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一起
发现生活
更多的可能
Vol.82
大家好久不见啊啊!!因为最近一个多月,我从北到南,又从西到东,累计绕地球几圈,飞行超过小时...因为机缘一下去了好多地方。
其中就包括突发奇想的--切尔诺贝利。
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
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第4号核反应堆爆炸。冲天火光中,超过二战广岛原子弹倍以上的核辐射剂量,被瞬间释放。这次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也间接导致了苏联的瓦解。
随着今年HBO同名剧获得的炸裂口碑,切尔诺贝利,重新被很多人提起。
而正巧来到乌克兰的我发现,这一度禁忌的恐怖无人区,到达已变得不再那么难。
先放几张实拍照片给你们看一下。颇为吊诡的画面,带着几分电影场景感:
切尔诺贝利,在哪里?
它并没有那么荒僻。乌克兰首都基辅市以北公里,开车两小时左右,就能抵达这座前苏联年启用的超大核电站。
它在当时,供给了乌克兰10%的电能。
我们的车,正行驶在前往切尔诺贝利的路上...
心情忐忑
苏联政府曾把爆炸反应堆30公里半径范围划为隔离区(ZoneofAlienation),用铁丝网围起来,撤走了几十万居民~到现在,仍在军方管制中。
年,爆炸25周年起,乌克兰宣布切尔诺贝利事故区将对游客开放,批准组织经常性、系统性的(极限)旅游线路。
由这样的小巴,每一天从全球、再从基辅市区的集合点,汇集到这里。
价格?比你想象中可能还要便宜。
只需每人多美金(需提前预约),就可以合法变成曾经只能带着干粮偷偷穿越森林、躲避大量搜查的探险者。
如果想多待几天,或是有更冒险的需求,定制业务也唾手可得。
而你一定最关心的--有,多危险?
官方的口径,在切尔诺贝利待一天接收到的辐射量,相当于高空搭乘一小时客机,或做一次CT的分之一。
我们的美女向导,每周都要进入这里3-5次,谈起来神情轻松。
沿途,时不时都有这样醒目的巨大黄色辐射标志,和巴士上循环播放的纪录片,在提醒着我们,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旅程。
颇具荒诞感的是,入口处和任何一个游客中心一样,在贩卖着核辐射冰箱贴、核辐射明信片、核辐射区的空气、甚至核辐射避孕套...
只要你想,应有尽有。
苏联防毒面具
这样一个世界性的恐怖地点,几十万人真实的噩梦,现在竟然成为一个“景点”...虽然也是为了教育和防护,仍然有些黑色幽默。
检查站的士兵按照提前递交报备的名单,仔细核对每个人的护照信息。
而在出发前,我们就会数次收到长长的邮件叮嘱。比如必须穿着覆盖全身的长衣长裤,包裹脚面的鞋子;不能触碰隔离区里的任何物品,皮肤不与地面、草木、建筑有任何接触;进入前起不许饮酒,等等。
隔离管制区入口
所有人排队领取测量盒,挂在胸前
一天结束后,官方会统计每人当日辐射量
如果再花上10美金,还可以租到一个能实时测量核辐射的...也是一种心里安慰。
而拥有它的刺激,一会儿你会看到。
我们的第一站,是茂密的森林中,一片废弃多年的村庄。
向导再交代一遍注意事项,约定好返回时间后...竟然,就让我们自己行动了??
这...么随意??????
我怀着无比的好奇,和一点点惊悚,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探访者(欧美为多),开始往森林深处走去。
你说,这里会不会有传闻中,诸如辐射后基因突变的、像猪一样大的老鼠???
落叶丛中孤零零的生锈玩具小车,让不禁驻足的我很不是滋味...
爆炸发生后,由于逃避责任等诸多原因,并没有立刻引起苏联高层的重视。在莫斯科的核专家和领导人得到的最初信息只是“反应堆发生火灾,但并没有爆炸”,因此反应迟缓。
人们围观了色彩缤纷、像明丽焰火一般照亮天边的壮美蘑菇云(他们中大部分第一批死去),然后照常上班、做饭、上学、玩耍...事故48小时,附近的村庄才开始疏散。
直到差不多一周后,莫斯科接到从1公里外的瑞典政府最先发来的信息,辐射云已飘散到了北欧。这时,苏联才意识到事情远比他们想得严重得多。
房屋外,昔日孩子们的乐园
他们后来经受了怎样的命运?
这是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残酷战争。
踩着嘎吱嘎吱的落叶和枯枝前进,看着路两侧散落的,已满是锈迹、墙面斑驳剥落的房屋,我内心不禁被周围看似平静,却切实存在的核辐射深深震慑。
这些房子,很多都还能进入。水泥地面上,满是沙砾和碎玻璃,还能依稀辨认出当年的生活景象;而另一些,则因年久失修而坍塌。
走出森林,我们的第二站更加震撼--
是一处,废弃了的幼儿园。
从看到窗框上脏兮兮的小兔子,我就好像掉进了恐怖时光隧道...
这里的一切,似乎停留在了事故发生的那一刻。
支离破碎的塑料娃娃,在孩子们的小床上胡乱地摆着。
失去前轮的三轮车、散落一地的书籍、丢在墙角的字母表,还有残缺可怜的毛绒玩具...
曾经的温馨,如今却像极了惊悚电影里的场景...
采访报道中,当地居民回忆:
0多辆大巴开入城市。
我记得幼儿园的老师给我们吃碘片,然后父母都前来接孩子。大家被告知只有2小时可以打包。人人都很匆忙,但没有人害怕。
我们以为顶多离开3天而已。我有很多洋娃娃,但我只能挑着带走。我们甚至来不及带保暖的衣服...
《切尔诺贝利》截图
普里皮亚季,是这里曾因核工业而无比繁盛的新兴城市。
很飚的乌克兰美女向导,对照着废弃的高层建筑,和荒草丛生已辨认不出的街道,给我们描绘当年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你才惊奇地意识到,这里在年是多么先进:文化宫、电影院、游乐场、6所学校,3所医院,35个小公园,3个室内游泳池...一应俱全。居住的五万人几乎都是核工业的高精尖人才,平均年纪只有26岁。
(怎么感觉像说“互联网硅谷”后厂村啊啊~~)
大礼堂的后台,领导人的巨幅画像还依次摆放;
一家大型超市的天花板已经掉落,但还能看到各个过道上的分类标识,和胡乱倒在一边的购物车。
昔日的体育场看台,腐朽的木头长椅已被青苔和枯叶铺满...
而这座几乎已成为切尔诺贝利标志的游乐场,按计划原本在当年5月1日,苏联的盛大节庆正式对外开放。然而就在5天前,核事故发生。
4月27日,游乐场特地提前营业,来安抚城里的居民--数小时后,大家就接到了撤离的通知。这也成为了游乐场在漫漫历史齿轮中,仅有被使用的几个小时。
已成为地标的黄色摩天轮
锈迹斑斑的碰碰车,掩盖了本该有的欢声笑语...
核辐射并不是均匀分布,且和距离爆炸源的远近没有必然关联。
这些辐射量超出寻常的地方,被称为“热点”。只要一接近,手中盖革计数器的警报立刻哔哔哔哔响成一片...
足以让人心惊肉跳。
“人类撤退的地方,大自然接管了一切。”
和很多人想象中的寸草不生不同,即使最初有森林因为核污染变成了诡异又美丽的红色而被砍伐,后期的植被却非常繁盛。
刚才说的变异硕鼠没有看见;颇为讽刺的是,事故发生后,因为人类的远离,隔离区内反而成为了很多野生动物的天堂。
狐狸和鹿,是这里的两种吉祥物,此外犬类也非常常见。
巴士载着我们,在切尔诺贝利的地图各处走走停停...
忽然一个转角。核电站,出现了!!!
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俄新社摄影记者在事故发生后,曾冒险搭乘直升机飞往第四区上空拍摄。
“我只设法拍了12张照片。回到基辅后,我开始处理底片,发现全都是黑的。我当时并不知道,这些照片全都暴露在放射线中。”
爆炸后的第四机组
若再次发生热爆炸的灭绝性后果
当年,反应炉里共有至吨的二氧化铀及核反应产生的核废料。
爆炸产生的强大冲击力,把反应堆上重达吨的盖子炸飞。
严重辐射造成遥控机器人电子回路失效,因此许多最高污染场所的清理仍依赖人力。在灾变后的两年内,约有50万名“清理人”参与了清除辐射污染物...
而死亡中的大部份--最初的消防队员和救护人员,都需要用特制的铅棺材埋葬--因为他们的遗体已足够成为放射源。
看了这一条条冰冷冷的信息,当四号核反应堆真的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是无比的震撼。
为了进一步减少放射性,年由国际社会(尤其有切身利益的欧洲)40国共同捐助的,长米,宽米,高米的2.9万吨拱形“石棺”,在原保护罩基础上,将4号反应堆彻底封闭起来。
封闭之前
现在
站在四号反应堆下的我...能说什么...
我我我已经语无伦次...
怎么竟然可以靠得这!么!近!!!##
更绝的是...
下一站,我们去附近2公里的地方,吃了午餐。(简直太劲爆)~
员工食堂入口的核辐射监测仪器
当天的选择有:
蔬菜沙拉、意面、火腿、乌克兰特色红菜汤、杏子汁...
战战兢兢的我...
在这样的地方吃饭,真的不会变身超级赛亚人吗??XD
好容易吃完了此生带给我最大怀疑的,一餐...
我们抵达今日最后站点,军事禁区--
我发誓,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大的雷达:
它有10层楼高!!脖子都仰断了...
不用说,当然是前苏联用来对付美利坚的。
向导还在沙地上用树枝给我们详细演示了洲际导弹信号的接收路径,瞬间来到了《走进科学》~
回程的路上,我们经过切尔诺贝利市。
这里是禁区内目前日常生活的主要中心,有数百人在此长期居住。
除了工作人员和军人,居民中大部分是7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或是因为习惯,或是在外因“切尔诺贝利人”的身份而遭到歧视,执意要搬回家乡。政府坳不过,就让他们留了下来。
城镇市容整洁。有小型市场、餐厅、一家邮局、一个长途汽车站,还有文化中心、健身房和教堂,甚至还有三家酒店。基本生活所需一应俱全...
但也着实难以想象,在这里的长期生活...
我的心理应该是承受不住这样日日揣测的...
离开的时候,我们又经过两次仪器对于核辐射的检测,以及把胸前的累计检测仪交回,确保没有超过当日安全系数(其实一般听话不作死,现今这样短暂停留是不可能超标的...),接着是军事安保的排查,撤离了隔离区。
回程路上,穿越茫茫的森林~越接近灯火辉煌人间烟火的基辅,越觉得不真实。
切尔诺贝利。
我们真的穿越时光,来到纪录片里的年,给自己来了一场毕生难忘的核教育体验...
P.S.拍摄了切尔诺贝利视频Vlog版,会看得更直观~接下来我会剪出来分享给你们!
另外如果你也想去,记得mark下以下网站: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qz/7649.html