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国文革后引进的第一部外国电影《追捕》的上映,可以说彻底颠覆了中国人对世界、审美的认识。当年日本繁华的街头、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人们新奇的衣饰,和我国当时的现状产生了强烈的反差。高仓健的硬汉形象和中野良子优美的女性形象,更把当时我国统一的浓眉大眼男宠模样的男星和青面獠牙红脸蛋壮姑娘女星形象比较得灰头土脸。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部电影在当时,开了民智。
昆叔在当时上小学三年级,在地质大院露天电影场上,《追捕》连续上映了半个月。昆叔等一干小屁孩银幕前面看几遍,银幕后面看几遍。在银幕后面看电影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场景人物字幕全是反着的。现在的电影观众永远也无法体会这种感觉了。在年代,昆叔崇敬的英雄形象有高仓健饰演的杜丘、阿兰德龙饰演的佐罗,和保卫萨拉热窝的瓦尔特,并没有双枪李向阳。
当时片子是上译厂译制的,当时的配音演员毕克、丁建华、邱岳峰和没有参与本片的童自荣、乔榛等从感情色彩、异国腔调、口型吻合上,都完美诠释了一大批国外电影的原作人物。向这些老师们致敬。逐渐的,再也没有当时那种高水平的配音电影了。现在昆叔看电影只看原文的,甚至看中国语电影时,也要同时看字幕。
时隔四十年,吴宇森翻拍了这部改编自西村寿行小说《君啊,涉过愤怒的河流》的《追捕》。老吴混过好莱坞,腕儿大主意就正,把小说原著改得大卸八块、开肠破肚。但是,昆叔认为这部片子的故事情节大家就忽略了吧。电影本来就是视觉艺术,看人物看画面看镜头看动作看桥段吧。
张涵予在片中饰演杜丘,中国人,姓杜名丘,律师。而高仓健当年饰演的是日本人,姓杜丘,名冬人,检察官。两人形象气质上有一定差别,张涵予饰演的杜丘人味多些。倒是福山雅治饰演的矢村警长和当年原田芳雄的矢村警长十分神似:一副条子相。
片中充斥着大量吴宇森桥段:女杀手狙击镜里观察瞄准杜丘和当时日本人敲锣打鼓举行民俗仪式、摩托艇追逐和《喋血双雄》开头一场周润发狙杀目标的桥段一模一样;吴宇森的数学水平跟昆叔相仿:从年代拍港产电影到如今,一直不知道手枪弹匣里能装多少子弹,只管开枪弹如雨下,几乎不用换弹匣。还有双雄连着手铐双枪齐射、鸽群乱飞等,不一而足。
版《追捕》在配乐上向老版致敬,熟悉的啦呀啦旋律响起,满满都是情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sc/8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