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周期性的基本表现形式都是从较强的中央集权到既得利益集团分权,枝强干弱导致中央政府对社会和地方资源整合效率降低,从而不能应对危机所导致的。本质上是集权和权力下放的关系没有处理好所导致整个社会系统的资源整合能力下降,对危机的应对能力降低。或是被农民起义推翻,或是被人篡位,或是被外族侵略,这些都是诱因。就如萨拉热窝事件导致了一战,但一战的根本原因绝不是萨拉热窝事件一样。首先简述古代中国的政府统治的特点。古代中国的地域广大,无论从经度还是纬度都跨越了数千公里的范围。历史上这种规模的大帝国,在古代的科技和管理水平下,中央想要对社会和地方实行非常有效的统治,是非常困难的。例如罗马帝国,地方上基本是通过权力代理人来搞类似于自治式的管理,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以公民权。而这些个中国历史周期当中的大帝国,如秦汉,隋唐,明清等,在统治的初期都是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豪强、权贵或官僚等中央集权之外的权力共享者。中央集权的加强在这一时期会显著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对资源的控制力,或者说是对地方的权力代理人的控制力,例如对钱粮的调动效率,对关键资源盐铁的绝对垄断,等等。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使有外族侵略,地方叛乱,农民起义,由于政府的行政效率较高,可以迅速调动全国资源进行应对,国家不至于有倾覆之危,甚至可以对外侵略。例子太多了,始皇帝,刘邦,李二,朱元璋等等。但是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官僚体系的既得利益集团和地方势力开始发展。可能诱因很多。例如皇帝儿子生多了还分出去当诸侯,地方大族的经济+政治资源的马太效应,中央政府为了应付危机(黄巾或长毛或边事)而下放权力,或是原有体制僵化而导致行政效率降低,导致中央对原来集权体系之外的资源掌控者必须借重和分权。由于在古代的科技条件下对社会和地方的掌控本就很难做到直接管理,一旦政治权力开始下放,中央对社会资源的控制力就不可逆转地被削弱。最后的的结果就是,强枝弱干。这种局面下的全国性政府对于不痛不痒的危机尚且可以裱糊裱糊应付一下,但是碰上比较强的危机,由于没有办法高效调动资源应对,就...很难不呵呵了,基本躺倒挨锤吧。这些危机可以是董卓安禄山,可以是黄巢李自成,还可以是刘渊石勒爱新觉罗...这些问题在建国初期中央集权对资源调动能力强的时候未必不能解决,但是在强枝弱干的情况下,结果就悲剧。只是一种看法,是限定在“古代中国历史”范围内的讨论,如有雷同纯属巧合...jack田
丢下一杯咖啡就跑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sc/6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