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慾為刀,剖開戰後日本不安的時代:談吉田喜重、岡田茉莉子、情慾+虐殺……》
文/鄭秉泓「不安的時代:吉田喜重專題影展」策展人
吉田喜重出生於年2月16日,布商父親希望他當外交官,深受法國電影影響的他卻進入東京大學修讀法文,跟同學創辦藝評雜誌《構思》,年大學畢業後考入松竹大船片廠,成為木下惠介的助理導演,陸續參與他諸多作品的拍攝,也因此認識了與他同年紀的演員岡田茉莉子。
岡田茉莉子出生於年1月11日,其父乃默片時代著名演員岡田時彥,常在溝口健二作品及武士片中任主角,可惜在年三十歲時英年早逝,母親則是寶塚歌舞團演員田鶴園子。茉莉子在年進入東寶電影公司演技研究所,以成瀨巳喜男改編川康端成小說的《舞姬》(編劇為新藤兼人)初登銀幕,演出受到好評。年,她參與了杉江敏男執導的《藝妓小夏》及成瀨巳喜男執導的《浮雲》,兩部片中的精彩表現讓她一舉成名。後來她跳槽松竹電影公司,年以澀谷實導演的《惡女的季節》得到演技肯定;年憑著《今年之戀》、《霧子的命運》的演出榮獲諸多演技獎,也因為參與《今年之戀》演出,因而認識了當時擔任木下惠介助理導演的吉田喜重。
但這僅是起了個頭,兩人從認識到真正開始合作,中間還經過了一番波折。吉田喜重升上導演之後籌拍首部長片《一無是處》,原想邀請岡田茉莉子參與演出,卻因茉莉子的檔期問題遭到推拒。不過吉田喜重出道之路並不如意,接連所拍三部長片在商業上都不算太成功,正當他希望以第四部長片扳回一成時,身為松竹當家花旦的岡田茉莉子也正苦思突破,準備接下生平第一百個演出角色的他,也希望找到一個具有紀念性角色,因而在兩人的合作下,這部名為《秋津溫泉》的愛情文藝片,就此改變日本影史。
在吉田喜重二十部長片(假如把年《BIG1物語王貞治》也算入)中,改編自直木賞作家藤原審爾小說的《秋津溫泉》應是最具親和力的作品。故事從二戰末期講起,長門裕之(知名演員津川雅彥之兄)飾演一名來到秋津溫泉尋死的落魄作家,因為被樂觀活潑的溫泉旅館老闆娘之女所救而對生命重燃希望,這個故事橫跨十七年,兩人在這期間數度分離,落魄作家成為了有婦之夫,岡田茉莉子飾演的女孩則從原先對生命充滿熱情逐漸走向絕路。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一部單純的愛情電影,知名影評人佐藤忠男認為《秋津溫泉》將松竹傳統男女偶然錯失機會而無法結合的通俗劇格局改換成為思想及精神上的錯失,當中狂熱的感情與遺憾的濃情形成強烈震撼,吉田喜重成功透過一段悲戀反映了戰後日本的社會變遷,岡田茉莉子層次分明的詮釋,堪稱她從影代表作。她除了身兼女主角和製片,還擔任服裝指導,親自為和服配飾。
電影圖書館正文松竹時期:攜手大島渚 從體制內反抗傳統
本次「吉田喜重回顧展」所選映的《一無是處》、《秋津溫泉》和《風暴時代》,乃是吉田喜重松竹時期作品。無論《秋津溫泉》反思愛情與社會、《一無是處》反青春電影的夢想與希望、還是《風暴時代》充滿救贖的希望之光下依舊存在的陰暗面(我個人尤其深受此片感動,吉田喜重強悍的左派思想在那個盪氣迴腸的史詩片尾昭然若揭),這批早期創作讓我們看見他對類型敘事充滿勇氣的抗拒。事實上不只是他而已,基於對當時通俗取向的松竹主流電影的不滿,吉田喜重、大島渚等一群新導演開始嚴詞批判小津安二郎等戰前大師們觀念保守、內容與當時日本社會脫節。他們嘗試以激烈、犀利的電影手法來傳遞思想,就此改革社會,落實社會實踐。
以吉田喜重的《一無是處》和大島渚的《愛與希望之街》兩部首部作來說,兩位導演刻意去放大那些不安於現狀、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奮力掙扎未果,最終只能以自我毀滅收場的青年們的悲劇色彩,他們用影像深刻傳達了生存的苦痛及無力感,充滿批判性的意識形態與帶著尖銳實驗色彩的場面調度,展現了他們在創作上的無比膽識,可惜這樣的大破大立卻無法得到市場和公司高層的持續支持,幾位年輕創作者與松竹之間關係始終緊張。後來監製荒木正也趁吉田喜重和岡田茉莉子婚後歐遊蜜月之際修改剛完成的《日本脫出》,成為他辭職的導火線;至於大島渚則因《日本夜與霧》上映四天就發生右翼少年刺殺日本社會黨委員長的政治事件而遭牽連停映一事與松竹決裂,幾位新銳導演接連帶著他們的明星妻子離開松竹,自組電影公司追求創作自主。
日本新浪潮時期:《情炎》、《炎與女》以情慾為刀剖析中產社會本質
那廂「松竹新浪潮」黯然收場,這廂(廣義的)日本新浪潮依舊風生水起,除了吉田喜重、大島渚和篠田正浩三傑(巧合的是他們三人都拍出相當精彩的殉情電影,分別是《秋津溫泉》、《感官世界》和《心中天網島》),增村保造、羽仁進(佐藤忠男認為這兩位是對新浪潮有長足影響的先驅)、敕使河原宏、松本俊夫、寺山修司、鈴木清順、今村昌平、新藤兼人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與傳統進行抗爭。本次吉田喜重回顧展所放映《情炎》、《炎與女》、《情欲+虐殺》和《戒嚴令》,皆屬此一時期作品。
其中《情炎》和《炎與女》乃是吉田喜重和岡田茉莉子自組現代映畫社初試啼聲之作,皆由岡田茉莉子和當紅小生木村功領銜主演。兩者故事情節截然不同(前者改編自朝鮮出生的直木賞作家立原正秋的獲獎小說《白罌粟》,後者則是原創劇本),卻猶如一體兩面前呼後應。吉田喜重在此揮別《秋津溫泉》藉由通俗敘事深入角色內在層次的方式,轉而以更跳躍的敘事及更風格化的場面調度,展現個人的內在情慾煎熬,一派冷靜卻又一針見血地直指情色與性慾(竟有那麼一絲反軟調情色類型片的顛覆性意味)的能∕不能以及必要與否,也順勢質疑了中產階級的婚姻與家庭本質以及盤根錯結的利益關係算計。
「日本激進主義三部曲」創生涯顛峰《情慾+虐殺》與西方新浪潮經典互通聲氣
吉田喜重懷抱著創意與實驗精神完成上述兩部家庭片之後,再上一層樓完成了集其大成的「日本激進主義三部曲」。雖然本次回顧展沒有邀到第二部曲《英雄煉獄》,但光是首部曲和第三部曲就夠看了。首部曲《情慾+虐殺》毫無疑問是吉田喜重創作生涯登峰造極之作,透過年兩個大學生追查年的「日蔭茶屋事件」始末,檢視了相隔半世紀的性別、情慾和政治社會變遷。對我來說此片應是日本新浪潮最重要的作品,吉田喜重充滿活力與現代感的敘事手法與場面調度,巧妙地交織了劇場、實驗電影和能劇的多重特色,令虛無的六十年代與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大正年代以最不可思議的方式在大銀幕上燦爛交會,那股迷宮般迂迴繚繞重訪歷史質疑記憶的現代精神,既與啟發吉田喜重甚多的法國新浪潮健將雷奈、高達互通聲氣,角色與所處環境間看似失聯斷裂的寂寞疏離,則是令人想起義大利的安東尼奧尼。
《情慾+虐殺》在日本影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吉田喜重透過今昔女性之眼檢視了不同時空男性殊途同歸的偽善和空虛,片中每個看似譁眾取寵的前衛構圖都有其存在的堅強理由,整部電影像是個百寶盒般把日本新浪潮最美好的種種特質全都收納進來了,它偉大到片名不只成為日本新浪潮的代名詞,甚至直接成為西方人眼中形容日本的最佳詞彙。倘若本次回顧展只能選一部片,建議就選此片開開眼界,畢竟大銀幕實在太難得,看個兩次也不為過。至於同樣取材真實事件的《戒嚴令》,相形之下低調許多。這部古典、節制猶如舞台劇的《戒嚴令》,回溯年的失敗兵變「二二六事件」思想源頭,吉田喜重以一種反英雄的方式去呈現日本著名思想家北一輝的理想與權謀,讓我們看見他的堅持與怯懦,如此正反並存的複雜特質,以及一股改革社會的力量如何成型而又渙散而去的過程
很可惜沒能邀到吉田喜重年代兩部作品——安樂死議題的《人間約束》(年)及改編愛蜜莉布朗特名著的《咆哮山莊》(年),幸好此後二十餘年來唯一作品《鏡中的女人》成功邀來共襄盛舉。這部風格冷峻咄咄逼人的力作,一如其他耳順知天命的資深導演「不合時宜」的關注,帶領我們重返二戰年代省思國家民族加諸於個人生理和心理上種種創傷。大銀幕久違的岡田茉莉子總算為導演丈夫再出江湖,詮釋一名終日等待愛女歸來的寂寞老婦,這部極力避免矯揉造作感傷主義的後核災電影,極可能是談及日本軍國主義的電影中最好的幾部,即便黑澤明的《八月狂想曲》或是宮崎駿的《風起》都要靠邊站。
從年大島渚回顧展、年新藤兼人與其妻乙羽信子回顧展、到今年六月初登場的吉田喜重回顧展,有機會連續三年以不同名義向日本新浪潮致敬,真是策展一大樂事。也希望各位朋友多多捧場,讓我們明年有機會挑戰四連霸!
本文原載於《放映週報》第期「放映開課」-05-28
何佳殷
年生,浙江温州人
做人比做事重要
電影筆記我渴望在閱讀和「學習」之間尋找一種平衡,卻會因今日單詞量是不是背得過少而生氣,這就是馬克思曾說「學語言是最辛苦的」一回事。但不得不承認,不付出勞動的生命是浪費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常我在觀影後,會檢索論文、相關報刊進行電影的學習,不少來自香港、台灣的文章會讓我驚艷,學到許多。像雜誌中曾記載了「阿根廷修復版《大都會》在香港上映時,是現場伴奏的」,好讓人羨慕!
德國電影遠比想像的偉大
二月下旬,曾列出幾個小標題,其中之一「德國電影遠比想像的偉大」,弗里茨·朗的《大都會》、F.W.茂瑙的《日出》。年無疑是世界電影史上重要的一年,人們往往只記住了那部普通的《爵士歌王》,因為它是第一部有聲片。事實上,同時代的優秀電影數不勝數,還有法國導演阿貝爾·岡斯的《拿破崙》、希區柯克的《房客》、威廉·A·韋爾曼的《鐵翼雄風》(第一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在中國,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出品了《美人計》,由陸潔、朱瘦菊、史東山、王元龍導演。
奧斯卡獎評選出的電影未必就是人類真正優秀的偉大的電影,這一點毋庸置疑。以時間為橫幅跨度觀看早期電影,如30年代、40年代,不僅給筆者胸中描繪一副屬於德國的、屬於法國的那過去時代的人們生活面貌、民俗風情的絢爛又驚喜的藍圖,也可以建立起對美的喚醒作用。電影學者的任務是重大的,彷彿注疏中國詩歌作品尋找文獻,偉大的電影學者要用生命去感受電影,這是血淋淋的過程,然後才能不停地修改、重建電影的歷史意義,因為電影本身就承載厚重的生命力,《大都會》開頭工人如任人宰割的機器,電影裡階級顯明。
看十部電影不算什麼,看百部電影也不算什麼,看千部電影、萬部電影才稍微有一些立場。而一個導演的話語和立場,由於認知加深而修正、變動。比如特呂弗年輕時候對馬賽爾·卡爾內的《天堂的孩子們》的不屑一顧的影評,再去問老年時候的他,回答卻完全不一樣了。
電影敘事的時間與空間的多維性、無限性
藝術品味和接受力跟隨人的學習成長變化隨之改變,兒時我特別沈迷筒井康隆的科幻作品《穿越時空的少女》(),細田守的電影版本也反覆看過無數次,那是一種傳統式、古老式的經典時空名詞「穿越」。現在的世界,有一批導演天才般地拓展了人類的想像力。在選擇「電影敘事的時間與空間的多維性、無限性」時,我觀影了保羅·托馬斯·安德森《木蘭花》、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多《巴別塔》、保羅·哈吉斯《撞車》、米爾科·曼徹夫斯基《暴雨將至》、克里斯托弗·諾蘭《記憶碎片》、大衛林奇《穆赫蘭道》。
我們可以相信,諾蘭在時空裡加入了遊戲,是文字的,好像帶入了literature「語言化時空」;而大衛林奇彷彿帶入了英格瑪伯格曼《野草莓》,是思維精神分析層次的再造時空,電影相當好看。
電影圖書館布努埃爾在神龜迷宮中電影圖書館藝術導演始終與時代、歷史抗爭的命運
觀賞完《布努埃爾在神鬼迷宮中》由心而發,這部傳記十分感人,是三金推薦給我的。從前看《白日美人》時,實在無法將這位導演與《一條安達魯狗》對上號。勤奮學習後,對他越發有了清晰的認識,特別感興趣。在台灣,他們叫布努埃爾為布紐爾,兩岸三地翻譯不同罷了。像是侯麥採訪特呂弗時,大贊讓·維果(-)若不是英年早逝(僅存作品《尼斯印象》、《操行零分》、《游泳冠軍塔里斯》、《亞特蘭大號》),他一定會是與戈達爾一樣重要的大師。年輕時的布努埃爾吃了許多苦,但他至少活著成為了大師。雖然影片並沒有拍攝中期、後期的布努埃爾,印象比較深的是影片中路易斯做夢的場景,暗喻他如同黃金蝴蝶般綻放了——現實中哪怕只是《資產階級審慎的魅力》主演散步在路上的一個場景也展現了其高超的藝術成就。
本文劉吶鷗的封面插圖系《電影欣賞》雜誌年秋季號,點擊原文連結可以參見本片的影評,依據此網站可以看見香港、台灣以及海外研究電影的資訊。
世界絕不能沒有法國電影!
「我愛上了法國電影」「我愛上了法語片」,這是最新的我,Sofresh,absolutely!法國的藝術是十分美麗的,如果沒有真的靠近,它們就像未成熟的芒果有些生澀;腿去青綠色的果皮後,才能變得甜香無比,入口甘甜。首先是適應法語語言,其次是觀察到法國片的有一些共通的元素。《兩小無猜》、《天使愛美麗》中均出現了話劇演出、動畫演示的場景,這可追溯到的不是法國早期電影,而是法國的藝術離不開劇院,法國人渾然天成地繼承優良傳統,比如排名第一位最佳的法語片馬賽爾·卡爾內《天堂的孩子們》就發生在劇院。
這種血液裡的傳承,也體現在直接改編。比如「這世上還有什麼事物,比夢境更旖旎」的《放牛班的春天》()重拍自的《一籠夜鶯》(),又比如《操行零分》對《四百擊》的影響等等。不是世界借鑑了法國,而是法國人自己也無比珍惜自身的文化和基因,並能做的更好。
除了從時間線找影片,也可以從導演、演員去選擇優質的電影。像是法國女演員埃瑪紐·麗娃(-)就出色地演出了讓·皮埃爾·梅爾維爾的《萊昂莫漢神父》和阿倫·雷乃的《廣島之戀》。
簡單概述:男明星制度下俊男電影系列鮑嘉的《馬爾他之鷹》(黑色電影)、加里·葛蘭特的《育嬰奇譚》;巴西電影《中央車站》,並不煽情的手法,卻拍的感人肺腑值得中國電影人思考;偉大的演員亨利·方達製片演出的《12怒漢》以及老年時期同凱瑟琳·赫本、女兒簡·方達共演的《金色池塘》;紀念李小龍而看的《龍爭虎鬥》,看見上世紀的70年代的香港不禁嘆息;輕鬆的《窈窕淑女》、德國動畫片《阿赫邁德王子歷險記》;伯格曼五小時導演剪輯版《芬尼與亞歷山大》;演的角色有點「衰的」達斯汀·霍夫曼主演的《午夜牛郎》、《畢業生》??同樣是犯罪、罪惡、原罪題材,看羅伯特·布列松《驢子巴勒達札》如何去表達意味深長;另外,為塞爾維亞加油而看的《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
本月推薦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年時列出的心中十佳影片,從尾到首依次為:
《砂之女》敕使河原宏
《穆谢特》罗伯特·布列松
《假面》英格瑪·伯格曼
《七武士》黑泽明
《雨月物语》溝口健二
《城市之光》卓別林
《野草莓》英格瑪·伯格曼
《納薩林》路易斯·布努埃爾
《冬日之光》英格瑪·伯格曼
《鄉村牧師日記》羅伯特·布列松
RobertBresson:APassionForFilm,TonyPipolo,OxfordUniversityPress()
ThePhilosophyofFilmNoir,MarkT.Conard,UniversityPressofKentucky()-2
電影圖書館三金……最近重讀《紅樓夢》,之前都略略讀過的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榮國府歸省慶元宵》,如今讀來也發現了許多趣味。里面寫到後來李紈居住的稻香村是這樣描寫的:「轉過山懷中,隱隱『露』出一帶黃泥築就矮墻,墻頭皆用稻莖掩護。有幾百株杏花,如噴火蒸霞一般。」以前都沒有註意過,原來李紈的居所裏種著幾百株紅杏,而且還是噴火蒸霞一般,這個意象徹底顛覆了李紈的形象,這一片紅杏代表了什麼呢?翻滾的欲望嗎?我不知道。要讀書,讀好書,仔細讀,多思考。不然,不如不讀,做些快樂的事……最後給妳推薦兩部電影:安德烈·薩金塞夫的《回歸》和寧浩的《香火》。就這樣啦,byebye,有事情再聊!
佳殷元宵那日,我看到三金推送的是《紅樓夢》裡頭的過節,我欣喜若狂了太、謝謝三金的推薦。早已過元宵,卻還是想贈一首《解語花?元宵》「風?銷絳蠟,露浥紅蓮,燈?市光?相射。桂華流瓦,纖雲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纖腰一把。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門如晝,嬉笑遊冶。鈿車?羅帕,相逢處,自有暗塵隨馬。年光是也,唯只?見、舊?情衰謝。清漏移,飛?蓋歸來,從舞休?歌罷。」——(北宋)周邦?彥
電影圖書館今天是年03月19日,距上一次更文《從〈滾滾紅塵〉到〈海角七號〉看台灣》過了整整四十六天,好久不見,而我會更努力自己的修行啦。
從封城起,每夜刷微博刷新聞無法入眠而導致生物鐘失衡,正如B站UP主們剪輯的視頻那般忽上忽下的心情伴隨著我們,如此這般日日夜夜渡過。後來,交通似乎一夜之間恢復原貌,不習慣又有一絲懷疑「我敢出門嗎?」「我可以出門嗎?」,小心翼翼地武裝後,戴著用了近一個月的唯一一枚N95口罩去超市買些糧食。一關一關的戒備,菜市場關口的鐵柵欄叫我想起有些商業電影中出現的歷史片段,心中焦慮「這是國難」。
望向果蔬區域,拿著一包薯片,卻有些失落「這種時候仍舊沒辦法集中注意力寫一些東西,原來我是在擔心遠方,擔心許多人、很多人」。
截止今日,世界爆發的越來越嚴重了。來自官方以及民間的新聞碎片,構成了目前我們對世界熱認知,像是韓國、日本、英國、伊朗、英國、義大利、塞爾維亞、美國??希望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們是平安的,我也緊急收到了England的校方的許多冠狀肺炎病毒的通知。
英國有其複雜的歷史,觀影的是《甘地傳》和《勇敢的心》,展現英國殖民史以及愛爾蘭、蘇格蘭、威爾士與英格蘭的戰爭歷史背景,卻也被甘地「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深深感動,更為那一句FREEDOM熱淚。
諸位加油,你愛的人,愛你的人,平安健康。
最後,推薦一部一九八八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最佳影片《暴劫梨花》(TheAccused)。
女演員朱迪福斯特獲當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故事為女性輪暴案、相比《三塊廣告牌》等本部影片更深、更直觀,給觀眾一個更全面的視角,也給出了一條rape案之後女性能走的法律道路。
我呼籲這部電影成為學生的教育片,不止為映射目前社會隱藏黑暗地帶,也為了改變一代人關於女性被強奸但無視、以及不知的一種現狀,更是希望女孩、男孩具備自我保護意識,學會勇敢、正直,最後,請用知識和法律嚴厲懲戒惡人。
願世間無罪,公平永正義。
加油何佳殷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sc/5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