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克制vs战略透支——影响崛起路径的变量分析
StrategicRestraintversusStrategicOverstretch——Variableanalysisoftherisingroute
秦立志
byLizhiQin
秦立志老师的讲座主要分为如下十三个部分:界定崛起与战略的基本概念;讨论理论与国家战略政策的差异性;崛起战略的路径分类;崛起国从战略克制走向战略透支的文献综述;战略研究的阶段分析;战略克制与战略透支的解读;研究崛起国战略透支的问题特殊性;提出六个研究假设;崛起国的地缘战略目标与路径方法;提出核心变量机制;“修昔底德陷阱”的海陆冲突机理与战略透支逻辑;历史上崛起国从战略克制转向战略透支的案例;反思中美关系。出于书面表达和理解的逻辑需要,本文对秦老师的讲座内容在顺序上进行了一定调整。感谢秦老师对本公众平台的授权,秦老师拥有本文的最终解释权。
一、概念、文献与相应理论问题
本文中涉及到的重要概念包括:崛起、崛起困境、战略、战略克制、战略透支等。
(一)崛起和崛起困境
所谓崛起,是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断超越其他国家的过程中,其权力和影响力也随之扩大的过程。崛起困境是指:在崛起进程中,崛起国既要维持综合实力的上升和影响力扩展,又要尽可能降低外部安全压力,由此形成的两难(dilemma)局面。即权力增长不仅会带来安全和战略收益的盈余、也会带来外部威胁的与日俱增。在国际无政府体系下,崛起国无法完全消除崛起困境,只能尽力缓解其带来的两难局面,因此如何有效缓解崛起困境就成为崛起国必须面对的核心外部挑战。在历史上,存在孤立式崛起(美国)、融入式崛起(中国)、进取式崛起(俾斯麦德国)、挑战式崛起(希特勒德国)等崛起方式。
(二)战略与战略类型
在讲座中,战略指代的对象是对外战略,涉及到如下方面:首先,在人类社会早期国家中,专指军事战略;近来以来,形成了战争与和平时期的大战略。其次,战略决策与战略实施是区分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关键。在决策阶段,内部战略和外部战略的制定可能是同一批人遵循同样的逻辑进行决策;但在执行阶段,由于国内社会等级制和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差异,条件的差异带来执行的差异问题。其三,战略与战术之间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无法完全区分开来。其四,战略目标与战略手段的平衡问题。比如技术变革对战略目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即所谓攻防平衡问题。最后是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如同克劳塞维茨所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以普奥战争为例,俾斯麦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不过分削弱奥地利的实力,是典型的有限战争。但有些情况下,战争的发展则会脱离其原本的目标,或者由于战争中对机会的冒险主义,或者由于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变化,使得战争规模失控,演变为全面战争(如一战,秦老师举的例子是拿破仑战争)。
按照不同类型对外战略所表现出的偏好差异,秦老师把战略分为倾向于打破体系现状的扩张性战略和倾向于维持体系现状的防御性战略;按照不同类型对外战略所表现出的理论倾向,秦老师把战略分为以大国和权力为核心现实主义大战略和以霸权和制度为核心的自由主义大战略。现实主义不等于扩张、自由主义不等于防御。不同战略类型并非不可共存,可能被混合使用、互相影响。上述四种战略可以进行如下组合:
一项战略形成的过程包括:战略动议、战略决策、战略实施、战略评估。
(三)战略克制和战略透支
按照学界一般的观点,是指一国基于自身权力和利益的现实主义考量,慎用权力资源,通过明示或默示的方式,抑制强势行为,借以获得正向回馈的一种战略选择。而透支来源于经济和财政视角,即“入不敷出”。按照秦老师的观点,战略透支指的是战略成本+战略风险与战略收益的比较关系。战略透支研究一直存在一种问题,即“后见之明”。由于难以观察某项战略的成本,难以评估一个国家执行战略的承受能力,因此只有在大国崩溃时才可以观察到其透支的现象。战略克制/战略透支的评估分析需要权衡以下维度:安全、政治、经济、文化;国内与国际;短期收益与长期收益。即不同战略目标的相容程度或“溢出效应”能否及时止损。战略克制具有防御性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战略逻辑。战略透支(除了外敌入侵外)更具有扩张性性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战略逻辑。战略克制的特点是:目标有限、手段充足。战略透支的特点是:目标无限、手段不足。
(四)崛起大国走向战略透支的既有文献研究
1.对安全困境的人性恐惧与体系无政府状态的解释(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军备竞赛与联盟牵连、相对安全与绝对安全):巴特菲尔德、赫兹、摩根索、肯尼斯·沃尔兹、巴里·布赞。
2.地缘政治的海陆冲突逻辑(尤其是边缘地带国家的陆海两难选择):契伦、马汉、麦金德、斯拜克曼、豪斯霍弗。(不要高估地缘学说对领导人制定战略的影响)。
3.权力转移与“修昔底德陷阱”的研究:奥根斯基、格雷厄姆·艾林森。
4.帝国的过度扩张(收益率递减、维系帝国的成本无法得到其他资源的补充、体系制衡):保罗·肯尼迪。
5.国内联盟互助:杰克·斯奈德。
6.偶发性战争:萨拉热窝事件。
7.进攻性战略文化的解释。
8.个人层次解释:好战的领导人。
(五)研究崛起国战略透支的特殊性
1.与霸权国不同,崛起国的战略透支缺少战略试错的空间、权力体量不足、缺少霸权国的合法性,难以用既成的制度合作惯性来降低权力投入的费效比。
2.崛起国的国际威望和承诺信用也很容易受到战略透支的影响(霸权国,比如美国这样的国家,重建信誉的成本要低于崛起国)
3.崛起国需要以增长的权力来界定扩大的利益,霸权国通常是以既得的现状利益来决定如何使用权力,对其他国家而言,后者的利益和权力使用方式相对恒定,前者则充满变数。
4.崛起国的联盟可获性和有效性相对较低,缺少外部的制衡能力对国家内部实力透支的补充。(参考霸权国,美国自尼克松时代,可以让联盟增加安全开支来延缓美国霸权的衰落)
二、研究假设
(一)设计研究变量应考虑的因素
1.一个研究假设不能囊括所有相关变量。
2.概念界定要综合还原主义与系统分析方法。
3.不排除“黑天鹅”事件:不能过于用特殊性案例否定普遍性规律。核心目标:解释普遍规律而非描述单个事件。
4.采用逻辑次序而非时间顺序:国际关系理论的分析变量和机制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没有明确的先后顺序之分,比如国际体系既可以作为自变量(沃尔兹)也可以作为因变量(吉尔平)。
5.越偏向体系层次-简约性越强-解释范围越大-解释具体个案的能力越弱;偏向单元层次则相反。
(二)考察崛起国战略透支的理论变量机制
1.研究方法:采用系统分析法,即综合考察:系统+单元+互动。
2.变量机制:地缘格局(自变量)→战略预期(中介变量)→陷入战略透支(因变量)
体系层次的地缘格局分析不具有必然性,只是增加或降低了国家陷入战略透支的可能性。
国家层面的战略预期才是将透支从可能性变为必然性的要素。
当国家塑造了类似“修昔底德陷阱”式的战略预期时,就容易在战略透支过程中诱发系统效应。而其他强国的制衡压力反过来恶化了崛起国的地缘格局,让崛起国根据这种从“包容性”到“约束性”的地缘格局变化,进一步强化其战略透支的信念。如果没有及时止损,就会带来恶性循环和崛起进程受阻。
(三)自变量分析:地缘格局
1、地缘政治的分析方法。杰弗里·帕克认为,地缘政治的分析通常包括三个步骤:首先是对地理空间自身特征的考察;其次是要探究地理空间不同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与模式;再次是对地缘政治空间进行整体分析,确立其全部特征。索尔·科恩对现代地缘政治学的演化阶段做了分类:第一阶段主要论述帝国争霸,包括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论”、马汉的“海权论”、麦金德的“陆权心脏地带论”等;第二阶段是德国地缘政治学,以豪斯霍弗的“生存空间论”、“泛大陆主义”等为代表;第三阶段是美国地缘政治,以斯拜克曼的“边缘地带论”等学说为标志;第四阶段是冷战地缘政治,例如:凯南的遏制战略和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等;第五阶段是后冷战阶段:涉及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等。
2、影响地缘格局的因素包括:权力对比、权力中心的地理分布,以及大国间的战略互动。
(1)权力对比:单极格局、两极格局、多极格局。
(2)地理分布:陆权大国通常比海权大国更容易陷入战略透支;体系侧翼大国比中心国家更具备有利的国际环境来通过战略克制来维护国家利益。
(3)战略互动:如果不同大国间缺乏互动甚至彼此隔绝,那就只能形成地区层面的地缘格局而非全球层面。
(四)干预变量分析:战略预期
战略预期,就是对“机会窗口”与“脆弱性窗口”的认知,当崛起国认为采取战略透支的机会窗口与脆弱性窗口的比值趋近最大时,就会从战略克制变为战略透支。这种“窗口”可以概括为三类:
1.权力转移:军事权力、经济权力、潜在权力
2.相互依赖:敏感性与脆弱性
3.攻防平衡:有利于进攻-鼓励透支?还是防御-鼓励克制?
战争史为牛顿的物理根本法则提出了一个必然的军事结论:提供军事优势的每一项成功的技术或战术革新,最终都会产生与之相抵消的反应,并且将优势转移到敌对的一方。
谈到有利于进攻或防御变化的条件时,必须对进攻/防御方为战胜另一方必须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综合评估。如果征服成本小于领土价值,进攻一方是占优的,反之则防御占优。
(五)崛起国的战略目标和手段
崛起国的战略目标可分为:区域性大国、全球性大国;大陆性帝国、海洋性帝国;以及全球性帝国。
崛起国可选择的战略路径包括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对三者进行比较,可得如下结论:
第一、如果从权力投射的影响力度来看,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
第二、从权力投射的地理范围来看,地缘文化>地缘经济>地缘政治。
第三、从国家的战略中心来看,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但战略重心可以适当“悖离”战略中心。
第四、在战略选项上,地缘政治、经济和文化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一个好的地缘政治决策和战略行为,必须充分考虑到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等方面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机制。
(六)对战略透支的评估
成功的战略透支:短期透支换来长远收益、一个领域的透支带来其他领域的战略盈余(比如地缘政治的透支带来地缘经济收益、内部实力损耗带来同盟忠诚等)。
反之则是失败的战略透支。
生活例子:锻炼肌肉-需要对原有的肌肉纤维破而后立,但如果锻炼过量可能造成肌肉溶解;弹簧通过拉伸可以带来一定的爆发,但超过弹力范围将无法恢复。
(七)研究假设
假设一:尽管崛起国在战略克制的进程中仍然收益,但当崛起国认为战略克制对未来的崛起影响是悲观的(收益递减),而战略透支则能够塑造崛起的积极前景时,崛起国会转向战略透支。
假设二:国家对损失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qz/7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