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走了。让多少人感慨唏嘘。
这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引进国内的,我没看过大银幕,但后来看过小人书,听过广播,倒是近几年央视6套重播过几次,赶上就看了,才发现,这部老片不乏大片的所有元素,激战,打斗,悬疑,幽默……跟现在的“碟中谍”之类大片相比,虽然没有酷炫的特技,但细品起来,渐渐发现有一些东西更动人,其间弥漫的情感和情绪,似曾相识,但现在又很缺失。
盖世太保设计将年轻的共产党员杀害,数十具尸体停留在广场。纳粹示意让亲属去认领这些尸体,却悄悄通知德军把认领者消灭。游击队员相互传递信息,绝不能上前认领,但老钟表匠谢特无法看着心爱的女儿躺在敌人脚下,独自走上前,千钧一发之际,瓦尔特和游击队员一个一个跟上去,然后是其他人……所有的人,都跟上去。纳粹胆怯了,宣布退场……音乐响起……
老钟表匠准备牺牲自己,以戳穿敌人诱骗瓦尔特和游击队员的陷阱,向徒弟交待所有事情,话不多,很镇定,然后独自去在清真寺,击毙了假联络员,自己也倒在敌人的机枪下,白鸽飞散……音乐响起……
彼劳特将车头与车皮的挂钩摘掉,然后倒车将运油列车撞击爆炸,使敌人的“劳菲尔行动”归于破产,路上吉斯追问,“你说过的,今天就让我见到瓦尔特,你不能骗我——”彼劳特微微一笑,跟他说,我没骗你……吉斯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方知他就是瓦尔特……音乐响起……
冯·特里斯上校由于失败被解职,和押送他的人又来到了重机枪阵地。上校无可奈何地说:“我来到萨拉热窝,就在寻找瓦尔特,可惜找不到。现在我要走了,总算知道了他。”身边的盖世太保问道:“请告诉我他的真姓名?!”上校看了一眼盖世太保,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音乐响起……
音乐,音乐,这部片里一段一段的音乐,让人热泪盈眶,热血满怀。
什么样的人,能做出这样的艺术品呢?为什么,这么多人对“瓦尔特”不舍和感慨?
我觉得,是因为他让我们经历了一个时代,一个有激情、有热血、有敬畏的时代。
那个时代,让人有情怀。
我知道,情怀这个词,会让你发笑,但你先别急着笑,其实人人都有,只是它被一些东西蒙了尘,以为已经被丢掉。
讲一个故事。
有个朋友做旅游行业,给我讲了他们圈里的一件事。一位导游带团去东欧,地陪是一位中年男人,导游问他,看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吗?他顿时两眼放光:“当然看过,那时候的男孩子都想长大后成为瓦尔特。可是现在南斯拉夫解体了,此类电影也不再放映,我儿子这一代人几乎不知道瓦尔特是谁。”
后来他们从克罗地亚进入波黑,大巴士在边境线停了下来。一名波黑边防警察上车检查游客证件,当场交还了十二个法国人的护照。但由于波黑不是欧盟国家,两位中国人游客的护照被边防警察拿下车去“研究研究”。等了大约二十分钟,边防警察还没有“研究”好,导游就下去与边防警察交涉。
导游对那位年轻警官说:“三十多年前我就认识了你们国家的首都萨拉热窝,我喜欢游击队长瓦尔特,会唱《啊,朋友,再见!》。”
然后导游就用中文唱起了这首歌,没想到,等在车上的那些法国游客听到后,也跟一块儿唱了起来,连边境站外一位清洁工也停下扫帚加入了合唱。
大家用不同的语言唱着同一首歌,却表达出同样的激情与豪迈,因为《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这两部电影,当年也曾在欧洲许多国家上映过,深受当时的人们的喜爱。
边防警官笑了起来,把护照交还到导游手上,然后敬了个礼:“欢迎你们中国朋友,欢迎来到英雄瓦尔特的故乡。”
看,情怀就是这样的东西。
它与国籍无关,与年龄无关,与性别无关。
鲁迅说过一句话,情怀,它让无限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它是一种心境,很高,很净……它能超脱本我,它能普济众生。
一个人关心的东西,决定了他的层次。
愿你我都别忘了,情怀,它就在那里,我们都不曾远离。
(写完刚好,22:05,央视马上要播放这部片子了,我要再去缅怀一遍,你们也在看么?)
没有错过的精彩,
只有看不到娃星人的你!
长按下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sc/5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