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地理 >> 正文 >> 正文

他们已不再变老他们从影像中复活了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23/3/19

本文作者:胡石头

正当人们正在忙于“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时候,一部排片非常少的历史纪录片,悄然登陆全国艺联专线。

比起同期上映的大制作,罗兰·艾默里奇的《决战中途岛》,这部纪录片显得有些单调,没有火爆的场景,也没有固定的男主角,有的只是旧胶片上百年前的真实影像。这就是导演彼得·杰克逊执导的新作《他们已不再变老》。

名一战老兵的访谈,小时访谈内容,小时的原始影像资料……这便是彼得·杰克逊和他的团队为这部一战纪录片所做的前期准备。英国帝国博物院最初只希望他能够用上一些未公开的影像资料,制作一部具有原创性的纪录片。

然而对于这位指导过《魔戒》和《霍比特人》一类大制作的新西兰导演来说,他和他的团队用四年的时间去打造一部纪录片,只是剪辑出一部黑白纪录片并没有什么意义,这部纪录片的内容不应当只是口述历史。还原百年前一个充满色彩的世界,是彼得·杰克逊和团队的野心,他们也成功做到了。

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修复原始影像资料,进行逐帧着色。找到当时的军装和武器,进行比对复原,力图还原当时真实的色彩。即便是当时只有每秒10到18帧的画面,制作团队也经过细致的补帧,还原成正常的观影节奏。

最厉害的是不光有颜色,还有了声音。制作团队为默片配上了声音,采集一战当时的武器进行拟音还原。对于当年镜头里士兵和军官们说的话,请来唇语专家进行解读。有一段影像记录了一位军官在战前的宣讲,制作团队在博物馆找来一段可能是当年发放给军官们,用来战前鼓舞士气的文字资料,由彼得·杰克逊亲自配音……

于是,在团队的努力下,一百年前那些模糊影像中的年轻人突然鲜活了起来,一些沉睡在博物馆里未曾公开的历史影像也重新恢复了生机。我们看到了一部充满色彩和声效的真实纪录片,辅以老兵们的旁白,记录了一群英国士兵从入伍到战争结束时的整个历程。

对于彼得·杰克逊来说,这是他用自己的方式纪念参加一战并负伤的祖父,同时,也为了他儿时的偶像,《魔戒》和《霍比特人》的创作者托尔金先生。

托尔金曾经参加过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索姆河战役,这场战役造成各方超过万人伤亡。战斗打响的第一天,英国方面就有超过5万名军人伤亡。托尔金在此役结束后,因患战壕热被送回国。在目睹了这场残酷战争之后,这名牛津大学毕业生开始了《霍比特人》的创作,《魔戒》中土大战的故事就有影射世界大战的意味。

换个角度讲,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一系列蝴蝶效应也深深影响了今天的彼得·杰克逊,这或许也是这位极具商业价值的导演,在成名之后愿意接下这部纪录片项目的主要原因。

在很多中国人的印象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遥远,仿佛只停留在历史教科书里: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遭遇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导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比起二战来说,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与度很低,很多国人只知道巴黎和会的屈辱,却不知道当时的中国政府派出了约14万华工远赴欧洲战场,大约有近两万中国华工牺牲在欧洲战场上。现如今,在法国和比利时有69处华工公墓,纪念其中留下姓名和籍贯的一千八百多位华工,他们中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与参战国的很多士兵一样,牺牲在异国的土地上。

每年11月11日欧洲停战纪念日,当年一战的主要参战国家,都会在这一天纪念在战场牺牲的军人。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周年前夕,彼得·杰克逊历时四年制作的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在英国上映。今年在停战一百零一周年的时候,这部影片来到了中国大陆,似乎是在提醒人们,国人也曾经参与过这场世界大战。

影片把视角集中在西线战场,每一个普通的英国士兵身上。对于很多人来说,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大人物往往都被人们记住,然而真正决定历史命运的,其实是这些在战场上搏命的普通人,历史由他们书写,历史记录在他们身上。

年轻的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

开战之后,一群不满18岁的年轻人争先恐后选择参军入伍,有些小伙子开赴法国前线时还不满16岁,而18岁才是英国士兵招募的年龄底线,很多募兵军官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难道真的是因为英国民众爱国心切吗?其实并非如此,更多的是因为生活所迫。

在肯·福莱特的小说《巨人的陨落》中写到战争爆发后,主角之一的威尔士矿工比利·威廉姆斯和家乡的伙伴一起报名参军。对于他们来说,遭遇矿难和战场上被打死反正都一样危险,参军待遇还能稍好一些,进入家乡的军团,彼此还可以照应。这或许是当年很多年轻人的想法,英军大部分士兵都来自劳工阶层。参军,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收入稳定,吃得好,生活看起来还有点希望。

至于战死沙场的危险性,这些年轻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即将面临的是一场惨烈的世界大战。加上战争动员宣传这场战争是多么的正义,英法同盟是多么的强悍。在影片中,还展示了许多当时的宣传海报,鼓舞着年轻人踊跃参军,仿佛敌人一触即溃,战争很快就会结束。

于是,这些新兵蛋子们怀揣着天真的想法踏入了军队的行列。经过六个月的训练之后,就要开赴法国和比利时前线,有人的甚至担心自己来不及上战场,战争就结束了。很快,这群年轻人就领略到了战争的残酷:空旷的无人区,挂着死人的铁丝网,潮湿的堑壕,上一秒还在聊天的战友,下一秒脑袋就开了花,死在众人面前。

一段影像记录了壕沟里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他们随后开始冲锋,大部分的人都倒在异国泥泞的土地上,再也站不起来了。这段影像记录了他们活着的最后一段时光。这不是真实的战场,这是人间炼狱。

战争的残酷并非彼得·杰克逊在影片中所想表达的全部内容,影像除了记录战争过程,还记录了士兵们的苦中作乐。小伙子们吹风笛,拔河,踢球……甚至在机枪连续射击之后,冷却枪管的水已经沸腾,他们就地取材,用这沸水泡茶喝(英国人是有多爱喝茶)。

在当时,摄像机还是新鲜事物,面对战地摄影师,他们展露出自己的笑容,表演恶作剧,他们不知道,这笑容在一百年后出现在大银幕上。笑,洋溢在每个小伙子脸上,然而下一刻,画面切换到一具尸体上面。笑容和尸体不断闪过,每一个冲着镜头微笑的士兵,都可能在不久之后阵亡,让人不禁感叹,这可恶的战争。

随着战场上日趋白热化,双方投入了更多的兵力。英国一方,坦克开始投入战场,却依然没有改变什么,只是让屠杀来得更快一些。在一场战役结束后,英军俘获了大量的德国人。此时这些年轻人发现,对面的敌人也和他们一样,被困在制服里,投入这场无意义的战争中来,他们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差别。

于是,在影片中,英国人,德国人,一起抽着烟,开着玩笑,仿佛他们从来不曾为敌。小伙子们知道,战争快要结束了,可是并不知道这场战争为什么会发生。当德国战败时,没有人庆祝,欢呼。银幕缓缓打出“近一百万英国及帝国军人死于年至年。”的字样,这是影片最后一段彩色。每个观众也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在电影中度过了漫长的战争岁月,见证了无数倒下的的青春,每颗年轻的心早已在战争的血腥和泥泞中变得衰老。

然而关于战争的一切并没有结束,影片又回到最初的黑白色,小伙子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乡,他们贡献了自己美好的青春,却无法向人们描述自己的经历。战争的残酷超出了普通人的理解范围,没有参加过战争的人无法意识到战争的可怕。

对于这场战争,老兵们的结论是:没有人是英雄,战争不值得。他们躲过了炮弹和子弹,人生却还是被战争毁掉了。他们已不再变老,他们的青春永久地定格在那个时代。

万幸的是,有影像记录了他们的遭遇,提醒着人们,和平的可贵。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dl/10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