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时差 >> 正文 >> 正文

我的观影史改革开放初期之中外电影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21/4/27

一、南斯拉夫译制片及港片上映(年——年)

年秋,家隔邻的影院放映南斯拉夫电影《桥》,也是南斯拉夫在中国公映的第一部电影,接着就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两部电影一扫国内战争片高大上的脸谱化形象,开篇就被悠扬动听的音乐所震撼,凸显了战争下的暴力美学、摄影美学和叙事下的豪情和柔情……对于中国大陆观众来说,回归了战争之下的人性,这是久违的感觉。片中游击队员哼唱的意大利民歌《啊朋友,再见》,成为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

南斯拉夫电影,也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奏曲,而南电影包含战争电影,可谓国际影坛一道独特魅力的风景线。

年底又看到了《第67天》《苏捷斯卡战役》《第26个画面的占领》《黎明前到达》等片。相较,我更喜欢《桥》,其简明、诗意和激烈的叙事,以及荡气回肠的配乐,加之“桥”本身的壮观场景,总体上,颠覆了过往我们对于战争片的理解。虽然《奇袭》也是说炸桥,但缺乏更为复杂多变的解构手法,叙事也较单一,使得《桥》犹如架设我们眼前的电影之桥,震撼之余,理解了电影的更多探索和可能性,激昂的音乐响起,耸峙于高山峡谷之间的桥,巍峨壮观,在迫不得已的情形下,却需要建造工程师亲手炸掉这座桥,这是何等的决绝之痛,前提却是缘于对于桥本身的爱。桥,在电影中成为一个真正的悲情“英雄”。《瓦》,当然是更为精妙和复杂的战争片,配乐也动听。

萨拉热窝,本身就是一座千年古城,敌我双方在城中的较量,事关地下游击队员的生死,借城阐发另一种斗争样式的可能,这是更为激烈的游戏,如同投鼠忌器,各色人集聚,好坏忠奸难辨,继而有了漫长的煎熬和牺牲,比如失去了女儿的钟表匠,在教堂等待的那场戏,最难熬也最震撼人心。一个普通人以自己的方式拯救这座城,白鸽纷飞,仿佛净洁的雪花飘飘。这两部电影,至少看过三遍,纵然过了四十多年,那些观看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只是人已老,心年轻。

年暑期,看到了第一部港片《屈原》,鲍方携爱女鲍起静在片中出演,供宫廷显贵的奴隶囚犯决斗表演,与罗马斗兽场无异,当时看到极为惊骇。这是第一次感受到港片的不凡,尽管只是一部历史片,也让我们首次领教了银幕上屈原的艺术形象。年初,看到了港喜剧片《巴士奇遇结良缘》,方平主演,人间烟火,扰扰嚷嚷,拥挤的弥敦道也曾是我们这些少年的梦想。这种港式喜剧样式,令人耳目一新,对于国内观众来说,这乃是第一部真正呈现繁华喧嚣的香港,让我们对现实的香港有了表象的直观感受。科幻剧情片《生死搏斗》,以及年底,美国电视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这两部影剧给国内冲击的结果,就有了后来的国产科幻片《珊瑚岛上的死光》,也算某种的模仿和呼应。之后,相继看到了《群芳谱》《三笑》《画皮》等不同类型的港片。年后,译制片和港片皆处于一个相对平静的观影期,年初,引发观影潮的《少林寺》,开启了港片与内地合作的拍片模式,成龙最初的动作片,只能通过刊物的形式推介看到,并无在内地上映,真正公映还是多年后的事。值得一说的是,年底,还看到了台湾导演李行的电影《汪洋中的一条船》,这也是中国大陆公映的第一部来自台湾宝岛的电影,究竟是如何引进上映的,不得而知。也就是说,从年的南斯拉夫电影为开端,到日本、美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电影的译制公映,加之港片的引入,使得国内观众享受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大赏,这种浪潮一直延续到年底,这五年时间,国内观众对于西方国家的电影有着直观的感受。他们在比较中有着更大的期待,但国产电影的主调还沉溺在“伤痕电影”的悲伤气氛中。

二、经典老片复映观影史(年——年)

年初开始,一批“文革”前十七年老电影复映。正好我年初去武汉走亲戚,看到了第一部复映老片《平原游击队》,郭振清饰演的双枪李向阳,一开始就是骑着马提着双枪,左右开弓,好厉害,还有,鬼子进村与画面配乐,也挺震撼。就我看过和记忆的,复映老电影,主要指“文革”前期十七年的电影及上海老电影(列举电影难免有错漏)。大概有三批次。第一批次复映的老片,年初至年底,以革命战争片和新中国建设的主旋律影片为主,具体来说,题材没什么争议,如《平原游击队》《南征北战》《洪湖游击队》《钢铁战士》《三进三城》《智取华山》《翠岗红旗》《东方红》《节振国》《白毛女》《红孩子》《苦菜花》《槐树庄》《董存瑞》《刘胡兰》《李双双》《战上海》《哥俩好》《红旗谱》《白求恩大夫》《大浪淘沙》《暴风骤雨》《老兵新传》《秘密图纸》《虎穴追踪》《跟踪追击》《金沙江畔》《突破乌江》《万水千山》《枯木逢春》《景颇姑娘》《芦笙恋歌》《汾水长流》《烽火列车》《长空比翼》《天山的红花》《烈火中的永生》《柳堡的故事》《铁道游击队》《霓虹灯下的哨兵》《永不消失的电波》《徐秋影案件》《沙家店粮站》《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山间铃响马帮来》《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风雪大别山》《祖国的花朵》《沙漠里的战斗》《自有后来人》《今天我休息》《满意不满意》《护士日记》《飞越天险》《特快列车》《12次列车》《青年鲁班》《雷锋》《鸿雁》《大闹天宫》(动画)等片。《钢铁战士》,按现在的话说,有一种原生态战争的感觉,拍得非常真实,表演也很质朴。那小战士用钢笔尖插入敌军官眼睛,有点吓人。影片颂扬一种大无畏的英雄形象,开始了革命战争片最初的模版样式。片尾有一解放军军官推开窗子,加之一段激情的旁白,好像是说新中国来之不易,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孙道临在《永不消失的电波》中的表演,很有递延的层次感,剧情也很不错,为了共一目标,一对陌生男女走到一起,虽然表现的那种革命情谊让人多少有点儿隔膜,但总体上弥漫着一种难得的温暖。王丹凤在《护士日记》中的形象,令人眼前一亮,感觉好洋气。第二批次复映的老片更多,年初至年底,有以前争议过或被批判过的片子,如《红日》《海鹰》《海魂》《聂耳》《祝福》《农奴》《脚印》《粮食》《土地》《前哨》《风暴》《怒潮》《赵一曼》《龙须沟》《红楼梦》(越剧)《天仙配》《女驸马》《刘三姐》《五朵金花》《阿诗玛》《六号门》《勐垅沙》《摩雅泰》《红珊瑚》《上甘岭》《不夜城》《宋景诗》《林则徐》《李时珍》《青山恋》《桃花扇》《无名岛》《抓壮丁》《独立大队》《回民支队》《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兵临城下》《逆风千里》《东进序曲》《羊城暗哨》《锦上添花》《乘风破浪》《春满人间》《甲午风云》《英雄虎胆》《停战以后》《革命家庭》《林家铺子》《舞台姐妹》《早春二月》《怒海轻骑》《激战前夜》《天罗地网》《古刹钟声》《冰上姐妹》《水上春秋》《女篮五号》《女跳水队员》《小二黑结婚》《战斗里成长》《年青的一代》《野火春风斗古城》《两个巡逻兵》《51号兵站》《寂静的山林》《无形的战线》《国庆十点钟》《扑不灭的火焰》《冰山上的来客》《达吉和也的父亲》《布谷鸟又叫了》《水手长的故事》《沙漠追匪记》《红色娘子军》《狼牙山五壮士》《大李小李和老李》《魔术师的奇遇》《女理发师》《乔老爷上轿》《不拘小节的人》《新局长到来之前》《鄂尔多斯风暴》《神秘的旅伴》《南海的早晨》《七十二家房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片。年暑期,看到了《上甘岭》,当时感觉这部电影不同于以往看过的战争片,有一种彻骨的真实,好像把小时看《英雄儿女》王成的血拼场景,再延续了无数次,很是过瘾,片中主题曲《英雄颂》,激昂雄壮,格外动听,与片中插曲《我的祖国》一刚一柔,相得益彰。赵丹在《李时珍》中的表演,从青年到老年,可谓其表演巅峰,直至今天,想起李时珍中年丢了药书手稿,那种难过又愈挫愈奋的情景,以及老迈时的欣然表情,真是触及到了我的内心。赵丹在《林则徐》中的表演功力,同样令人激赏。《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谢芳成为一个耀眼的女星。《羊城暗哨》的复映,独具特色表演风格的冯喆,成为再次议论的焦点,只可惜当时他早已离世。《冰山上的来客》,虽是一部反特片,拍的却极富诗意,也让我们体味到了新疆地域的歌曲风情,动人心弦。马奕在《逆风千里》中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这部电影叙事也很有特色,一排东北人民军战士在指导员带领下,押送一批国军将校俘虏前往后方,一路斗智斗勇,很是吸引人。年初至年底,复映的老片,主要以解放前老上海“左翼”电影为主,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渔光曲》《塞上风云》《马路天使》《十字街头》《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三毛流浪记》等片,还有刚解放时拍的《我这一辈子》。《一江春水向东流》,让我为白杨出演的角色难过,也为舒绣文饰演角色的那种精彩演绎而赞叹。《马路天使》中的鼓手赵丹和周旋出演的小红,终让我们看到了老上海的另一面,魏鹤龄的表演好内敛。《渔光曲》的王人美甚是动人。《塞上风云》,虽是抗战片,但片中的舒绣文和青春亮丽的黎莉莉,透出的时尚气息,同样让人难忘。最让我们逗乐的则是《三毛流浪记》,演的太好了,对于我来说,超过了之前看过的儿童片。石挥执导的《我这一辈子》,让观众看到了石挥这个戏痴对于角色深度融合的非凡演技。复映老片,给我们开了大门,呼吸到了正常的空气,还是有一个模糊又清晰的比较,毕竟年下半年看到了南斯拉夫的电影,更大的震撼,来自于西方电影的译制,年底,首先看到了日本的《追捕》等影片,等于为我们开了另一扇窗,这不单是电影上的延伸空间,也是眼界和思想上触觉的拓展。从此,一发不可收,中国观众有了真正的比较,国产电影和外国电影之间的差异,到底在哪,直至四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是难以言表又模糊不清,但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总是在迂回和徘徊之间永远向前。

三、西方译制片及其多元化外国电影(年—年)

“文革”之前十七年,国内译制的主要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电影,公映的也并不多,虽有少量的西方电影,如《偷自行车的人》《二十四只眼睛》等片,但只是作为内参片为少部分人所熟知。国内绝大多数观众却无缘一见。“文革”时期,上映的译制片更是压缩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狭窄空间,主要是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和罗马尼亚这四个国家。西方电影的最初引进和公映,应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即年下半年,从东邻的日本开始,这与当时中日较为紧密的经贸关系相关。就我所看到的,那些年的县城影院,看电影业已成为百姓最大的娱乐,无论是复映的老片、上映的新片和译制片,基本上都是人山人海,这一点儿也不夸张。年底,《追捕》的上映引发了第一波观影潮。年前的雪片,化为了高仓健的墨镜、风衣和身手矫健的身姿,人们不畏寒冷饱赏一个被冤情笼罩之下的沉默男人,那无惧一切的不屈意志,这给国内平反冤假错案带来了希望和生机。正好,我是跟着一个当时还是“右派”的忘年交一起看的,幸甚的是,年初,他终得平反,年底,就回到了银行上班。片中的《杜丘之歌》,就好像唱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艰难行进曲,即便过了这么多年,每每听到都还有让人心潮澎湃之感。年初春上映的《生死恋》,栗原小卷的清亮形象,以及她出演的夏子和雄二的浪漫爱情,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刚从幽暗走来的年轻男女的眼睛,这一点儿也不夸张。为了爱情可以这般的不顾一切,只忠于自己的内心,这与《追捕》真由美勇于追求身陷泥淖的杜丘之爱,同出一辙,给了国内年轻人以真爱的勇气,从此,他们给恋人写信不再是“此致革命的敬礼!”,而是敢于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说是爱情观的启蒙也不为过。之后,《望乡》的上映,让国人感受到了日本普通民众同样也是军国主义的受害者。日本纪录片《狐狸的故事》,拍摄者对于狐狸的喜爱,以及表现它们觅食和生存的艰辛,完全改变了国人历来对于狐狸不好的印象。《人证》,显贵的母亲八杉恭子不愿相认混血的儿子焦尼,反而被其加害而死,这见证了“二战”后,美军对于日本普通民众带来的影响和伤害,同样也说明这是日军国主义侵略战争所带来的后遗症。之后,相继上映了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这对恋人出演的《绝唱》《风雪黄昏》等片,也引起不小的波动。《金环蚀》《啊,野麦岭》《砂器》《蒲田进行曲》《兆治的酒屋》等片,让国人对于日本现实和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日本电影对于国内观众有一种亲切感,这是因为文化和地缘相近,尽管两国有过不快的历史,但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媒介,不可替代,对于两国关系起到了良性互动的作用。上译厂的毕克对于高仓健的配音,可谓出神入化,锦上添花。随后,中野良子和栗原小卷等演员来中国访问,走到哪都是人山人海,受到中国民众的真心喜爱和欢迎,这在现在是不可想象的。《远山的呼唤》则开启了山田洋次平民电影的精彩旅程。年底,雪花飘舞之际,影院空空荡荡,最后只剩下我一人,就好像置身于空旷的北海道雪野,那种津津有味的品尝是难以言喻的,隐忍、沉默和厚实的情感,构成了影片所要阐释的人性基调。之后,还看到了山田洋次《寅次郎的故事》系列中的几部。美国电影的引进,首部就是从年底上映的《大车队》开始的,多少年才知道这是由大导演萨姆·佩金帕执导。其中,大货车司机开着车,对着警车嬉皮的脱裤子,吆喝着说我要让你看看我的屁股,电影居然这般敢拍,这正符合蓝领阶层的身份特征。看到一群司机敢于跟警察对着干,真不可思议。电影上,大货车奔驰于连绵无际的高速公路,给当时尚处于贫困的中国带来了对于现代化的渴望,直到年后,中国才有了第一条沪嘉高速公路,所以,电影不只是电影这么简单,它会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并从中得到一个最直观的比较。这也算是思想上的启蒙。之后还看到了《恶梦》《昏迷》《未来世界》《汤姆叔叔的小屋》等美国电影。《恶梦》,几个年轻男女,经过田纳西被警察无故地铐走关押,恶梦般的真实经历,幸而最终逃生,当时看到挺震撼的。美国的电视剧引进,反而比电影影响更大。年电视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和年《加里森敢死队》,引发了国内城市家庭购买十二寸黑白电视机的狂潮。当时,老爸单位有一台日本产的十八寸彩电,那几年,电视剧和中国女排首冠的日本赛,就是通过这台彩电看的,当时县城拥有彩电的单位寥寥无几。每次在院子看也是人山人海,不亦乐乎。同时,卓别林的经典喜剧默片《淘金者》《城市之光》《大独裁者》《巴黎一妇人》等片的上映,令我们开怀。《摩登时代》,讽刺资本家用现代化机器盘剥工人,让人成为机器生产的工具,实则为奴,卓别林夸张的喜剧表演,实在可乐。法国、加拿大合拍的《沉默的人》,对白极少,印记尤深,英、意等国合拍的《卡桑德拉大桥》,让我们见识了列车急驰下的危情时刻,人类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迫裹挟于高科技的暗流汹涌之中。年夏,看过第一部委内瑞拉电脑《螃蟹》,悬疑片,案中案,写实夹杂抒情,具相当的水准,显现出当时委内瑞拉经济繁荣的景象。以及之前上映过墨西哥电影《冷酷的心》《叶塞尼亚》等片,让我们对拉美影片也有一个浅层的了解。年夏上映的《佐罗》,则掀起了自《追捕》后第二波的观影狂潮,蒙面超帅的阿兰?德隆不畏强权主持正义,真正一个双面人形象,一面挥剑刺向以新总督为首的对手,一个隐藏身份伺机而动,配乐也煞是喜感。这对国内观众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侠客形象。年秋的一个中午,看了法国的《老枪》,确信这是我喜欢的的电影。《茜茜公主》的主演罗密?施奈德化身医生的爱妻,被溃败的德军用火焰喷射器喷出的火焰焚烧的惨痛情景,这几十年间,还偶尔在脑际闪现。片中菲利普·努瓦雷饰演的医生于连也相当入眼,看起来憨笨,却异常灵敏,好在他替爱妻报了仇雪了恨。后来,看到《最后一班地铁》,德军铁蹄下的巴黎,没有枪林弹雨,却增加了我对电影叙事的进一步认识,一个剧场,三个男女之间的周旋,极其诱人,逃往生天的不只是身体,而是法兰西的浪漫和精神,以及不屈的灵魂,当时就极惊叹凯瑟琳?德诺芙的美丽。多少年后,方知这是名导特吕弗执导的佳作。记得八十年代末,还看过由大鼻子德帕迪约主演的译制片《难兄难弟》《霉运侦探》。《虎口脱险》,则让我们见识了何为法式喜剧片。与此同时,译制片呈现多元化,不只有西方电影,只是说以西方电影为主,也更为耀眼,还有一批早年译制的内参片复映。当时,除日、美和法国电影之外,英国的《尼罗河上的惨案》,西德的《古堡幽灵》《英俊少年》,埃及的《走向深渊》,以及一直持续不断的罗马尼亚电影,如《愤怒的人》《橡树,十万火急》《复仇》《勇敢的米哈伊》《沸腾的生活》《斯特凡大公》《雨夜奇案》等片。罗马尼亚电影,也成为从“文革”到改革开放初期,一直未有中断译制片的国家,这些电影多为七十年代中引进,但公映都在“文革”结束后的年至年。年秋复映的匈牙利电影《牧鹅少年马季》,很是喜感,这是看过的第一部匈牙利电影,这在当时中苏关系尚处于紧张之际,复映苏联羽翼之下小弟弟的电影,很是难得。年春还复映了印度老片《两亩地》《流浪者》,后者的插曲“拉兹之歌”,更是被年轻人追捧喜爱,大街小巷到处都飘荡着“阿巴拉乌”的歌声,之后,《大篷车》《奴里》等宝莱坞歌舞片也风靡一时。巴基斯坦的《人世间》《永恒的爱情》也得以上映。自年底开始,随着《王子复仇记》《百万英镑》《简爱》《雾都孤儿》《孤星血泪》《巴黎圣母院》《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阴谋与爱情》等英、法、德经典小说改编的老片上映,这也掀起了国内出版外国小说译著的高潮。这对于刚从文化荒芜中走出的中国人来说,正可谓久旱逢甘霖,推动了八十年代年轻人对于文学名著的喜爱。《苔丝》,无疑是所引入电影当中较为大胆的作品,当时,波兰斯基还不被国内观众所熟知。上译厂的译制片,那些各种各样的特色音质,悦耳动听,毕克、邱岳峰、童自荣、乔榛、李梓、刘广宁、丁建华等配音演员,成了国人膜拜的对象。长影厂,那几年也译制了一些日本及其它国家的电影。可以说,七十年末至八十年代中上映的译制片,对于国人的影响不可估量,这也推动了出国留学潮的兴起,人们通过电影最直观的看到了西方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哪怕批判现实的电影也让国内观众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四、“伤痕电影”(年—年)

年10月中,“四人帮”垮台后,《十月的风云》上映,等同于宣告了“文革”的结束,年至年,上映了《万水千山》(重拍)《祖国啊,母亲》《希望》《同志,感谢你》《暗礁》《蓝天防线》《风雨里程》《大河奔流》《峥嵘岁月》《奴隶的女儿》《不平静的日子》等主旋律类影片,虽有表现同“四人帮”的斗争,但题材单一,还未脱离“文革”时期以颂为主的刻板印象,更多的是观看复映的老片和译制片。之后,国内的“伤痕电影”,则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占据了银幕好几年的时间。“伤痕电影”的兴起,当然与“文革’时期的“极左”相关,矛头直指“十年浩劫”,活化于现实中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这些被创作的艺术形象,在特殊的窘迫环境下,诉诸于他们所遭遇的种种痛苦和不幸,表现手法传统又直接,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被抄家、批斗、流放和蹲“牛棚”,这相似又有区隔的难堪经历,总是会引发观众的同情或感同身受。毕竟,当时“文革”结束才不过几年光景,但这些电影的通病则是,缺乏真正的反思力度,控诉成了不变的主题,让电影流于形式而乏于深刻。一般来说,“伤痕电影”的主要上映时间,大体是从年到年这四年,之后虽有类似题材仍有拍摄,如年的《芙蓉镇》,但那只是一个余波未了。最初的“伤痕电影”,以年的《枫》为发端,呈现了山城重庆“文革”武斗的场景,年轻恋人不得不参与武斗,这里没有胜利者,只有女青年无辜的惨死于武斗中。电影表现手法极为程式化,因呈现的极其残酷真实,影片小范围公映后即遭禁映。之后,年禁映的是《苦恋》(又名《太阳和人》)和《瞬间》,这两部电影当时看的人并不多。《苦恋》遭到了非议,编剧白桦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记得片尾,画家在芦苇丛中发出了一个大大的诘问“我爱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爱我吗……”这也直接引发了批评的调子升级。有意味的是,年,台湾导演王童也拍摄了同名电影《苦恋》,以及根据沙叶新剧本改编的同名电影《假如我是真的》,这也算是“伤痕电影”的另类风格延续。“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年看过《苦恼人的笑》,那时的潘虹有一股清新脱俗的美,影片也很有意识流的感觉,略受到日本影片《生死恋》的影响痕迹。时光流逝,一眨眼就是40多年,回望光影本身也是一件残忍的事。杨延晋之后的《小街》,严酷环境之下,小伙为了帮助被剃了阴阳头而不得不女扮男装的女孩,双眼被殴失明,这惨痛的经历,在“文革”时期并不稀奇,可以说遍地都有。这部电影,也成为张瑜和郭凯敏演艺生涯最为高光的时刻,相较,他俩出演的《庐山恋》反而只是一个形式而已。《生活的颤音》,是我喜欢有一部“伤痕电影”,小提琴成为一个控诉的道具,使得影片富有音乐性的诗意。《泪痕》赚够了观众的眼泪,谢芳饰演,的确感人。年春上映的《天云山传奇》,引发一个观影潮,作为“伤痕电影”在叙事上有所突破,痛苦的经纬面有所拓展,苦难年代,散文诗化的浪漫爱情,以及现实中交织的矛盾,直戮人心。想想,当时感动的一塌糊涂,尤其是朱逢博歌声一起,雪地的冯晴岚拖着右派爱人罗群,苦难深重的行程,爱情的伟大,就一下融化了我们这些傻乎乎的内心。大体上,“伤痕电影”的主要拍摄期为年至年,诞生了如《瞬间》《婚礼》《琴童》《幽灵》《海之恋》《勿忘我》《燕归来》《他爱谁》《丹心谱》《于无声处》《元帅之死》《柳暗花明》《春雨潇潇》《苦难的心》《迟到的春天》《我的十个同学》《怒吼吧!黄河》《她从雾中来》《蓝光闪过之后》《等到满山红叶时》《海外赤子》《巴山夜雨》《第二次握手》《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神圣的使命》《带手铐的旅客》《不是为了爱情》《透过云层的霞光》《恶梦醒来是早晨》《许茂和他的女儿》(北影、八一两厂同时摄制)等片,这些都是那几年“伤痕电影”的力作。与此同时,还有历史类的《小花》《祭红》《心弦》《曙光》《杜十娘》《李清照》《黑面人》《情天恨海》《吉鸿昌》《从奴隶到将军》《傲蕾一兰》《二泉印月》《归心似箭》《丹凤朝阳》《碧血黄花》《西安事变》《南昌起义》《挺进中原》《济南战役》《佩剑将军》《陈毅市长》《今夜星光灿烂》《啊!摇篮》《没有字的信》《白龙马》《奇异的婚配》《白莲花》《红牡丹》《原野》(未公映)《知音》《海囚》《笔中情》《心灵深处》《苏小三》《刑场上的婚礼》《风雨下钟山》等片,剧情多是人物传记,以及革命战争年代的宏大叙事,也有纯虚构性的,但表现风格无疑都带有“伤痕电影”的印迹,基本上告别了“文革”时期一味“高大上”的空洞形象。城乡题材的喜剧片,带来了“伤痕电影”之外的一丝清凉和轻松,如《甜蜜的事业》《她俩和他俩》《小字辈》《苗苗》《儿子、孙子和种子》《好事多磨》《瞧这一家子》《卖大饼的姑娘》《庐山恋》《赤橙黄绿青蓝紫》《喜盈门》《月亮湾的笑声》《回头一笑》等片。更难得的是,出现了一拨表现现实之下,平反的老干部重新得到权力后,面临一个人生选择的问题,以及子女利用其权力从事不法行为的影片,如《他们在相爱》《爱情与遗产》《爱情啊,你姓什么》《检察官》《法庭内外》《金钱梦》《苏醒》《扬帆》《潜网》《苦果》《残雪》《乡情》《牧马人》《逆光》《如意》《湖畔》《人到中年》《春眠不觉晓》《陌生的朋友》《都市里的村庄》《明天回答你》等片,实际上这都可归为“伤痕电影”,只是说这是“文革”带来的后遗症而已,引发了对于现实的选择性思考。也有《乳燕飞》这样纯粹表现培养体育人才的励志电影,《阿凡提的故事》这类动画片,以及《七品芝麻官》等戏曲片。年初进行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继而拍了多部颂扬自卫反击战的电影,如《自豪吧,母亲》《花枝俏》《铁甲》等片,以及相关纪录片。另外,这几年正片之前,都有短纪录片放映,一般都是表现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化、体育和军队建设方面的彩色片,这有别于“文革”中的《新闻简报》,相较更有活力和朝气。“反特片”、“地下党”抗日及革命类的电影,在“伤痕电影”之前就有,一直未断,如《黑三角》《斗熊》《斗鲨》《东港谍影》《猎字99号》《保密局的枪声》《特高课在行动》《与魔鬼打交道的人》《雾都茫茫》《诱捕之后》《蓝色档案》《小城春秋》等,后来夹杂着现实的案情片,在题材上是一个突破,如《神女峰的迷雾》《谋杀案》等片,还有《神秘的大佛》《武林志》等武侠片。郑洞天的《邻居》(),写实性的呈现,当时颇受好评,这在铺天盖地的“伤痕电影”之下,撷取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事,可谓一个大胆的尝试。影片相当平实,家长里短,吵吵闹闹,在我看来,其影像开创了中国电影的纪实风格,颠覆了传统电影的概念,以及凸显了改革开放草创期的某种小小的焦虑感。还有,张暖忻的《沙鸥》,排球队员出演,非专业演员,也颇受赞誉。由同名小说改编的《伤逝》《阿Q正传》《子夜》《城南旧事》《骆驼祥子》《边城》等片,则拓展了当时“伤痕电影”之下的另一维度空间,呈现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实际上,当时的文艺创作相对来说较为宽松,年开始,“伤痕电影”渐渐退潮,一批老中轻导演在带有审视性的思考后,开始了更宽泛的艺术探索,这才有了《大桥之下》《我们的田野》《为什么生我》这类多样化尝试的电影,这也直接催生了第五代电影导演的崛起,《一个和八个》《黄土地》《黑炮事件》《红高粱》《双旗镇刀客》等带有探索性的或者说“寻根”类的电影,亦逐步取代了“伤痕电影”,给中国电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光亮,以及多样化的可能。.2.6--10

点击好看

经典??韩国导演金基德之《春来冬去》: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经典??法国导演让-克劳德·布里索之《不知从何处来的女孩》

经典??罗马尼亚电影《山之外》之灵欲告白

经典??阿巴斯式的《合法副本》

经典??韩国导演金衡泰之《错爱双鱼座》:她如何爱成疯魔

经典‖马来西亚女导演陈翠梅《爱情征服一切》:被诱惑又一磕到底的爱情

经典‖木下惠介之电影《二十四只眼睛》:献给一个平凡女性的伟大史诗

经典??匈牙利导演贝拉·塔拉之史诗巨制《撒旦探戈》:一切终将远逝

经典‖戈达尔之《法外之徒》:美丽的安娜?卡里娜留下了最为光彩的印记

经典??《淑女伊芙》:真正淑女的爱情是怎样练成的

经典‖日本导演大岛渚之《少年》:未曾长夜痛哭者,不足以话人生

经典‖契诃夫小说改编之《带小狗的女人》:他俩为何摆脱不了爱恋的枷锁

经典‖台湾林正盛之《鲁宾逊漂流记》:人人都是都市中一个个孤独的裸岛

新片‖俄罗斯《关于爱》:这个星球醉美俄罗斯女人,周二情人的色欲狂放

经典‖布努埃尔之《白昼美人》:这真是影史上最让人不可思议的“妓女”

经典‖大岛渚《马克斯我的爱》:她爱的不是一只黑猩猩,而是丈夫的替身

经典‖瑞典《禁断之夜》:这小子宁愿蹲监也要写小说《肉体劳动和恋爱》

经典‖丹麦导演德莱叶之《诺言》:好电影的三层次

经典??奥地利电影:欲罢不能的《呼吸》

探索光影??泰国电影之《》爱在你我之间

探索光影??美国女导演莉娜·邓纳姆之《微型家具》

探索光影??美国电影《欲海潮》系列:都是什么货色

探索光影??意大利女导演克里斯蒂娜·康曼希妮之《夜幕降临之时》

探索光影??韩国名导朴哲洙遗作三部:生生活活、床和椅子

探索光影‖意大利诗人传记电影之《青春韶华》:月圆之夜

探索光影‖A片现场不NG

探索光影??云翔独立电影之《游》:一种形式

东瀛风之小说改编电影《西野的恋爱与冒险》

东瀛《花芯》的爱情之痛与离别之殇

纪念香坦?阿克曼??红色的果实

柏林金熊奖影片《肉与灵》:她真的就像现代工厂制造的完美人偶

我的观影史:“文革”时期之中外电影(——)

方汉君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sc/7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