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年11月,年6月,年8月
从北伦敦德比战,到盖里奇镜头下东区火拼的黑帮,从贝克街那个著名的猎鹿帽侦探,到诺丁山爱上大明星的书店老板……
在第一次抵达伦敦之前,我似乎已经认识那里很久了,这个岛国首都早已通过足球、影视剧、摇滚乐、小说无数次走进我的脑海。
*宠物店男孩的《西区女孩》但旅行却又是一种更立体的认知,是一种多维度的感官体验。
除了伦敦眼,你还能记得泰晤士河边足以吹乱任何发型的大风;除了福尔摩斯博物馆,你会记得在火车站门口抬头看到贝克街B的取景地一瞬间的惊喜;除了白教堂和开膛手杰克的传说,你还会记得东区那些新的涂鸦散发的颜料气味;甚至还有在青旅听见的圣保罗教堂的钟声,环球莎士比亚剧场里夏天灼人的阳光,以及千禧桥上伴着街边乐队演出的那一场粉紫色的日落。
PS.本文将主要聊一些观剧经历,影视文学外景地巡礼,基本想哪写哪;不涉及博物馆,未来将汇总一篇英国博物馆相关内容。总之著名景点有限,夹带私货过多。
Part1:如果天没塌下来,就去看戏吧
Part2:时空错乱的都会
Part3:用一天闲逛东区
英国其他内容详见:
苏格兰
去高地!艺术与魔法进修指南
英格兰
那些英伦乡爱故事从哪里来?
利物浦
一个球迷的朝圣之路
*相关阅读:《巴黎伦敦落魄记》,《到伦敦泡博物馆》,狄更斯,奥斯卡·王尔德,尼克·霍恩比,当然还应该有柯南道尔
*相关影视:《帕丁顿熊》《两杆大烟枪》《真爱至上》《V字仇杀队》《诺丁山》《神探夏洛克》《好兆头》《伦敦生活》《新贵》
Part1:如果天没塌下来,就去看戏吧
如果将想念伦敦具象化一点,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博物馆和剧院。
坦白来讲,我只是一个爱去剧院凑热闹的观众。与对足球和电影的狂热相比,我不是个资深剧迷,从未研究过戏剧理论,也很少阅读剧本剧评,对于莎士比亚的喜爱完全来源于我喜爱的每一位英国演员总是时不时去演上半年莎剧。
DTT,AS和本尼出演的哈姆雷特。
但伦敦看戏的体验是不一样的。一方面,剧院是一种大众娱乐场所,成群结队的游客,茶余饭后的好友,耄耋相扶的夫妻,无论独自一人还是携家带口,不用正装笔挺,无须正襟危坐,你需要做的只是抛开剧院外的一切,尽量沉浸其中,被感染,被感动,甚至是有幸参与其中。
另一方面,娱乐性又是建立在其专业化和职业化之上的。从售票系统、入场流程、剧场环境到舞台美术、表演水平及周边开发,伦敦这些剧院经历百年的历史经验沉淀和每年超千万人次的商业市场积累,令其为观众提供着水准之上的观剧体验。(即使付的是英镑,性价比也远超国内。)
乐高店内的莎士比亚。
于是看戏成了贯穿我三次伦敦之旅的主题,年第一次去看了《悲惨世界》;年夏天穷游伦敦,磅看了四场:《长靴皇后》《年轻的弗兰肯斯坦》《猜火车》《人人都在谈论杰米》;年圆梦环莎的《第十二夜》和《仲夏夜之梦》,还去西区看了《汉密尔顿》和《狮子王》。
自年长演不衰的《悲惨世界》,是很多音乐剧迷心中的不二经典。于是首次去伦敦便选了这部看过电影和演唱会录像,听过各种版本原声碟的“大悲”。本着近距离接触西区经典的原则,我毫不犹豫的买了第一排最中间的位置(正价80英镑,约人民币)。坐近女王剧院的一刻感受到了这个“近距离”——就是抬手摸到指挥那么近。
现场听Doyouhearthepeoplesing/Drinkwithme/Onedaymore等等实在激动,安灼亚牺牲一幕舞台旋转过来整个人倒挂在那我瞬间泪崩。愿雨果老先生泉下有知,麦金托什生意兴隆,保佑我有生之年还能再去西区看一场大悲吧。
如果要评选一部新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剧,《汉密尔顿》绝对当之无愧。这部“首演”于白宫的美利坚版“建国大业”,自年起光速风靡百老汇和西区,让我们看到了美国主旋律与当下最流行的说唱艺术相结合的一次生动而盛大的精彩演绎。
去纽约时犹豫许久,百老汇已不是原卡的情况下,刀起价令我望而却步;最终还是在伦敦看了物美价廉的西区版(80磅前排边上)。
音乐剧录制剪辑的电影版预告片。
创作者兼原卡主演林漫威与伦敦西区主演JamaelWestman。
年新出的青春剧《人人都在谈论杰米》广受好评,电影版也即将面世。西区原卡,妈妈那首Heismyboy现场直接把我唱哭。主演JohnMccrea真的是美丽灵动,最近也已经开始在电影圈崭露头角,客串《上帝之国》后在《库伊拉》里又演了一个小角色。
也是在阿波罗剧院第一次体验了西区山顶视角,旁边就是负责打灯的工作人员。票价大约20磅,但由于剧院小巧紧凑,这个位置依然是可以看清演员面部的,跟那种大剧院的山顶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肉排HadleyFraser主演的《年轻的弗兰肯斯坦》,比较中规中矩,主要是为了主演和玛丽·雪莱这个故事底子来看的。
曾来中国巡演过的《长靴皇后》,讲述的是包容与拯救的故事。
迪士尼剧(狮子王,阿拉丁,冰雪奇缘)无论在宽街还是西区,都是价高人又满。赶上打折就义不容辞了,《狮子王》的舞美道具确实没得比!
位于滑铁卢车站附近的Vaults(金库剧场)由桥洞隧道改造而成,入口附近布满涂鸦,主要进行一些先锋实验和哥特风格的表演,我看的是爱丁堡艺术节走出来的《猜火车》话剧。
《猜火车》官方宣传剧照,剧场内部是细长构造。
这场夜店风的Trainspottinglive,配合周遭的涂鸦与头顶滑铁卢车站的噪音倒是很搭。不过没有了性感的电影配乐和蒙太奇的想象力,演员百分百投入、尺度到位、互动频繁以及氛围塑造再优秀,原著也还是部三流小说而已。
最后来聊聊ShakespearesGlobe环球莎士比亚剧场,这是一座根据当年的莎士比亚剧场在原址附近复刻重建的圆形露天建筑。年落成,每年夏半年循环上演着风格各异的莎剧。
剧场观众席除了三层垂直看台外,舞台前方场地还有站票,售价5英镑。(在英国,5英镑=2瓶可乐。)站票除了便宜外,首要优点当然是离得近——入场跑得快的朋友们可以抢到趴在舞台边上的位置;其次还可以更多参与互动——环莎的有些表演非常融入群众,偶尔还会cue人上台。
在环莎看戏最深的体会是,莎剧常演常新。如果抱着“不远万里跑到原址看一场原汁原味的正宗莎剧”的想法,那么就大错特错了。莎翁作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属于每个时代,与背景无关,与肤色、民族、语言无关。那些笑与泪,快乐与伤悲,那些欲望的寄托,人性的挣扎,那些夺人心魄的杀戮,虚无缥缈的痴梦,早已跨越时空在每一个“现在”上演着。
环莎的戏可以是最“正宗”的,复刻维多利亚时代的全男班;但也可以是最另类的,他们给仲夏夜配上爵士乐和嘉年华的装扮,他们只以“表演”本身为选角依据,而忽略演员与角色在外貌、性别、种族、年龄上的差别。
演员通过精心的编排与投入的表演,让观众沉浸其中,或喜或悲,感受远重于理解。在这里,莎剧不是什么严肃艺术,而是一种极其市井化的,茶余饭后的消遣。大概正因为是故乡,莎剧才能有如此接地气的表达。
第一场看的是《第十二夜》,取票时报名字即可。
官方剧照,我们看的正是这版颇具嘉年华风格的《仲夏夜之梦》。
英剧《好兆头》中有关莎翁的一幕也是在此取景。
前几年影帝马克·里朗斯与国宝史蒂夫·弗雷领衔的环莎全男班《第十二夜》官方录像预告片。
太晒时会给观众发纸帽子,上面印着十四行诗。
《仲夏夜之梦》结尾放出巨大的“DREAM”,成就了一个完美的夏夜。
路遇RADA,培养了远如费雯·丽、近如本·威士肖、抖森等诸多明星的皇家戏剧艺术学院。
Part2:时空错乱的大都会
伦敦,有着辉煌的近代史,那些几百年的建筑仿佛刚刚穿过维多利亚时代的迷雾缓缓立于我们面前,这里很多地铁从福尔摩斯的时代就开始运行了。
另一方面,各种新世代的诡异建筑,伴着强大的文化输出,又能随时将我们托进另一个世界,毕竟那个著名的9又3/4站台就在国王十字车站。
如果能对那些历史稍有了解,或者对那些文学影视作品耳熟能详,走在伦敦街头,便可以随时踏入另一个时空。
这座对讲机大楼,楼顶是一座透明的空中花园,正是尼尔·盖曼《好兆头》里的天堂所在地。
尼尔·盖曼和特里·普拉切特年创作的末日奇幻小说,描绘了天使与恶魔合作拯救地球末日的故事,戏谑与荒诞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一起贯穿始终。年,《好兆头》更是由盖曼亲自操刀改编成剧集伴随着皇后乐队的音乐被搬上了荧幕。
TavistockSquareGardens,《好兆头》的结尾,天使与恶魔正是在此侃侃而谈。作为外星人最爱的城市,伦敦当然要有神秘博士的Tardis(一种具有自主感知能力的时空飞行器)。起源于年的长寿剧《神秘博士》几经波折,但依然无人能撼动其科幻国民剧的地位。
剧透图,曾出现在特拉法加广场的Tardis和11任博士。
全副复古装扮的马车“司机”,让你可以迅速穿越回维多利亚时代。
千禧桥上远望圣保罗大教堂,这里埋葬着英国历代先贤。
威斯敏特教堂是历史与时政频道的常客,以及全球最知名的在用皇家驻地白金汉宫。
历史与奇情以外,伦敦当然也不乏浪漫的港湾。西区诺丁山书店因休·格兰特与茱莉亚·罗伯茨那部浪漫爱情喜剧《诺丁山》而走红,至今仍有很多人来门口拍照留念。
帕丁顿车站是伦敦重要的交通枢纽,但令其声名远扬的却是这只戴着破帽子喜欢橘子酱三明治的小熊。
诞生于年的童话故事,来自秘鲁的小熊最初抵达伦敦,就是在帕丁顿车站与布朗一家相识,从此这只小熊便风靡英语世界。而年和年两部电影,则让这只小熊走向了全球。时值电影宣传期,相关物料也摆上了街头。
牛津街每年11月都会有圣诞点灯仪式。
标志性的塔桥,总是能在伦敦宣传片中独占一个镜头。
换个角度看日落下的伦敦眼,竟然有点魔幻。
滑铁卢东站有一股复古未来感,令人仿佛走进了那些颇具冷感的科幻片。
Part3:拿出一天,去东区闲逛
如果有一个好天气(至少不那么糟糕的雨),在伦敦闲逛可以很好的体验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圣詹姆斯公园附近皇家的肃穆与游客的闲散对比鲜明,牛津街霓虹闪烁映照出华丽璀璨的商业氛围,南岸崛起中升腾的艺术氛围,而东区热闹的市集与多元的街头文化则分外吸引我。
伦敦东区,曾经的移民与贫民聚集地,诞生过著名的开膛手杰克,在影视剧里总是与犯罪血案挂钩。如今的东区以多元文化的融合为根基,吸引了一批热爱艺术的年轻人,艺术家、年轻演员、纹身师、摇滚乐队都选择居住在这里。
市集上有各国小吃,当然也少不了对自己的糕点充满自信的阿姨。
复古市集、古着商店和充满异域风情的小餐馆遍布东区,身在此地,墙上没点涂鸦可能都不好意思出门。
这里的涂鸦天马行空,异域风情,包含抽象的思绪抑或是充满冲击力的情感……幸运的话还能目睹一场涂鸦创作,观看这些街头艺术家是如何一步步完成自己的构想。
我始终是热爱多元文化融合的,被伦敦东区吸引大概就像我喜欢新疆、萨拉热窝和伊斯坦布尔一样,在历史的长河里,不同文化的碰撞总是能迸发出最耀眼的火花。
后记:
安全:比巴黎、马德里要好很多,虽然我们碰上了一次恐袭误报事故。
交通:一张牡蛎卡解决所有市内交通。
饮食:大都市全球口味选择众多但价格不菲,上到米其林餐厅,下到街边鱼薯牛肉派,各类东西式快餐。超市半成品料理也是性价比很高的选择。
最后奉上几张泰特现代美术馆天台的风景,希望早日可以再去伦敦。
-FIN-
注:文中照片非特殊标注均为个人原创;历史地理信息参考维基百科与穷游网。感谢阅读、分享与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sc/9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