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阿尔萨斯一洛林地区位于法德两国的边界地带,同时位于欧洲大陆的心脏位置,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该地的主权归属经历了法德两国多次的争夺,是一部微型的法德关系史,更是一部浓缩的欧洲大陆争霸史。
8世纪的法国
普鲁士宰相俾斯麦的上台,掀开了普鲁士崛起的序幕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
俾斯麦提出的“铁血政策”誓要通过强权、武力扫除国内外障碍,达到统一德国的目的。俾斯麦通过“铁与血”的强硬手腕,大力整治军队,凝聚整个德意志民族打击外族。先后与丹麦、奥地利开战并取得胜利,统一了德意志北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然而其南部城邦的统一仍难以打开局面,不管是关税同盟还是宗教信仰都无法使得南北德意志达到统一。
这些缺少共鸣的工具都无法让俾斯麦敲开国家统一的大门,随后俾斯麦利用民族主义这一工具从民族文化入手掌握话语权,打开了德意志统一大业的突破。长期以来,德意志民族处于四分五裂状态,导致其民族主义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状态:一方面,出于德意志与法国国力的差距,德意志民族对法兰西g现出忌惮和极端仇恨的排外态度;另一方面,在普鲁士不断征战、不断强盛过程中,德意志民族伴随产生民族优越感和侵略性的民族主义情绪。德意志民族在这过程中怀有一种自卑又自负的复杂感情。
而此时,法兰西民族主义重点主要为维护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果实、促进民族团结、提高民族威望上,持较为和平的人道主义态度,但由于法国的霸主地位及法国大革命的伟大思想、资产革命等等,使得法兰西人民具有一定的民族优越感。
俾斯麦正是利用法德民族特性挑起法德人民的民族仇恨,通过国家间民族主义对峙促进德意志民族团结,进而达到普鲁士王国的统一。年,俾斯麦私自修改埃姆斯密电,并蓄意公布于众,报纸上的内容引起法普两国民众的强烈愤慨,都认为自己的民族受到了侮辱。这一计策成功激发了法德的民族主义:法国方面,法兰西举国公民的强烈不满和拿破仑三世重现拿破仑帝国版图的希望,使得法兰西人民渴望重现法兰西民族的辉煌,在电报事件一周后主动对德宣战;德国方面,德意志南北人民借此为民族的统一而团结起来,同仇敌忾共同对抗法兰西。
普法战争的实质:普鲁士的侵略普法战争形势图
年,法国率先发动了普法战争。然而,当时法德边界,法国只部署了26万多人,而俾斯麦集结了一直50多万人的德意志各民族联军。强大的军力和高涨的民族士气,使得法国人很快溃败下来,只能撤出阿尔萨斯,但是当地人民仍奋勇抗战,阿尔萨斯南部的贝尔福—直苦苦抵抗直至战争结束都未沦陷,足以证明阿尔萨斯人民对法国的忠诚度。随后,普军在色当战役生擒拿破仑三世后仍然进攻巴黎,将民族战争转化为侵略战争。
法兰西内部在经历帝国灭亡、共和国建立的阶段,虽然人民爱国热情高涨,但是刚刚建立的军队还是无法敌过越战越勇的普军。87年,法国投降,签订《法兰克福合约》割让阿尔萨斯一洛林地区,苛刻的停战条件为法德两国的宿仇埋下了阴暗的种子。但普鲁士因此统一了德意志民族,结束了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统一后的普鲁士帝国,虽然也由联邦组成,事实上统治权己经掌握在帝国政府,成为一个真正的主权国家,取代了法国的欧洲霸主地位。
德意志的阿尔萨斯一洛林:压迫式同化德意志这种工具理性的战略,其表面上的民族借口在阿尔萨斯一洛林地区则完全变质,对当地采取的去法兰西化的高压迫式同化,更像把这里当做殖民地看待,而没有将当地人民当做自己民族中的一员来对待。
德意志帝国统一后,将帝国划分为22个邦国、3个自由市,各邦仍保留三级议会的邦议会选举制,参与下院帝国议会。而阿尔萨斯一洛林地区则被设为皇帝直辖领地,取消了原法兰西的三级会议,既没有地区内的决策权也没有参与帝国联邦议会的权力,沦为半殖民化地区。在法兰西享有的所有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的阿尔萨斯一洛林人民此时沦为了“二等公民”,不仅无法对德意志建立国家认同感,还更加思念祖国法兰西。
德意志不仅在政治上剥夺了当地居民的权利,还实行压迫式的同化政策。将德意志居民迀入阿尔萨斯一洛林地区,并将当地城镇完全德意志化,从地名到建筑,连节日的安排都实行德意志规定,还加入了德意志皇帝的生日,以同化当地居民融入强烈的德意志军国主义社会,直到现在我们在当地还可以看到浓重的德国建筑特色。
著名的《最后一课》还侧面反映了德意志在该地区压迫式的文化同化政策。
87年,德意志颁布义务教育法令,规定所有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普鲁士军国教育,使用德语成为唯一的授课语言,只有阿尔萨斯方言允许在小学低年级德语教学中允许使用,而法语则完全禁止在公共场所和学校使用。在高等教育中,则解聘了所有的斯特拉斯堡大学教师,调入德意志教授。
年,当地知识分子奋起反抗,建立阿尔萨斯语协会来抵抗德意志的文化同化。可以看出,德意志在阿尔萨斯一洛林地区无孔不入的同化政策是多么的压迫和严厉,在这种情况下,当地居民对德意志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大,对法国民主社会的渴望更加强烈。
第一次世界大战:工具理性下的帝国主义洗盘德国大陆政策的破产
随着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保住其欧洲霸主地位势必成为德意志外交政策的重要课题。因此,德国一边重点孤立法国,防止其与其他国家结盟后采取报复行动;一边加强自身结盟,与俄国、奥匈帝国建立三皇同盟。但是俄奥之间却存在着竞争关系,两国在巴尔干问题上的利益纠葛使得两国关系变差,而德国在其中的居中调停使得俄国损失巨大,帮助奥匈帝国获取利益,三皇同盟就此破产,德国将俄国推向法国。随后,俾斯麦利用法意之间的嫌隙,拉拢意大利,年,德、奥、意三国正式签署《维也纳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可惜的是,俾斯麦的外交政策没有得以继续,德皇威廉二世上台实行新世界政策的一系列动作,打破了俾斯麦为德国努力创建的安稳局面,放弃与俄国关系转回的机会,恶化与英国的关系,一下子得罪了英俄两大海陆强国。
法国的结盟战略
而在德意志以欧洲大陆为政治舞台的同时,普法战争战败的法国则陷入不安的安全形势之下,战败后国力的下滑和东部强国的虎视眈眈都迫使法国积极进行海外殖民扩张,以求获得更多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法国在不断积蓄自身实力的同时,对外实行结盟的外交政策,充分利用英俄等老牌强国与德国新兴经济强国之间的冲突以遏制德国。首先利用德俄矛盾,主动与俄谈判,建立法俄同盟。后在海外扩张中对英妥协,同时抓住德英海上矛盾的机会,建议英国遏制德国,两国缔结友好条约,随后摩洛哥危机促使两国真正统一战线对抗德国。法国还努力促成英俄两国结盟,以强化法国同盟国关系。年,法俄英签订“三国协约”标志着欧洲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军事阵营的对峙
一战前的两大集团
狂热的民族主义欧洲
当时欧洲社会达尔文主义兴起,为欧洲民族主义的狂热提供了滋养的土壤,使得87年后的欧洲民族主义普遍具有强烈的侵略性。加上两大军事阵营的对峙,使整个欧洲都处于高度紧张、积极军备的状态之中。
德国在统一后日益崇拜军队和武力,日益相信民族复兴必须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通过战争的方式实现,其对战争的渴望尤其强烈。而法兰西,作为高傲的“高卢雄鸡”,法兰西民族对复仇德国、收复失地抱有强烈的信念,民族复仇情绪和好战情绪也疯狂增长,使得人民对军队也充满崇拜之情,认为军队是复仇德国的希望。在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法国国内的主战呼声更加强烈。法国人普遍认为,危机的挑起这是一心想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和支持维也纳的德国。
新兴帝国主义国家伺机争夺海外殖民地,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结盟以防备新兴帝国主义国家的突袭。在整个欧洲处于民族狂热之际,新兴帝国主义阵营也一直伺机寻找发动战争的动因,试图通过战争达到世界力量的洗盘,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战争中回归的阿尔萨斯一洛林
94年,塞尔维亚民族青年挑起萨拉热窝事件,使得整个欧洲蓄势待发,各国都进入积极的军备状态。在任何地方,欧洲各组人民都似乎觉得他们生活在前所未有的光荣时刻。(3狂热民族主义成为了新老帝国主义国家参与萨拉热窝事件的外交工具,并且在当时全欧洲人民主战思想浓厚的环境下,这一工具理性代表着全欧洲人民的思想理念,以一种“道德理性”的方式呈现在大家眼前。
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正式吹响了第一次世界战争的号角。奥匈帝国和德国企图借此向东西两面扩张其版图,于是德国准备向西线大举进攻,速战速决拿下法国。值得一提的是,在战争前夜,名阿尔萨斯青年逃回法国,也避免和法军自相残杀。德国穿过阿尔萨斯快速进军法国,英法联军将德军阻截在马恩河,破坏了德军的“施利芬计划”,将西线快速进军转为长期作战的胶着状态。96年的凡尔登战役,法军奋死拼搏、骁勇善战击败了德军的进攻,改变了整个欧洲战场的局面,法国开始进入反击阶段。随后,法国逐渐向东收复失地。终于,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在98年以德国的投降而落下帷幕。
战后英美法通过《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提出苛刻的战败条款。法国不仅收复了阿尔萨斯一洛林、获取巨额赔款,成功复仇并提出一系列削弱德国势力的措施:莱茵河西岸部分地区由战胜国占领5年,东岸50公里内永久性t军事区;萨尔由国际共管。"但是通过割让土地和赔款的方式并没有改变德国的原始架构,其受到的重创也远远没有达到法国的期望,对法国仍然具有威胁。而在这场战争中,虽然法国作为战胜国重回强国之列,但是战争使得其失去50万名国民的生命,对其经济进行了重创,国家元气大伤,仍处在国家安全的忧患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工具理性与道德理性的较量二战欧洲战场
一战的战败使德国被迫“接受”严苛的惩罚,高额赔偿、限制军备、土地割让等都使得德意志经济衰退、政局动荡,高傲的德意志民族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屈辱感,极端民族主义更加强烈,德意志民族对种族血统纯洁更为执迷,并转变为虚构的民粹主义,为法西斯主义运动提供了民族基础。并且,失去鲁尔区和阿尔萨斯一洛林地区的德意志人对法国的仇恨也更加深刻,对法国的复仇行动势在必行。
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很好的利用了这种民族情绪提出“优秀的德意志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统一的大德意志”口号,利用极端民主主义工具理性宣传种族优秀论,对内实行种族政策,残忍杀害犹太人等种族,对外实行侵略扩张,企图通过战争淘汰“劣等民族”以加强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吸引力,实施法西斯暴力侵略。
而法国因为一战的创伤而元气大伤后厌战情绪浓重,主张和平主义思想,奉行绥靖政策对德放任。同时,其对自身的安全战略僵化落后,仅仅#望莱茵河畔的马奇诺防线来抵御外来者的入侵,这个糟糕的想法决定了法国日后快速沦陷的命运。
年,德意志开始暴露其野心,以“统一的大德意志”吞并了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进行法西斯侵略。年,法国因希特勒的凶猛势头而对德宣战,但是仅釆取防御姿态,对阿尔萨斯边境地区43万人进行疏散。年,在德意志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调转方向进攻西线。很快,德国就从北边打开豁口进攻法国,仅六个星期就攻陷法国,一雪前耻重夺阿尔萨斯一洛林地区,并对当地进行纳粹化和疯狂镇压,开设训练营和集中营,将阿尔萨斯一洛林3万年轻人编入德意志国防军派至东线与苏联作战。
在纳粹主义的反人类暴行之下,一切与法西斯对抗的行为都己经上升为解放全人类的道德理性之下。在巴黎被攻陷后,戴高乐将军仍然试图救国,在境外成立“自由法国”,号召法兰西民族奋起抵抗。英美苏等国盟军在各个战场上浴血奋战使得战局扭转,年德意志投降,阿尔萨斯一洛林地区重回法国怀抱,德意志重新分裂变为东西德意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兰西重获自由、收复失地,在英美的扶持下获得了较高的国际地位。对阿尔萨斯一洛林地区,法国修改了许多战前与当地自主独立主义相抵触的政府政策,尊重当地人民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使得当地激进的民族自治思想逐渐销声匿迹,通过民族同化增强国家认同感。而德意志,在战后遭受了严重的战后制裁,国家解体、领土分割,武装力量解除,在硬件上己无法对任何国家造成烕胁。在思想上,美英苏法四大盟国消灭德意志一切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影响,大力推^“非纳粹化运动”,培养德意志人民民主精神。而德意志统一后也建立了战后赔偿和战后反省的系统机制。在政府的大力推进下,德意志人民正视历史、反思过去,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也基本得到根除。
综上近代以来,阿尔萨斯一洛林经历了历史上最苦痛的时代,几经易主终于培养出法兰西民族感情的阿尔萨斯一洛林却又开启了殖民地的悲催命运,沦为满足侵略者野心的利用工具。德意志统治者们对这个地区没有感情,也没有意愿要将这一地区融入自己国家的正常管理之下,大肆的压迫和镇压使得地区人民饱受摧残。
俾斯麦利用9世纪盛行的民族主义走出了战略上的一步妙棋,利用德意志民族工具理性的对外战略,促成德意志内部的统一,并使德意志重回霸主地位。而此时的阿尔萨斯一洛林地区则成为了俾斯麦战略的牺牲品,俾斯麦无意重夺神圣罗马帝国时期阿尔萨斯地区和洛林公国的主权,对于当地居民的民族认同也毫不关心,只是出于战略的需要而给当地人民带来战火和痛苦。
两次世界大战更是德意志借由极端民族主义的工具理性,企图对欧洲版图乃至世界版图进行重新洗盘的契机,阿尔萨斯一洛林地区人民在其中受到了残忍的压迫,法国的国家实力和民族自尊也严重受挫。
事实上,无论是俾斯麦的民族统一、帝国主义的重新洗牌、还是希特勒惨无人道的纳粹主义,都可以说是在民族主义盛行的时代潮流下,各国统治者将工具理性运用在国际关系上的典型事迹,背后充满着统治者们为谋求更多的国家利益所进行的“阴谋”。阿尔萨斯一洛林地区争端正是在这种工具理性的操控下逐渐成为法德两国不可化解的死结。
值得庆幸的是,在最后这场战役中,全人类利用道德理性统一了战线以对抗法西斯的残暴行为,全人类获得了伟大胜利,纳粹主义得以消灭,民族主义进入一个缓和期,人类掀开了和平发展的新篇章,法德两国的关系也迎来了新机遇。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dl/5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