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的票房记录不断刷新,不知道坐在电影院的你是否也和投资人一样开心。通通却是很怀念当年的电影时代,城里的年轻人把这个作为约会的第一选择,乡下的孩子把这个作为过节一般的热闹……
年春,由山西省电影教育工作队派出的第97队队员李清孝、赵学增。第98队队员王先登、刘国才、李纯三人分别进驻当时的小店、晋源一带的乡村开始巡回电影。首次放映的是国产最轰动的是我国自行拍摄的故事片《白毛女》,一个村映完再到一个村。
年,山西省电影教育工作队下放,成立了太原市郊区电影放映队,直属太原市郊区文化科领导。第一队在小店镇以南的北格、刘家堡一带放映。队员有米志立、谢丽娜、高德胜三人。第二队在小店镇以北的黄陵、亲贤一带放映。队员有梁成桐、二人。第三队在晋源镇以南的晋祠、姚村一带放映,队员有张江河、吴聚宝、陈泽三人。第九队在晋源镇以北的金胜、义井一带放映,队员有任钰、丁健、屈风鸣三人。
据我区第一批电影工作者高德胜老人回忆,他是年退伍之后,开始从事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使用的电影机大都是从苏联进口的乌克兰五四式16毫米移动放映机,这种电影放映机不但机器笨重噪音大,而且是单机放映,放完一本片子就要停机,装上第二本之后再继续放。当时的农村很少有机动车辆,每个村庄要放电影,生产大队就安排一位老农赶上毛驴车去拉电影放映机,毛驴车上放着笨重老式胶片电影放映机、发电机以及我们电影队员用的生活品。
放映电影的村里给我们腾出最好的房子住,做最好的饭给我们吃。村里还派出喜欢热闹的年轻后生们协助我们电影队挂幕、抬桌子、接发电机,摆放机器等杂活。这一天生产队长会提前给社员们放工,学校的学生提前给学生们放学,公社社办企业的职工也要提前收工。人们都提前回家做饭及早吃完饭后,全家男女老幼拿上板凳在前排抢占有利位置。尤其是小孩子们三人一群,五人一伙,早早来到电影场抢占位置,有时因抢位置为此而争吵甚至还打起架来。整个电影场里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每场电影之前,都要搞宣传,跟着形势走电影放映首先要播放几分钟的幻灯片、竹板、歌曲等多种形式对观众进行宣传教育,颂扬农村出现的好人好事。
据当时晋祠公社电影队老放映员薛学贤回忆说,文革时期,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到了年2月,南郊区成立电影管理站,各公社电影队放映员取片再也不用骑上自行车到市里取片了。年5月,南郊区电影管理站又升级为南郊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先后增设了电影放映设备,分别是35毫米感光机一台,长江54机一台,北京8.75毫米一台,片库存放影片余部。
年9月,经区委来秉良书记亲自主持会议并作出果断决策,举全区之力,将在小店西大街路南兴建一座像样的影剧院。该影院经过二年多的紧张兴建,年7月,一座总投资74万余元,建筑面积平方米,个观众席。这是我区第一家室内影院,刚建起来时,周围建筑很少,电影院建筑结构讲究,显得非常奢华、高雅、气派。在当时那个时代,像这样的气派豪华的电影院,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是一流的。于是,人们便把该电影院和省城的几大建筑联系在一起编成顺口溜:“八角大楼、火车站、南郊区的影剧院”
到了八十年代,电影院每当有一部精彩的新电影上映,像《少林寺》、《侦察兵》、以及南斯拉夫电影《桥》《瓦爱特保卫萨拉热窝》等新影片。海报一贴出去,售票窗口就开始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为了能买到一张好电影票,一些年轻人便在售票窗口起哄,他们将其中一人抬起来,举过挤在前面的人的头顶,从别人头上挤到售票窗口去买票。电影院一到这个时候总是安排的紧紧的从早到晚连续滚动式放映,每一场都是爆满,有时还的加座(把影院的移动椅子加到观众厅的走廊里),最多一天要放映5、6场。因此,虽然那个时候电影票比较难买,但没有电影票贩子,也没有什么倒票的“黄牛党”。看电影的人们只是凭力气或凭走关系搞到电影票而已。
在区电影院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晋源公社党委十分重视电影放映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多方筹措资金,于年5月我区第一座农村集镇电影院----晋源镇电影院正式竣工并交付使用。该集镇电影院总投资15.7万元,固定资产20万元,有观众座位个。由于该电影院经营有方,年5月至12月,电影业务收入就达到3.1万元。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一批经济条件好的行政村纷纷购置电影机,办起了电影队。据当时南郊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的统计报表显示,各乡村自办的电影队高达50余家。晋源一带的乡村就办起21个电影队。他们分别是姚村公社的高家堡、洞儿沟、北邵,晋祠公社的南张、王郭、晋祠、赤桥、花塔、北大寺等。小店一带也有像小店公社的孙家寨、贾家寨、大村、范家堡等。北格一带有辛村、郜村、北格、大代等。农村乡村电影队如雨后春笋搬的迅速发展起来,当时的农村乡村电影队有电影机型号为(35毫米(手提移动式)16毫米、8.75毫米)。基本上实现了村村挂银幕,人人看电影的全面普及。
80年代中后期,公社电影队和生产大队的电影队,开始出现萧条。而又一个新生事物----个体电影放映队出现了,一度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和青睐。直到年后,个体电影队才逐步消失。
而随着时代进步,受多种娱乐方式的冲击,文化生活开始多样化,特别是录像厅从影院挖走了大量观众,区文化宫、晋源集镇电影院被迫停止放映电影,改行做起了多种经营。但作为历史的光辉一页,电影文化留给了人们深刻的记忆。
附录:
一、太原市原南郊区各人民公社电影放映员名单
原金胜人民公社电影队;丁健(山西省电影总队下放人员)、武友功张建平
原晋源人民公社电影队;陈泽、魏金山、许绍发
原晋祠人民公社电影队;薛学贤(山西省电影总队下放人员)、范吉贵、赵乃明
原姚村人民公社电影队;雷全会、张云发
原刘家堡人民公社电影队;李仁德、李孝鹏、王二兴
原北格人民公社电影队;胥玉贵、单定国
原小店人民公社电影队;高德胜(山西省电影总队下放人员)、李祥(山西省电影总队下放人员)、王烈忠、郝跃德、任继祥(小名狗牛)、孙三庆
原西温庄人民公社电影队;樊顺儿、王住牛、韩双喜、
荣保平
原黄陵人民公社电影队;梁成桐(山西省电影总队下放人员)、李虎只、李延年、赵儒
原亲贤人民公社电影队;史宝只、万广义
原郝庄人民公社电影队;宋建勋、李林豹、王殿荣姜东升
原杨家峪人民公社电影队;刑秉川、王桂梅
原孟家井人民公社电影队;李玉龙
二、原南郊区各生产大队队办电影队放映员名单
(一)、原金胜公社所属生产大队电影队;
原金胜生产大队电影队;王保贵
原西寨生产大队电影队;李八斤
原木厂头生产大队电影队;杨春牛
原南堰生产大队电影队;郭四小
原吴家堡生产大队电影队;吴永根师根生
原古寨生产大队电影队;郭狗只
原冶峪生产大队电影队;董卯亥
(二)、原晋源公社所属生产大队队办电影队
原北瓦窑生产大队电影队;牛舍贵、牛臭娃
原古城营生产大队电影队;王玉柱
原武家寨生产大队电影队;周新义
原黄冶生产大队电影队;姜秋福
(三)、原晋祠公社所属生产大队队办电影队
原南张生产大队电影队:杨秋生牛爱科
原王郭生产大队电影队;王命友王昌忠
原索村生产大队电影队;杨东生
原赤桥大队电影队;李二龙李拖贵
原花塔生产大队电影队;张舍娃
原北大寺生产大队电影队;武玉全
(四)、原姚村公社所属大队队办电影队
原高家堡生产大队电影队;冀铁旦
原洞儿沟生产大队电影队;段吉成
原北邵村生产大队电影队;曹万民
(五)、原刘家堡公社所属大队队办电影队
原刘家堡生产大队电影队;王俊娃
原西里解生产大队电影队;杨东根
原西草寨生产大队电影队;王林有、樊风清
原南马生产大队电影队;赵德保
原东柳林生产大队电影队;郭二平
原王吴生产大队电影队;王依勋(又名四儿)
原石沟生产大队电影队;李中兴
(六)、原北格公社所属大队队办电影队
原北格生产大队电影队;董玉娃
原辛村生产大队电影队;王人民
原郜村生产大队电影队;张德龙、郝毛娃
原大代生产大队电影队;李铁喜
原南格生产大队电影队;张学仁、程和平
原候家寨生产大队电影队:马永青(又名马十一斤)
原梁家庄生产大队电影队;王臭仁
原张花生产大队电影队;陈秀清(女)
(七)、原小店公社所属大队队办电影队
原小店生产大队电影队;闫小牛
原范家堡生产大队电影队;郝三楞
原贾家寨生产大队电影队;任社会
原小马生产大队电影队;薄同原
原大村生产大队电影队;郑万喜
原嘉节生产大队电影队:薛斌忠(又名薛润根)李忠会
原孙家寨生产大队电影队;李全贵、李吉喜
原巩家堡生产大队电影队;任友义(又名白狗只)
原宋环生产大队电影队;王九斤
(八)原西温庄公社所属生产大队队办电影队
原西温庄生产大队电影队:范同保
(九)、郝庄公社所属生产大队电影队
原麻地沟生产大队电影队;熊建雄
原马庄生产大队电影队;牛永江马金元
三、原南郊区个体电影队电影放映员名单
闫小牛个体电影队
张贵元个体电影队
张富寿个体电影队
张喜顺(又名张牛牛)个体电影队;
晋新个体电影队
新建个体电影队
建文个体电影队
段林个体电影队
贵元个体电影队
狗只个体电影队
玉生个体电影队
明义个体电影队
新义个体电影队
玉柱个体电影队
小飞个体电影队
四、原太原市南郊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负责人名单
电影公司历届经理:孙守逊、潘建勋
副经理;高德胜、宋建勋、杨振山、于海礼、陈泽
五、太原市原南郊区电影院(小店文化宫)负责人名单
电影院历届经理:于海礼、李光照、杨振山、高德胜、宋建勋、郝仁德、李春惠、乔俊宝
六、原晋源公社集镇电影院负责人名单
魏金山许绍发
有你记忆中的那个人吗?
以上内容选自《龙城汾东文史》第十五辑
作者:高俊保
由政协太原市小店区委员会科教文史委提供
篇幅缘故,略作改动。
专此致谢
推荐阅读收藏丨太原南部地区赶集(庙会)一览
老南郊的婚嫁习俗,有多少还在传承
战斗在太原南丨我们身边的那些抗战遗迹——
↙↙买正品普洱茶点「原文」进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sc/7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