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张波的文明史鉴
以文明的视角,用每日历史片段,解读组织进化的秘密。
加入文明史鉴社群,赠送万字12卷《文明史鉴:每日历史》内部礼盒。
历史上的今天:年9月12日,第一次马恩河战役结束。
年的9月12日,第一次马恩河战役结束。多公里战线上交战双方先后投入万人的兵力,伤亡人数在30多万以上,其中,法军阵亡2.1万人,受伤12.2万人,德军阵亡4.3万人,受伤17.3万人。一年前,施利芬去世,他去世前还在说“务必加强右翼”,马恩河战役的功败垂成,德国被拖入一场巨大的消耗战中,一战从运动战变成了堑壕战,施利芬计划彻底失败了!史学界把施利芬计划归纳为军事上的不正确,原因总结主要集中在三点:1、对比利时正面战场抵抗的低估;2、马恩河战役前小毛奇对计划的执行不力;3、俄罗斯在战争初期东线获得出乎意料的优势,俄军快速对东普鲁士的部分地区的占领,引起了柏林贵族方面的恐慌,西线被抽走了一部分兵力。但这三点在军事上是站不住脚的,因为2年后的年,曼施坦因的镰刀计划成功了,法国40天就投降了。曼施坦因的镰刀计划就是在施利芬计划的基础上搞出来的,这可是史学界普遍公认的。我们今天来分析一下施利芬计划在军事上究竟是否正确。施利芬最大的贡献在于,他针对德国两面受敌的不利环境提出了解决方案,利用俄国动员效率低的弱点,先行击败法国,变两线作战为单线作战。在制定施利芬计划时,当时军队是依赖铁路调动,无法快速对敌人后方攻击,来消灭集结在二线敌人,快速制造敌人的混乱。对敌人后方攻击,正是坦克、飞机和机械化部队构建快速机动的闪电战特征,这恰恰是曼施坦因计划成功的技术保障。施利芬计划要穿过比利时全境,曼施坦因计划是基于黄色方案泄密基础上的修正。在比利时全境进行佯攻,然后将德军主力放在法德交界的阿登森林山区,对法军造成突然袭击,而北方则负责吸引法军注意,最后形成合围之势。第一次马恩河战役是一战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也是极其关键的一次战役,要是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中获胜,那么德军很有可能像二大战一样首先逼降法国,而沙皇俄国可不是二战的苏联,在面对德国的压力后很有可能投降,英国只能选择和德国谈和。当然,这只是假设,如果马恩河战役德军胜利,法国是不是会像普法和二战时投降?不一定!施利芬计划问题还是在于技术上受限,一战时还是要靠人力运输军队,德军在国内可以靠铁路线运输兵力,在普法战争中,老毛奇把普鲁士军队划分成17个有固定驻地,均驻扎在铁路沿线,可以随时通过铁路集合机动,德国的铁路系统,都被整合军事运输体系中。但德军到了法国境内,就没那么好的铁路系统了,德军赶到马恩河时,已经累的不成样子了,而法军在法国境内可是内线作战,能快速的调集兵力和物质,德军从后方运输过来,战线越长,运输压力越大,就成了累赘。德军在普法战争和二战中能快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在于法国人不愿意继续战斗下去。普法战争是拿破仑三世胆怯了,二战是法国人被一战的伤亡吓怕了,根本就没怎么抵抗。但在一战时,法国人的心态恰恰不同,普法战争是拿破仑三世失败后不打了,法国人可一心想复仇的,就算马恩河战役德军获胜,法国也未必退出战争。也就是说,施利芬计划成功要素还不仅在坦克这个技术驱动,还在于法国人的作战意愿,会不会投降。总参谋部是德军作战的灵魂,老毛奇和瓦德西在担任参谋长时,德军始终奉行的是应对两线作战的”先东后西“的战略,即首先在东线发动进攻,击溃沙俄军队主力,同时依靠德法边界的一系列防御工事,对西线的法军采取防守,在迫使俄军退出战争之后,再挥师西进击败法军。老毛奇强调,不论是东线还是西线,德军的目的都是迫使对方退出战争。也就是说,只要取得有限的军事胜利即可。施利芬继任德军参谋长,情况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施利芬认为,现代战争就是一场持久战,德国的国家资源耗费很难承受持久战,所以追求速胜是关键。这样毛奇和瓦德西的“先东后西”战争方式发生了逆转,东线俄军一旦战败,他们可以退回到沙俄广袤的内陆地区,德国很难对东线完成“速胜”。这样基于这个“速胜”军事思维,只能把“先东后西”变成“先西后东”,因为法国的地理空间远小于沙俄。所以在施利芬眼里,德军集中优势兵力完成对法军速胜,逼降法国,然后再挥师东进打败俄军。也就是说,基于“速胜论”军事思维下,施利芬计划是无比正确的,快速歼灭敌国主力,然而敌国投降。有没有眼熟呀,中日战争中,日本那个“三个月解决支那问题”,后来被传为“三个月灭亡中国”,也是速胜论的军事思维,日本立足于找中国主力决战,三个月内歼灭中国主力,迫使蒋介石政府投降。但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光淞沪战役就打了三个月,而当日军占领民国首都南京后,可惜的是,日本在军事上取得巨大成功,而蒋介石政府并没投降,而是迁都重庆了。回到施利芬计划,首战歼灭法军,那么必须投入足够多的兵力,这对需两线作战的德国来说是非常苛刻的,年施利芬计划最终成型时,计划西线兵力需要投入34个军。这样大规模的兵力部署在西线,就出现了更大的问题。从凡尔登到比利时边界是无法展开如此庞大数量的军队,要想歼灭法军,德军必须集中力量到右翼,通过快速进攻绕过法军左翼,从侧后方痛击法军,这样德军就要进入比利时。而德国恰恰又是比利时中立地位的保证国,这样施利芬计划一旦实施,就在政治和道德上坐实德国是“侵略者”的恶名,比利时是欧洲的十字路口,大英帝国在19世纪初把它从荷兰和法国分裂出来,就是想在欧洲大陆构建缓冲区,它是大英帝国在欧洲大陆的安全底线,德国对比利时的侵略必定将英国推向敌对一方。也就是说,施利芬计划在军事正确的,但在政治和道德却不正确。一战的怪异,就在于纯军事正确思维制定的施利芬计划。本来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沙俄为保护塞尔维亚出兵与奥匈打,德国作为奥匈是正式的盟国,保护奥匈与沙俄打。这个时候,德国在政治和道德上都还占的住脚。但正因施利芬计划存在,德国满脑子想在西线和法国决战,根本不考虑与奥军配合在东线作战,也不在意英法两国主动提出的协调方案。有一个对话,可以说明这个计划的存在对德国充满了诡异。在一战爆发前夕,德皇威廉二世询问参谋部:我们能不能只和俄国动手呢?他得到的答案是:对不起陛下,我们没有这样的计划。所以,小毛奇最大的失败,不是不遵守施利芬计划,而是太遵守施利芬计划。严谨的德国人被军事正确的施利芬计划害死了。一战并不是德国蓄意发动的,其实是一个偶然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枪杀了,彻底点燃了剑拔弩张的欧洲。二战确实是德国蓄意发动的侵略战争,但在战前,希特勒充分利用《凡尔赛和约》的漏洞,将德国打造成不公正条约的受害者,在政治和道德上反而站住脚了。二战时,德国在进攻法国之前,利用苏联与英法的互相猜忌,吞并捷克,与苏联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瓜分波兰、划分东欧,在德国挥师西进时解除后顾之忧。施利芬计划升级版的曼施坦因计划之所以能成功,实际上是:1、盟军惯性思维;2、快速机动的技术进步;3、《苏德互不侵犯条款》签订让德国没有一战时存在东线的后顾之忧。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纯军事正确思维下出台的施里芬计划,但不符合一战前欧洲政治环境,而二战前,因《凡尔赛和约》和苏联的存在,反而符合了!!加上坦克等闪电战的技术进步,法国人战斗意愿又不强烈,于是施里芬计划升级版曼施坦因计划成功了。从军事来讲,施利芬计划无比正确,但一战前,政治环境、技术条件和法国人作战意愿没有一项适应这个计划的实施!如果俾斯麦和老毛奇还在,他们是绝对不会批准施利芬计划的!在老毛奇的战略中,将政治正确放在核心位置,军事正确起到的是配合作用。也就是说,军事正确不能算真正的正确,政治正确才是。其实企业运作也是如此。(完)O2OPark张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qz/9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