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禄口机场途径逗留人员,被隔离管控重点对象,苏康码等同黄码用户,资深被核酸选手,我想我还是有资格聊聊疫情下的南京的。新一线国际化大都市南京,工作生活于斯是件幸事,所谓三省省会,五方杂处,散装龙头,强富美高。是江苏的萨拉热窝,是安徽的柯尼斯堡,是台湾的耶路撒冷,也是鸭子的奥斯维辛。
现在还得加两条,南京还是新冠的伊斯坦布尔,是防疫人员的君士坦丁堡。今年最严重的破防至此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目前还无法定论。
入夜的核酸检测点
01
祸起机场
据官方通报,7月17日,南京曾报告新增一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该病例7月9日由俄罗斯莫斯科乘坐CA航班,于7月10日抵达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然后是7月20日通报,在禄口国际机场工作人员定期核酸检测样品中,有检测结果呈阳性。后续判断,应是保洁人员负责国际航班清洁,在收集垃圾、打扫机舱时,防控没做好被感染。
我家是7月10日从南京飞内蒙度假,7月17日返宁的。回到禄口机场,现场指示招贴写着“各地健康码均可出示”,没有什么检查,只有出安检的时候要出示健康码。我亲眼看着不少人手机都没掏就出去了,我把健康码调出来举着,我左手边的安检人员连眼珠都没有动一下,看着别的地方。
不瞒您说,我当时并没有多在意,毕竟就想着赶紧回家嘛。但是回过头来再看,禄口机场的这个防疫警惕性,甚至比不上我这次休假去的边陲小城,基本上就是靠个人自觉了。
我们回头说说这个飞俄罗斯的CA航班。那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货只要从俄罗斯回来,基本上是毒不走空,整个年甚至回溯到去年夏天,就处于一飞就带毒,一毒就熔断,熔断到期继续飞的敬业状态。只要程序合规,坚持飞国际航线倒没有问题,但对这种状态的飞机,是不是在防疫处理上应当格外注意、万分谨慎?7月17日,当这位境外输入病例被确诊时,我见证的T1航站楼出安检这段过程,完全嗅不到一点紧张的气氛,接下来就是20号平地一声雷,炸出一堆保洁染疫。这三天的时间,机场到底做了什么?
据健康时报7月27日的报道,禄口机场是在发现有工作人员出现发热症状,才开始进行核酸排查,一下子发现9例阳性。也就是说,这些负责国际航班保洁的工作人员在被确诊前,不仅没有严格防疫,而且在染疫后的数天时间是照常活动的,上班下班,随意交集。
新京报采访截图
这属于长期防疫下普遍的松懈,可能各地各部门都会存在,但是禄口机场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并导致了整个防疫体系的崩溃,就是国际航班的运营工作,和国内航班混杂了。
这一点很多新闻都提到了,并很可能是冯姓管理层领导因此下台的主因。我很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是一份官方的报告,以表格形式说明,在参加国际航班保洁的人员当中,有一人也参加了国内航班的保洁,很可能是将病毒带到T1航站楼的主要链条。因为途径机场人员最早确定被感染的,是14日晚上沈阳经停航班的24岁女士。经停人员,可能会接触保洁人员的公共场所,大概率就是T1航站楼的卫生间。后来我接到本区防疫指挥部的流调电话,也佐证了这个想法。人家在问完经过机场的时间后,专注于几个问题:
是否经过T1航站楼,是否用过卫生间,是否用过封闭电梯,是否去过机场内的餐厅。
国内T1国际与港澳台T2
同一时间段确诊的患者,连登机口都很接近,很可能共用了同一个卫生间
总而言之,疫情输入南京并传播开来,禄口机场难辞其咎,但这个局面你好歹还能看得懂。但从20号开始,就超出了正常人理解的范围。在检出9例阳性以后,机场管理层居然没有考虑到存在大量密接必须处理,直接让人各回各家,这就导致了疫情从点到线发展,前期被确诊的患者全部跟机场工作人员有关。
机场工作人员不管,先去管谁呢?管我们这些近期途径机场的人员,先是把风险人群划在一个星期前即7月13日,后来又怕不保险推到两个星期前7月6日,最后才确定7月10日这个节点。7月10日至此途径机场的人员,省电视电话会议里估的是一百万,管控措施是先核酸,再集中隔离,条件不足的居家隔离。
机场工作人员家属微博
我不是说途径机场人员不该管,但这部分人和机场工作人员相比,万对比2万,有数量级和优先级的问题,南京在这个问题上完全搞错了重点,结果就是后续染疫的病例全部和机场人员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什么时候真正想到要管机场人员呢?之前我没有看到新闻里提出任何举措,直到29晚上朋友圈转发的视频和消息(30号官宣),才开始组织对这些人大规模的集中隔离。
这个时候,已经晚到基本失去了意义。
是不会用词,还是思路问题?
当然还有一种解释,不是南京不管,是南京没有权限管,因为禄口机场是省属单位。故而封疆大员要“赴”南京来督战,尽管北京东路到北京西路只有起步价。可能当省政府介入时,对禄口机场相对强硬的管控措施才能运作起来,包括29日晚突然调动力量连夜组织集中隔离,从信息分析来看也是更高级别的行政力量。
下决心的时候,调动大量人力物力,却总是难以统筹得宜
体制内总有人喜欢教育“不懂行”的民众:做事情是有程序的,不可能你想办什么事情就给你办,要协调,要审批,要考虑实际情况云云。但是既然把防疫作为头等大事了,如果不能事急从权,切实解决困难,那就说明这个组织指挥的系统架构肯定是有问题的。
02
不宣而成的封城
7月21日公告,我一家人需要去指定的地点测核酸,南京一个区去过机场的人都要来这里做,这些人是有一定染疫风险的。检测点大门外的队伍长到望不到头,里面还蜿蜒了数百米,我们排了五个小时的队。现场非常拥挤,别说1米的防疫距离了,还有很多人没戴口罩,聊天,也根本没有人维持秩序。
某区对途径机场人员进行核酸检测
接下来是全市第一轮核酸,这样的场景一再重现。有的地方社区工作人员和防疫人员比较负责,现场秩序较好,完成的也很快,有的地方人满为患,甚至出现排几个小时队到前面,才被告知没有准备好试剂,只是搭棚子的情况。
然后是7月25日第二轮全民,上述的情况仍然存在,有的点人比较少,有的点乌泱泱的吓人。雪上加霜的是受台风烟花影响,当天风雨不断,有的老人、孕妇、身体不适的、腿脚不便的赶去测,简直苦不堪言。
在此期间还进行了一项工作,地区的风险调级和人员的健康码管理。可能是通过手机定位筛查时的条件设定得比较严格,导致许多无关人员躺枪进了“黄码俱乐部”。转了黄码,就意味着必须在家隔离,但是想转绿码就要三次核酸证明,所以这几天南京的基本情况就是:
疫情期间漫天飞的段子,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种是苦中作乐自我调侃的,比如涝疫结核;第二种是官方乌龙,比如湖北张家界;第三种就是本着“枉杀千人不漏一个”的处理原则,粗犷方针加上机械执行闹出来的笑话。比如说还没宣布隔离,人出去了,回家发现门被封了。
但这些外人看来的笑话,对于当事者可并不好受。在江宁区加大管控力度后,市民的正常出行和生活必然受到阻碍,有些必要需求是必须要提供渠道的。比较有影响的一次“负面”消息,就是江宁的准妈妈们发出来的,她们要进行产检甚至生产,医院以黄码为由拒绝接收。后来所谓的反转,是说发微博医院,但是她自己想去条件较好的妇幼。很多人因此攻击孕妇,但她要去妇幼是完全合理的,因为她是在那里建档的。过来人都知道,生孩子是一个不断检查的过程,医院和医生熟悉产妇的情况。而且这个事情热度过后,官方才公开发布孕妇就诊的通道信息,这难道不是对少数群体、实际困难的把握不够周全?不过每逢此种境遇,疲于应付的官方抓大放小、金口难开,也是见怪不怪了。
第三轮检测,消息早早就放出来了,却似乎是被叫停一阵,正式开始时有了一些改善,检测时间各区错开,各检测点要求分批错时,并强调做好个人防护。加上在此之前,市卫健委发布在报告案例中发现多起聚集性疫情,看来是终于意识到了核酸检测带来的聚众风险,此时已经是7月28日了。
这种意识和动作双迟缓的作为,不仅是系统运作的巨量冗余所致,还有行政观念上的落后。事实上在20号,南京已经基本就可以确定德尔塔毒株和CA航班这两个重要信息,但是分别到27日和30日才正式宣布。而且当合肥率先宣布毒株时,南京的第一反应居然是请求合肥把消息撤了,“给个面子”,实在令人喷饭。
民间20日就知道的事,等10天以后官宣
虽然南京一直没有宣布,但大约在24日左右就形成了事实上的封城。当时出城的条件是持48小时内核酸证明,但由于检测量太大,大部分人核酸后的结果迟迟出不来,根本就出不去。7月25日全市公路市界设立68个离宁查验点后,当天共劝返人员近3万人,查验出黄码人员人,其中红码人员2人,这是公开的披露,就说明绿码也是劝回的,而且近十分之一的人是黄码,也可见“黄码误伤”的程度,以及对于黄红码人员的管控还没有有效执行。
这时候距离20日已经过去了5天。
这是我一位江宁朋友的转绿申请,标记“已完成”其实完全没有处理,只好重新申诉
并不只是南京有管理问题,南京周边的马鞍山、滁州和镇江,都因突发疫情而导致局部的管理混乱。以滁州为例,刚开始设边境检查的时候,只查车不查人,人可以下车后走过去,似乎车是病毒载体,岂不笑话;滁州的社区解除隔离需要间隔48小时的三次核酸报告,而南京要求是间隔24小时,又要人去重做;南京去滁州的黄码人员被隔离了13天以后,离解除仅一天了,社区跑来装个摄像头(监视人不让外出),因为“上面刚要求的”,要转绿码才能撤掉。但是要转绿码,南京那边又要求小区出具“解除隔离通知书”,滁州也很痛快:可以的,只要你是绿码我们就出。这就形成了一个荒谬的死结,不禁让人想起黄宏巩汉林有一年的春晚小品,要开锁需要身份证明,但是身份证明就在被锁的箱子里。
解除隔离前一天,家门口装上了摄像头
像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在疫情中比比皆是。包括拍脑袋决策和蒙眼睛执行相结合,因为执行不下去而不得不朝令夕改,包括行政区划不同带来的政策冲突,带来的都是“上面张张嘴,下面跑断腿”的传统国粹级现象,都是“唯上不唯实”的后果,体现的是对民众切身处境和利益的漠视。
本次疫情最典型的catch-22
03
严防死守的困局
疫情爆发至今已有十天,发生了很多事情,不一一向诸位絮叨了。大家可能注意到,以上我反复讲了一个“管”的问题,作为一个自由派,我并不喜欢这个议题。但是在严防死守的大环境下,就没法回避去谈它。怎么精细化管理、人性化管理,如何抓重点,管哪些人哪些环节,但凡南京做得好一点,都不会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
南京的官方信息平台基本上都被骂到关评
前段时间广州也经历过这种情况,但是表现要好一些,至少没那么多骂声,但这绝对不是“一线”和“新一线”之间的差距。从技术上说,广州反应速度更快,调动了公安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sc/8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