日后的国际上有更大的权威和影响力,并且帮助构建一个更理想的世界。同时他全面又深刻地阐述了他对于世界和平的理想——建造一个公海自由航行,没有经济壁垒,支持民族自决的“没有强权的和平”。
威尔逊的陈述赢得了在座所有人的掌声,每个公民都沉浸在了他所描述的美梦中。毕竟没有什么比介入战争然后在日后的世界中扮演救世主的角色更荣耀的事情了。甚至有报纸评论这是“自独立宣言以来人类发出的最伟大的声音”。
不过这位总统可不光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同样地深谙现实。威尔逊知道加入协约国阵营是一场稳赚不赔的交易。从年到年,美国银行向德国和其他同盟国提供了万美元的贷款,向协约国提供的贷款高达25亿美元,几乎是同盟国的倍。帮助协约国赢得战争获得的贷款利润自然也更高,同样它还可以利用贷款控制协约国以保证美国在战后的谈判桌上有一席之地。
最终在年4月2日的国会上,威尔逊总统请求批准美国参战,为了获得更多的支持,他将这场战争称为“为了结束所有战争而战争”。
·“爱国”的假面下
◆◆◆◆
在最初募兵的6个星期里,只有7.3万人报名,仍然有很多公民在怀疑他们为什么要为了遥远的战事冒生命危险。对于威尔逊来说,他现在陷入了窘境中。他曾经信誓旦旦保证要让美国远离战争,现在却要说服美国公民为了欧洲的战争而去牺牲。
因此他需要一种特殊的武器,一种可以感染公众的武器——“爱国主义”。在美国真正参与到一战之前,宣传战早就已经打响。威尔逊需要让美国人相信他们是协约国和全世界的希望。。政府组建了公共信息委员会(CPI),并且启用了一套完善的宣传计划来控制和编造和战争相关的信息。
为了实现这个宏大的计划,委员会组建了一个由7.5万名志愿者组成的“四分钟演讲者”的特殊军队。和普通士兵不一样,演讲人的武器是口舌而不是枪支。他们会在任何有观众的情况下进行振奋人心的“爱国”演讲来煽动人们对同盟国的仇视。
四分钟演讲人由各种社会阶层,各种族裔组成。他们有的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有的是移民。演讲人们深入到电影院,工厂,教堂进行宣传,用自己的语言让人们相信战争是如此有必要。
同样委员会还在别的地方进行着他们的计划。他们让报社伪造或夸大有关于战争的报道,鼓吹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同样他们还鼓励报纸刊登德国士兵刺杀普通市民的恐怖报答,让恐惧和愤怒引燃美国公民对德国的仇视。
这种宣传效果很快就收获了效果。对于所有和德国有关事物的仇视成为了所谓的“爱国主义”。美籍德裔作为美国最大的移民团体,却在生活中遭遇了各种无端的歧视。学校禁止开设德语课程,图书馆开始丢弃德语书籍,乐队拒绝演奏德国作曲家的作品。某些州禁止在电话中用外语通话。甚至因为汉堡(hamburger)是源自于德语,所以美国人把它改名为“自由三明治”。
这种近乎歇斯底里的“爱国主义”也成为了暴徒们的掩护。很多反社会主义者和反工会者借此机会袭击破坏社会党或者工会的集会,并且无端地指责他们是叛国者来掩盖自己的暴行。很多披着“爱国”假面的罪行对社会秩序的破坏极大地抵消了世纪初进步主义做达成的贡献。
不过这也是政客们乐意看到的,越强烈的狂热和愤怒才能让社会接受政府将亲手打破他们所珍惜的和平这一事实。只有戴上“爱国主义”的面具才能让美国干涉到一场本来事不关己的战争中去。
但是战争的残酷终究会把狂热的人民拉回现实,当人们意识到他们可能永远地失去亲人时,歇斯底里的“爱国”情绪也渐渐冷却。反战的声音渐渐扩大,但联邦政府仍然希望把控住舆论不让他们的计划付之东流。所以,当公开谴责战争的声音碰上了政府想要阻挠的双手,会发生什么呢?
·是谁的战争?
◆◆◆◆
为了进一步控制舆论,国会通过了两项具有极强压制性的法案,分别是年颁布的《间谍法案》和年颁布的《煽动叛乱法案》。尤其是《煽动叛乱法案》,它将各种影射和批评政府的行为都被视为犯罪行为,任何干涉征兵的行为也被列为犯罪。
对于美国社会中的进步主义者来说,这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这些法律让合理地批评战争和政府都变成了犯罪行为。在进步时代建立的世界产业工人组织也成为了政府打击的目标。因为其中大多成员都是坚定的反战者。
组织成员认为当前世界最大的矛盾完全不是欧洲各国之间的纠纷,而是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但是一战却让各个国家的劳动者们为了资本家的利益而拼上性命。他们坦言战争是关于资本家的钱包,而非工人的,为什么工人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保证他们老板的富裕呢?
为了对抗政府的煽动,强有力的反战声音也出现了。我们都知道海伦·凯勒是一位著名作家,但是很少人意识到她同样也是一位社会主义者,她在《罢工反对战争》中讽刺了政府虚伪和夸张的宣传:“当权者们教导他们,为国牺牲者才是勇士。为这虚无缥缈的话付出的代价是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的生命,数以百万计的终身瘫痪者,还有数以百万计的残缺不全的人,一代又一代人的成就和财产顷刻无存,所有人都遭遇不幸。”
俄勒冈州波特兰的记者约翰·里德被征入军队参加了战争,他将一战称为帝国主义的扩张行为。“战争是丑陋而疯狂的暴徒,将说真话的人钉在十字架上,掐住了艺术家的喉咙,偏离了改革发展的正道。”在文章中,里德直说到:“这是谁的战争?不是我的。”
巴特勒上校在《战争是骗局》中的话再次得到了应验。“战争除了能给极少数人带来巨额利润,还有什么好处呢?对于极少人而言,战争骗局跟非法制造和其他地下交易一样,能带来巨额利润,至于操作成本总是能转嫁到人民身上。”
在19世纪末的帝国主义扩张中,美国人民显然没有把当时反帝国主义同盟的话当一回事,他们还沉浸在战争带来的荣耀中。不过到了年,随着进步思潮的不断发展,更多的人意识到了战争其中的骗局。
作为美国社会主义者中最有号召力的领导人,尤金·德布斯再一次站了出来。他嘲笑《煽动叛乱法案》说:“美国自称是一个民主国家,却将表达个人观点的人送进监狱。他们说我们生在一个自由而伟大的共和国里,我们的制度是民主的,我们是自由和自治的人民,这个玩笑太过分了。”
他的演讲是最雄辩最强力的。“简而言之,这就是战争。主人宣布战争,仆从投入战斗。主人可以得到一切战利品,而不用付出代价。仆从却一无所获,但要承担一切损失——特别是他们的生命。他们总是被教导,相信这是爱国义务而去战斗。但在世界历史上,人民从来没有宣战过。参与战斗的是工人阶级,牺牲最大的是工人阶级,但是对宣战或和平从来没有发言权。唯有统治阶级,他们宣布战争,他们宣布和平。”
由于他在俄亥俄州对工人群体的演讲,他被控诉违反《间谍法》而被判有罪。而他在法庭上的陈词依然坚定,“我被控妨碍征兵。先生们,我认罪,因为我憎恶战争,哪怕只有我一人,我也要反对战争。”最终,德布斯被判10年有期徒刑。
·又从战争中得到了什么?
◆◆◆◆
直到年德国投降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可是抗议政府的罢工和反对声音仍在持续。但对于威尔逊而言,国内强烈的抗议声音已经不是他首要关心的了。他需要在谈判桌上为这场惨烈的战争画上真正的句号。
无论他在国内采取了何等手段去诱导舆论和煽动民众,又无论美国政府和企业可以在战争中捞到多少金钱,威尔逊心中对于世界的理想是真实存在的。曾经作为一名历史老师的伍德罗·威尔逊有终结一切国际纷争的想法。
他必须为这场牺牲无数生命耗资巨大的悲惨战争找到一个意义所在。他宣布了《十四点和平原则》。这是一项自由,开放,反对帝国主义的承诺,不会再有秘密协议,不会再有贸易壁垒,同时还会成立国际联盟来调节世界的纠纷。
然而,提出这份充满美好幻想的威尔逊提案步入巴黎的会场后,才意识到他的天真。他完全没有意识到帝国主义和复仇欲望所带来的影响。英国明确表示不能接受威尔逊“公海航行自由”的观点,而法国人则是重提普法战争的耻辱,毫不掩饰他们对德国报复的欲望。最终华而不实的《十四点和平原则》计划在巴黎和会上宣告破产。人民为参加一战承担了最大的责任,然后在谈判桌上威尔逊没有做到任何事情。
那么这场战争又给美国带来了什么呢?是思想上的变化,只不过没那么好。战时的舆论操纵起到了很不好的影响,很多公民深信这场战争是美国试图向世界传播民主的一次尝试,从而忽略了战争中帝国主义的性质。
从一战之后,美国渐渐摆脱了孤立主义,渐渐干涉到世界的事务中去。自年开始,美国曾被视为民主政体的典范,然而随着野心的一步步膨胀,它把手伸向了加勒比海和太平洋。一战之后更是开启了他们干涉他国事务的道路。
政府成为了资本家在国外利益的代理人,而人民被政府“传播民主”的谎言欺骗了。即使仍然有很多人认清了真相,但是在美国扩张的潮流中,他们也渐渐力不从心。
·结语
◆◆◆◆
威尔逊非但没有为世界终结战争,反而美国政府发展到今天看起来更像是世界秩序的麻烦。也许他的确有建造一个更好世界的理想,有很多美国民主也真心希望民主和自由可以存在于更多的国家。
然而这一份理想最终却演变为我们今天所一直在批评美国的“伪善”和“世界警察”。他们的理想的确是善意的,但是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所说,“通往地狱的路是由善意铺成的。”
再次回顾美国建国初充满理想和革命精神的一份份伟大文献,不禁感叹美国革命真的是一场完成了一半的革命,在“人人生而平等”,“追求生存,自由和幸福的权利”这些光辉的口号背后,仍然是一个由大资本家主导的国家。
果然革命就像孕育一个婴儿,你可以控制他的诞生,但无法控制他未来走向的道路。
谢谢。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dl/5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