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阅读时长约14分钟
·本文来源:叉烧往事(ID:chashaows),原标题:血的见证:年最漫长的一天
编者按: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每天学会绷紧神经。
年5月8日,胡锡进发了一条爆炸性微博:“中国需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将核弹头数量扩大到千枚的水平,包括至少要有枚东风-41战略导弹。我们热爱和平,有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但我们需要有更大的核武库来抑制美国的战略野心和对华冲动。也许过不了多久,我们就需要有很强大的意志来应对挑战,而那样的意志离不开东风和巨浪家族的支撑。”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回应外媒提问时表示:你提到胡总编的一些观点,我觉得你要问的话应该去问他,因为在中国也有言论自由。其实你可以向环球时报提出申请,去跟胡锡进老总好好地交流,正好也听听他对当前一些国际问题的观点。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斯说得深刻,“路径依赖意味着历史是重要的。不去追溯制度的渐进性演化过程,我们就无法理解今日的选择”。
胡锡进年至年任《人民日报》驻南斯拉夫记者,深入战火中的波黑,写成《波黑战地采访手记》一书。21年前的年5月8日,时任《环球时报》副总编辑胡锡进被一通凌晨的“中国大使馆被炸了。”年,胡锡进前往海湾前线,报道伊拉克战争。
80、90、00的后浪们,这个时候的确应该学习一下这些并不遥远的历史。
作者
叉少
“咣当!”
人行道上的地砖被愤怒的大学生撬起来砸碎,扔向面前的美国大使馆。男生们每砸中一块玻璃,旁边的女生就会鼓掌。
来都来了,怎么也要砸它一下。
这是年5月8日,北京东直门外的使馆区满是示威游行的群众,公交车通宵加班,一趟趟地把各大高校的学生从海淀拉到东城。每个人都义愤填膺、满腔怒火。
中国驻南联盟的大使馆被炸了,三位记者身亡,二十多人受伤。
这一切发生得太过突然,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因为它的情节就像科幻小说——世界上最先进的军队轰炸了一个同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大使馆。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20世纪的最后一个5月8日,本该是一个平常的周六。
早上起床带上随身听背英语,中午去食堂的时候,把CD换成朴树的《newboy》,“穿新衣吧剪新发型呀,轻松一下WINDOWS98”。下午再到网吧连几局《星际争霸》或者《石器时代》。
没人能预料,自己与历史转动的时刻就这么不期而遇。这一天发生了很多事,有些直到今天仍在影响着我们。
0105:45
年5月7日,美军一架B2隐形轰炸机从密苏里州怀特曼空军基地起飞,经过15小时的长途飞行和1次空中加油,抵达南联盟首都贝尔格莱德的上空。
此时是当地时间夜里11点45分,北京时间5月8日凌晨5点45分,天已经微亮,人们渐渐从睡梦中醒来。
5枚精确制导的炸弹飞向贝尔格莱德市樱花路3号的中国大使馆。第一枚导弹爆炸的冲击波很强烈,直接把当时路过使馆的一对父子震起来再摔到地上,使馆内瞬间一片火海。
被炸毁前的大使馆
0205:45-06:00
人民日报记者吕岩松刚逃到使馆外,就给时任《环球时报》副总编辑胡锡进打了电话,因为在他之前担任人民日报驻南斯拉夫首席记者的就是老胡。
电话一通,吕岩松就喊起来:“我是小吕,北约把咱们的大使馆炸了!”
还没睡醒的胡锡进一下子就清醒了。“兄弟,这事可得百分之百准确啊,我这就把消息给你传出去,万一有一点闪失,咱俩都完了。”
电话那边的吕岩松哭了,因为有同事的遗体被抬了出来。“这怎么能是假的,我就在现场啊。”
放下电话,胡锡进深吸了一口气,他成了国内第一个得知使馆被炸的人。
第二天,刊登了吕岩松《我亲历中国使馆被炸》的《环球时报》卖出一百万份,一跃成为百万级大报。后来,胡锡进因为写时评出了名,还在年近六十的时候开了微博,上了综艺。
去年,胡锡进在自己的脱口秀节目《胡侃》中回忆起了那天凌晨的电话。他对网友说:“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你在凌晨被一个电话惊醒,对方上来就跟你说中国的使馆被炸了,那会是什么心情。”
也许正是从那天开始,胡锡进变成了现在“忧国忧民”的老胡。
0306:20-10:20
就在胡锡进开始打电话通知外交部的时候,位于中关村的新浪网也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
夜班编辑魏林一宿发布了11篇关于科索沃战争的稿子,已经困得不行了。6点20分的时候,他突然被法新社供稿系统的标题吓了一跳:中国驻南联盟使馆爆炸。
使馆可是一国领土,这怎么可能呢。震惊的魏林反复检查消息的英文原文,确认无误,就是这么说的。凭着本能,他在电脑上打了一行字:“快讯: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8日凌晨被炸”。这则消息在北京时间6点24分被发布到了网上。
因为事关国家主权,魏林马上给新浪网总编辑陈彤打了电话,当时他正在出差的火车上。伴着轨道的撞击声,陈彤的声音也有点犹豫,最后还是同意继续跟进并加派人手。在等待编辑们赶往北四环办公室的时候,魏林翻译了一篇来自南联盟BETA通讯社的最新报道,里面提到了事件的最新进展:救援人员已经赶到现场并且正在废墟中寻找幸存者。同时这位记者还特别说明:“这是自从3月24日北约发动对南联盟空袭以来,驻贝尔格莱德的外交机构第一次遭到轰炸。”
这篇字的报道于六点四十分发出,与此同时,身在贝尔格莱德的吕岩松也通过卫星电话不断将消息发回报社。直到九点多,新华社等传统媒体才陆续发布报道。
在中国重大事件报道的历史上,这应该是网络媒体首次在时效性上超越传统媒体。
这一天,新浪网的访问人数比平时剧增五倍导致宕机,紧急加开7台服务器还是不够。有网友反映,8日夜里11点还需要加载一个多小时才能登上新浪网。
0411:00-12:00
快到中午12点的时候,人民日报网络版发布了前线记者吕岩松的一篇重磅文章:《血的见证——中国驻南使馆被炸目击记》。
这篇文章是吕岩松用卫星电话传回来的,国内的编辑一边流泪一边记录,开头第一句是:“历史将记住这个血腥的日子。”该文发布后马上被全国媒体转载,也让人民日报网络版获得了大量网民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dl/4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